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有一个电脑,可以上网,一个人就基本上可以随时随地地工作了。我有很多朋友和同事都是工作狂,不管是周日还是周末,不管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不管是上班还是度假,不管是在飞机上还是在酒店里,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总是不合得离开电脑,合不得离开那个工作“环境”。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从来就没有停下来完全不做事情的时候,一停下来,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不管称其为“野蛮生长”还是“搅局者”,它已用咄咄逼人的互联网思维改造了原有的金融业态,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赢得了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青睐与追捧。  相似文献   

3.
冯智敏 《经济论坛》2002,(20):35-36
名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仅仅是一个知名的牌子,还是代表一种恒久信赖的标志?双星的“世界名牌”之战,给国人留下答案。国家强大的标志“名牌无国界”,这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全世界输出的一个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导向下,他们在全球一家接一家开辟着自己的产品加工厂,使自己的名牌产品实现了成本更低的“销地产”,具备了更强劲的竞争力。作为中国人,人们也许还记得,改革初期我们最崇尚的家电品牌是日本的日立、东芝、索尼。那个时候,不管是饱尝战争创伤的老人,还是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无一例外地感到世界名牌产品的内在魅力。同样,…  相似文献   

4.
尚儒 《经济改革》2009,(12):25-28
他是70多年前第一个真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也是第一个将真实的“红色延安”告诉全国读者的记者。不管是在《大公报》报道“中国的西北角”,还是在《人民日报》担任社长,他始终坚守着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新闻必须是事实”。  相似文献   

5.
和谐.从中国历史纵向看.人们心仪和追求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之前,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几乎是中国社会何时产生文明何时也就产生了“和谐”思想及对和谐理想的追求。从世界历史横向看。追求和谐社会并非中国专利和国粹,西方国家和谐思想同样源远流长。但不管是中国也好还是西方国家也好.在追求和谐社会理想过程中.均强调和谐需要节制。唯有节制才有和谐可言。柏拉图提出“公正即和谐”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似是而非的矛盾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理论,是从农业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有机构成,从而农产品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出发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农业有机构成接近或高于工业有机构成,还是仍然有一段差距,这是学术界正在进行争论,需要根据大量的实际数据来进行研究的问题。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有机构成将会出现与工业有机构成相等的趋势。假定在上述有机构成完全相等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继续存在还是完全消失,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正在热烈争论的问题。不管是主张“完全消失”还是主张“继续存在”的同志,都从马克思著作中找到有关论述作为根据。如何  相似文献   

7.
绿色营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营销领域中出现的一个革命性的营销理念。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资源锐减,“三废”污染严重加剧,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工业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一挑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一场空前壮阔的绿色革命。在此历史背景下,“绿色营销”开始出现了,它是整个绿色运动的一部分,是市场营销顺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潮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眼见为实”——这是宣传和相信神秘事物的人们最常用的一个理由。他们“亲眼见到”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神秘“事实”,所以不得不相信它。对此,就需要从认识论上作一番分析。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格言教人们不要轻信“耳听”,是一个有益的生活格言。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还进一步教会人们,也不要轻信“眼见”。 “眼见”并不—定为“实”,还要用脑子,凭借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作分析,才能认清事实。请问,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多少年,多少人,天天亲眼看见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如果“眼见为实”,那答案就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大家知道,科学告诉我们,事实是地球围绕太阳转。 更贴近些说,魔术表演,不都是我们“眼见”的吗?魔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把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表演出来给大家看。但是,魔术师们并不自称为  相似文献   

9.
《经贸实践》2014,(9):6-7
不管是被称为电气化时代,还是“工业4.0”,或者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指的都是多种能源综合利用,再配合上传感器的天罗地网,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这一切使智能生产成为可能。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呼之欲出,令各界纷纷关注。  相似文献   

10.
陈明杰 《经济论坛》1999,(22):32-33
“绿色营销”:树良好形象现代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都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全球环境却在不断恶化———地球资源迅速减少,臭氧层惨遭破坏,“三废”物质排放大量增多,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等等,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呼唤既无污染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产品”,正在掀起“绿色市场”和“绿色产品”之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并非环保部门一家所能奏效,它必须成为各部门,特别是可能给地球带来直接影响的企业的重要职责。企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承担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自觉地、…  相似文献   

11.
李嵱 《经济改革》2011,(12):40-44
青蓠素不仅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而且至今还是全球最佳抗疟药物。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获美国拉斯克奖而名扬天下,但在屠呦呦背后,却是中国几代科研人员为青蓠素研究而付出的艰苦劳动,其中云南、四川等西部地区的科学家更是为此做出突破性的贡献。有研究者说,”青蒿素是一个奇迹,一个波谲云诡的传奇,它只会在中国发生……”  相似文献   

12.
龙永图 《经济导刊》2009,(10):14-14
提及各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人们常这样描述:欧美国家是“世界董事会”,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这些说法当然都有偏颇之处,无非表明中国并不甘于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其实中国在愈来愈多的行业中已经成为“世界董事会”,已经成为“世界办公室”。这三个角色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的不同就在于,是制造业发达还是服务外包业为全球领先。  相似文献   

13.
李光斗 《经济》2012,(4):158
“穷人经济学”这个概念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他曾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 美国密执根大学的C.K.帕赫拉德先生在他的著作《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中说过: “全球有50亿穷人,他们总共拥有14万亿的购买力,这比日本、德国、英国、意大利和法国购买力的总和还要高.”而随着全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如今的地球已经承载了70亿人,穷人的数量更是激增.  相似文献   

14.
5月20日,两艘悬挂着中国国旗的远洋科学勘探船从广州出发,前往万里之外的东太平洋海域进行对海底矿产资源的勘探,这一被称为“为下世纪的中国寻找资源战略储备”的重大举措是由国家海洋局、地质矿产部、冶金工业部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联合发起组织的,它意味着我国将以一种更加主动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国际社会对大洋海底——这一地球上最后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的开发中去。 深海海底——一个正日益浮出海面的聚宝盆 如果所有沿海国家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地球上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国际海底区域面积约为2.52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的49%。这一广阔的区域内包容了国家权益、经济利益、全球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当今世界发展必将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导刊》2014,(5):84-84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是中国信息经济学派崛起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均为在中国信息经济领域有影响的学者。该书分为五大部分:困境、回答、框架、测评和出路。该书认为,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呼唤新的经济理论。针对国内经济学界存在的“回头看”、“完全市场经济”和“理想的悲观主义”三种倾向,全书从信息经济学角度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6.
左大培教授的学术专著《不许再卖——揭穿企业“改制”的神话》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有利于明辨理论是非,促进深化国企体制改革的力作。我拜读这部著作,深深地为它旗帜鲜明的针对性、严密论证的逻辑性、有破有立的改革主张、抓住根本的彻底性所吸引,感悟到诸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这部著作无论是学术深度和广度,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度,都堪称上乘。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召开。这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一次承上启下、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会议正式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框架”),这是继COP10大会“爱知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下称“爱知目标”)后,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达成的又一个历史性协议,它为今后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新的蓝图。中国是COP15大会主席国,在两阶段会议期间,我国主动担当,不断协调各缔约方观点,引领会议进程,特别是在第二阶段会议进入僵局时,更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推动“框架”磋商,在本次大会上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领  相似文献   

18.
打造世界级企业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兵 《经济导刊》2004,(5):38-42
中国企业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的诉求是什么?我们仅仅满足做一个世界加工厂,还是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成为世界级的企业,我国企业将面临一个大跨度的跳越。中国顶级企业家们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从根本上进行思维创新,以寻求中国企业实现这种大跨度跳越的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9.
《经济导刊》2006,(10):12-12
作者罗伯特·霍夫指出,无论你尝试何种战略,竞争优势(无论它是家得宝公司集大卖场、家居超市、特色餐厅等为一体的“大盒子”特色,还是互联网公司的芯片技术,抑或迪斯尼公司的奇幻魅力)都越来越难以创造和保持。密歇根大学研究企业战略的普拉哈拉德教授说:“不管你有什么优势,都会有人从你那里把它夺走。”  相似文献   

20.
张茉楠 《商周刊》2012,(10):10-10
当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发达国家,“回归实体”都是一个热门词。但由于各项成本攀升,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的我国中小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被淘汰出局的越来越多,“回归实业”说易行难。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趋势又给中小企业增加了新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