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静  胡玮 《黑河学刊》2013,(10):39-40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思想则成为了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既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体现了西方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一生。宋庆龄坚守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民族的解放,为民族的独立,为国内民众的民主,为祖国四万万民众的民生呕心沥血、执着追求,宋庆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与践行者,将其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民主国家的建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其在践行革命的一生中不断提炼与总结出来的革命理论,其中民族主义作为三民主义学说的首要组成部分,为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构建民族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框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的特殊的思想文化渊源,既从属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思想的范畴,同时又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以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谱写了中国历史中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坚持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原则,组织民众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千年封建帝制;反对分裂祖国,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回顾分析中国本位新法系建设原因的基础上,概括了中国本位新法系建设的举措:保有传承中国的,吸收消化西洋的,摄精取华,自己创造,才是复兴中华法系的应有立场与态度;三十年来中国法制的最大问题是失去了自主性、独立性,没有了中国;中国本位新法系之建立,必须以三民主义为依归。本文认为复兴中华民族与中华法系的这种探索对我们今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先生首创三民主义,并据此提出了民主宪政思想。文章阐述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其五权宪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探究他宪政思想的当代启迪。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在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民族主义”产生最早,宣传最多,影响最大.笔者分析了孙中山民族主义产生渊源、发展历程,并指出其在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球人都知道,在中国但凡什么成为政治,就有可能挂帅、突出,成为最大的政治,更可以压倒一切。今年的北京两会上,民生和幸福就成了这样的幸运儿。其实民生本来就是政治。革命先驱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有民生;歌颂毛泽东的《东方红》里最感动人的一句  相似文献   

9.
何义仁 《魅力中国》2010,(29):274-274
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权’思想,民国成立后他践行了间接民权,最终因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而失败,此后他决心放弃间接民权转向直接民权,为实现这一思想他孜孜不倦的探索,最终也未能在中国实现直接民权,直到今天直接民权还是中国人心中的梦想。但他的民权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为在中国实现直接民权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0.
陈诚(1898—1963),二十世纪中国政坛的风云人物之一,到台湾后在国民党内地位仅次于蒋介石,他信念坚定、思维缜密,做人廉洁,治军严谨,是一个三民主义的忠诚实践者。他分别在鄂西地区与台湾领导了两次土地改革,其中台湾土改更是对台湾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这两次土改的比较研究进行梳理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这两次土改对于现世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伟大先驱,虽然他一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民主革命实践,没有机会作为执政者推行其经济现代化的思想,使这部分思想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但孙中山在其现代化的整体思想中,一直对经济现代化极感兴趣,对此做过许多深入的思考。从1894年《上李鸿章书》到其晚年的《建国方略》和《三民主义》,无不表现出孙中山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创造激情。从主观愿望来说,孙中山不仅立志做一位敢于破坏旧秩……  相似文献   

12.
戴季陶主义是产生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反动政治思想,它歪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妄图破坏国共合作。本文结合戴季陶的人生经历分析其"道统说"、"阶级调和说"以及反对国共合作的观点,并试图找出这些观点中的矛盾之处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3.
王君超 《开放潮》2002,(4):27-28
中国至今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民,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就已讲到,“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立国”。可以说,在中国百余年来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中,三农问题始终都是一个要害问题。建国前,围绕农村土地问题的无法调和之矛盾成为中国革命之源;建国后前三十年,第一次工业化也是因为三农问题而走不动了;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这次现代化进程从农村的成功改革开始,今日突出问题又出现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中。这决非偶然和巧合。它表明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家内部最剧烈的冲突和矛盾来自于千年历史积淀的广大农村。  相似文献   

14.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执政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政府公职人员永恒的精神追求。一要有为民之心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存在着许多民本思想,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汉唐以来的“民为邦本”,直止近代的“三民主义”,无不闪耀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光辉。几千年来,中国民间也一直延续着对清官、能吏赞颂渴求的情结,只要一个官吏能为百姓做点事,主持一点公道,百姓就会尊为青天、奉若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所在,理所当然地应该常怀为民之心。我们都来自乡野,出生布衣,与普通…  相似文献   

15.
张治中的政治理念包括由上而下领导的、自基层而上逐层推进的民主政治理念;法治和民主一表一里、法律和道德互为补充的依法治国理念;地区之间、阶级之间平衡发展的平衡发展理念;科教兴国和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政治骨干的知识兴国理念;三民主义前提下的和平主义理念和国家统一理念.这些理念融合成张治中在民主、法治、平衡发展和知识兴国的基础上构建和平统一的中国,和平统一的世界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6.
他14岁从父亲开办的书馆出逃,做了穿街走巷赶乡集的小贩。他首次把罐头生产线引进宣威,将农家手工腌制的土产宣威火腿做成罐头,不仅销往全国,而且推出国门。他信仰三民主义,并追随孙中山先生成为北伐军的少将。他的名字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但他的一个女儿后来却成了名人,她就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和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并且是中国艺术的哲学基石。纵观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史就不难看出,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共同追求,是中华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而实际上,中国画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血脈相承的有机体,或者说中国画是中国哲学的艺术表达方式。透视中国画,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哲学思想对它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邹桂芝 《黑河学刊》2010,(2):25-26,30
中国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精辟总结,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属性。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模式在实践上的不断完善和理论上的不断自觉,是中国模式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实行这一政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文化的选择,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选择。中国政党制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有着高度一致性。因为追求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蕴含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核,争取和谐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要求,“和而不同”是中国政党制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世界形势和中国大势的变化,以外交关系为主线,通过积极作为,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战略主动权,为中国未来描绘了美好的画卷。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政策是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成果,是中国走向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境界。中国的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风范,同时也与世界分享中国成就、中国机遇、中国未来。特色大国外交,实际上就是中国作为"新型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的繁荣、稳定与崛起对于世界来说也会是最大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国外交风范向世界传达的是中国诚意、中国胸怀、中国道义、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