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冲 《科技和产业》2008,8(1):73-75
截止到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0663亿美元。要完全认识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来的影响,必须要全面了解其增长的原因。本文简要介绍了外汇储备的概念和我国外汇储备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志柏 《特区经济》2007,221(6):58-60
为了深刻理解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并找出应对策略,本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研究了外汇储备积累的原因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实际利率高于外国、货币贬值、经济增长都是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短期内,实际利差、实际汇率、经济增长是影响外汇储备积累的主要因素;而在长期,开放度是影响外汇储备积累的决定性因素,这意味着国内贸易政策比经济活动对外汇储备积累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其政策含义是:缓解外汇储备剧增对经济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调整出口导向、吸引外资、结售汇等贸易政策,而非人民币升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1985-2014年的样本数据,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回归分析表明:GDP和劳动人口对外汇储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一直被学者看好的汇率变动和储蓄投资对外汇储备没有显著影响。根据回归方程,本文最后从GDP和劳动人口两个维度提出了一些降低外汇储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傅建东 《特区经济》2010,(11):270-271
本文基于前人研究,采用1986~2009年年度数据,实证研究了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DI是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长期且十分重要的因素,这意味着我们应通过合理的外资政策引导FDI的流入,改善FDI的长期负面影响,以调和巨额外汇储备带来的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资本管制、结售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透视中国外汇储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规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外汇储备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不完全的市场机制很大程度促进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应放松资本管制,逐步施行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改变现有的外汇结售制度,建立主权财富基金;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形成利率-汇率联合机制;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等。  相似文献   

6.
薛志毅 《中国经贸》2012,(16):114-115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截止2011年底已经超5万亿美元,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但是持续过快的增长.也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本文对1990~201o年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对此提出若干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扩张,这一方面意味着我国国际支付能力的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如人民币升值压力、资金资源浪费和管理成本提高等问题。而FDI和出口作为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动因,研究其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有利于制定合理的FDI流入机制及管理和出口贸易政策,以改善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结构。本文基于前人研究,采用1997—2009年月度数据,研究了FDI和出口贸易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DI与出口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均有显著影响,且FDI的作用远大于出口,这暗含了我国外汇储备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应继续坚持鼓励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在所有类型的国际储备中规模最大,使用频率最高,发挥的作用也最大。本文对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促进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通过对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利弊分析,提出我国外汇储备合理利用及解决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近期外汇储备增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引起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维持7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较为适宜。同时,还应调整政策放缓外汇储备激增态势,超额部分应与我国经济发展相结合,战略性使用,提高整体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10.
陈晋玲 《北方经济》2006,(10):79-80
为了反映出口增长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以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出口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余额作为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对1984-2004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两个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1.
外汇储备作为一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稳定外汇市场、表明一国资信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能力的标志,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外汇储备的生成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净出口和外债是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和外商直接投资则起到了助推作用。要控制我国储备规模的过快增长,要从加强进出口结构调整、控制外债规模和优化外债结构、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反映出口增长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以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出口额、进口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债余额作为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运用Eviews软件对1984-2004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1984-1993年和1994-2004年两个期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连年保持巨额顺差态势,外汇储备额也随之大幅度增长.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面对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形势,高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人们的关注.高额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两方面来认识.积极的有益处的: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国际清偿能力;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负面的影响是:高额外汇储备,有较高的汇率风险;高额外汇储备,使我国承担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等.  相似文献   

14.
央行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而从月度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势头在下半年逐渐趋缓,甚至在10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说明在美国金融危机持续扩散、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前期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局面已经得到很大改观。然而由于这种改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南外部因素造成的,我们仍然需要具体分析外汇储备增速放缓的原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外汇储备增长对我国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持续攀升的势头。2008年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上涨8.2%。与物价上涨相对应的是我国外汇储备水平创出了历史新高,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8万亿美元。那么,外汇储备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有没有直接的联系?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理论和实证相结合探讨了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外汇储备高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和相应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高增长使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主要经济问题之一。文章就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应加强货币政策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2003年底,其规模已达4032.5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了1168.44亿美元,仅次于日本,位于世界第二位。持有外汇储备的动机是确定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西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对影响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的相关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迄今为止,国际上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并无统一的标准。根据一般的西方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理论,均得出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的结论。然而从维持并增强国内外对本币的信心、保证经济安全和政治稳定角度看,外汇储备是多多益善。本文对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一般都把外债余额、经常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三个指标作为影响外汇储备的基本因素,应用OLS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构建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三个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中外研究比较分析,直接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衡量外汇储备的变化,选择我国相关数据,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寻找各因素和外汇储备的相关性,分辨影响外汇储备的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并分解各个因素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对外汇储备有长期影响,其贡献度随着时间加大;外商投资回报率和净出口值对外汇储备有短期影响,其贡献度很大;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利率也是引起外汇储备变动的短期因素,但由于其传导机制长,贡献度较小。  相似文献   

20.
任旭 《中国经贸》2008,(24):69-70
研究外汇储备的影响因素离不开一些基本的经济变量。一般都把外债余额、经常项目和外国直接投资这三个指标作为影响外汇储备的基本因素,应用OLS分析法,借助spss软件,构建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的实证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三个指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