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国人身险市场2000-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身险需求增长率对于物价波动的反应是非对称的。首先与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相比较,人身险需求对物价明显下跌的反应更加强烈。其次,适当提高名义利率的通货膨胀弹性将有助于人身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目前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人身险需求的增长,人身险企业应该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第四,由于市场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而有可能冲击人身险行业,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人身险行业应该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中国保险市场2000—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保费收入增长率对于物价波动的反应是非对称的。首先与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相比较.保险需求对物价明显下跌的反应更加强烈。其次.适当提高名义利率的通货膨胀弹性将有助于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第三,目前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保费收入的增长.保险企业应该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第四,由于市场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而有可能冲击保险行业.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保险行业应该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意外险市场2000年~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率不仅能够明显地影响意外险需求,而且意外险保费收入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负相关。意外险需求对通货膨胀率的敏感程度是"边际递减"的。与通货膨胀风险相比较,投保人更加厌恶通货紧缩风险。另外,由于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而有可能冲击意外险市场,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保险公司应该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健康保险市场至今仍处于发展初期,总体上发展速度很快,但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本文从需求的角度,运用灰关联分析法,探求各种需求因素对健康险产品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保险消费意识、人口老齡化程度对健康险需求的影响极为明显,医疗费用的增长和保险产品的购买力也是影响其需求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国家财政对卫生的支出与健康险产品需求的关联度较低.这些结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认识我国健康险市场不平衡的发展状况,而且通过对健康险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对健康险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供可靠的资料,有利于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健康保险市场至今仍处于发展初期,总体上发展速度很快,但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发展不平衡。本文从需求的角度,运用灰关联分析法,探求各种需求因素对健康险产品的影响程度。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保险消费意识、人口老龄化程度对健康险需求的影响极为明显,医疗费用的增长和保险产品的购买力也是影响其需求的较为关键的因素,国家财政对卫生的支出与健康险产品需求的关联度较低。这些结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认识我国健康险市场不平衡的发展状况,而且通过对健康险产品需求的影响程度的分析,对健康险产品的开发与研制提供可靠的资料,有利于促进我国健康险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使用1994-2010年的非平稳季度数据,应用门限调整方法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发现货币需求与收入、汇率、利率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协整关系,M1和M2短期需求函数存在门限调整。门限误差修正模型表明,M1、M2短期需求函数在长期均衡偏离低于门限值时能回复到长期均衡,在长期均衡偏离高于门限值时不稳定;收入、通货膨胀及汇率影响M1和M2的短期需求函数,但利率只影响M1的短期需求函数,不影响M2的短期需求函数。大多数时候货币需求能自我修正,但目前货币需求处于门限以上,限制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健康险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从国家统计局以及相关网站搜集了2000年至2018年我国GDP、老龄化人口和健康险保费收入等数据,利用Eviews10进行数据拟合发现,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都对健康险的发展有正向作用,尤其是2011年至2018年这一阶段,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健康险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本文从国家层面、市场层面与消费者层面提出促进健康险行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荣哲  农丽娜 《海南金融》2011,(11):45-47,55
本文基于中国财险市场2000-2010年季度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率对财险保费收入增长率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非对称性.当通货膨胀率介于0.9%和2.7%之间时,投保人的反应最强烈,市场需求模式在门限值附近出现较大改变而有可能冲击财险行业.基于此,当通货膨胀率接近门限值时,建议财险业应及时地调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9.
杜永潇 《投资与合作》2011,(11):13-13,15
本文通过VAR模型研究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受自身影响较大,具有明显惯性特征,货币供应量在短期内对物价无明显影响,在长期中却会对物价产生持续影响,上一期产出缺口、燃料原材料价格对通货膨胀影响明显.而热钱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回首近几年中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巨大的现实和潜在需求并未能成就一个蓬勃发展的健康险市场。从保监会发布的2006年1~4月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情况看,中国健康险市场的发展似乎并未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1.
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尹世用,陈敏八十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一直不同程度地困扰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继1988年发生接近20%的通货膨胀后,1993年以来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目前,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市场物价在1993年上涨了13.4%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西保险市场1982-2010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保费收入对于物价波动的反应是非对称的。温和的通货膨胀能够促进保险业务的发展,而奔腾的通货膨胀则起到阻碍的作用。而且与温和的通货膨胀相比较,市场需求对奔腾的通货膨胀的反应更加强烈。在目前温和的通货膨胀情况下,首先保险业需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创新通货膨胀指数化的保险产品;其次,政府要加强通货膨胀管理,防止奔腾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3.
江凯 《海南金融》2013,(10):22-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五次明显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重建金融秩序、刺激经济增长.其货币贬值及市场流动挂过剩给我国物价带来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建议从政策调控手段、大宗商品定价权、资本市场建设和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来稳定国内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探讨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是否取决于通货膨胀的水平。基于门限效应回归模型,本文利用中国1952年至2008年的年度数据将通货膨胀作为门限变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统计意义上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通货膨胀处于门限值以下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超过门限值金融发展则不再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启示我们强调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时,政策制定者需要将通货膨胀率保持在其发生结构性变化水平以内。  相似文献   

15.
自2009年经济运行数据公布以来,市场有关通货膨胀的话题不绝于耳,主要焦点在于未来数月物价如何演变:一方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将温和增长,CPI全年运行在3%左右的水平;另一方则认为通货膨胀将来势汹汹,CPI将超过5%的水平走向恶性通胀。那么,2010年通货膨胀到底是山雨欲来还是虚张声势呢?本文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明显存在,但担心恶性通胀目前尚早。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物价上涨趋势明显,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现,警惕和防范通货膨胀已成为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阐明了湖北省物价运行的特征,分析了物价上涨的原因、影响物价走势的因素以及居民对价格的感受度,对我们认识当前的物价形势和通货膨胀压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缩既是通货紧缩的简称,又是通货膨胀的对称;是指用于流通的货币大量淤积于某些环节,从而引起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大量减少,明显低于市场需求量,导致消费和投资不足,物价持续下跌、  相似文献   

18.
物价变动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市场存在的通货膨胀问题,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提上了日程。文章分析了我国推行物价变动会计的客观要求,分析了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发展物价变动会计的难题,并讨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在行业回归"保险姓保"的背景下,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的健康险业务成为身处转型过程中的众多保险公司瞄准的一片新"蓝海"。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健康险业务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保险业中不容忽视的一个亮点。而随着保险公司不断押注加码健康险业务,再加上政策层面和需求层面的多重利好,健康险的未来发展拥有值得憧憬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今年一、二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分别为5.0%、5.1%,物价不断上涨货币持续贬值,虽然我国目前尚处于温和式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在持续下去通货膨胀将会演变为"飞奔式通货膨胀",进而会影响股票市场剧烈的波动和持续的震荡,因此,通货膨胀对于我国资本市场而言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文从界定通货膨胀开始,通过描述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以及通货膨胀的演变,来研究通货膨胀对资本市场的有何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