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新华社青岛支社原社长张荣大先生,是从柴达木走出去的知名记者.荣大先生青年时投笔从戎,参加青海农建第十二师,后凭过硬的笔杆子调到新华社青海分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在青海分社的12年间,他把柴达木当作采访根据地,先后16次到海西州采访,《火车开进柴达木》是他向国内外报道的作品之一.他调到故乡山东已有30年了,3年前我为编纂"柴达木文史丛书"向他约稿,由此"激活"了他对柴达木的记忆,使他在很短时间里陆续编写出与柴达木有关的三部书稿.我有过短暂的记者经历,对荣大先生的人生历练颇感兴趣,故学他做了一回采访,了解他当年在柴达木采写新闻的事.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人曾经赢得社会的赞誉是因为拥有一种精神--柴达木精神. 精神是巨大的社会动力.精神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是柴达木精神凝聚着柴达木人的心,铸造了柴达木人的钢筋铁骨,呼唤过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来柴达木奉献开拓;就是柴达木精神的力量改变着荒漠,创造着奇迹,推动着柴达木的历史车轮快速前进.  相似文献   

3.
在柴达木西部一座荒山上,有"一个太阳、一个人、一本书、一首歌"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钻工,隆冬时节一个人守着钻井队的事情.他个子不高,钻工兄弟都叫他尕娃.那年是尕娃要求留守的,因为他几次回家乡都没找到对象,说还是把机会让给兄弟们吧.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5.
无论在中国文坛,还是在人们心里,李若冰的名字都与柴达木连在一起.柴达木在他笔下生辉,他的<柴达木手记>一版再版,感召了几代人.从没见过哪个专业作家能像他那样,一生五次踏进柴达木,他的双脚曾沾满柴达木的盐碱,他一身曾裹挟柴达木的风尘.他把笔触深入到柴达木的角角落落,写他遇到的每一位柴达木人.  相似文献   

6.
1998年5月,<人民日报>报道柴达木发现巨厚生油层的消息说:柴达木这一区域,侏罗系生油泾原岩几种连片分布范围近2.5万平方公里…… 这条消息与他的生命紧紧相连.早在40岁年前,他就提出:"祁连山麓之青海,上侏罗系底层亦甚发育,沿山麓应为产油之区,有发现油田之可能."这个论断,在"中国贫油论"甚嚣尘上的当时,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挑战,他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青藏高原一个遥远而偏僻的地方,也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海西州,青海省一个面积大州、经济大州,也是一个闻名遐迩的文化大州. 2016年9月14日,新华网青海频道报道《<柴达木文史丛书>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对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政协精心组织,沃赛主席撰写总序,文史法制委主任张珍连主编,柴达木盆地近现代文史资料编撰创纪录的宏大工程《柴达木文史丛书》,给予了高度肯定和广泛揄扬.与全国各地一般都由本土文化名人撰写此类书稿不同,他们完全借助于"外力"和"外脑","多快好省"地完成了这套堪称"高大上"的丛书.  相似文献   

8.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9.
李若冰是被称作披一身柴达木风沙走进中国文学史的老一代作家,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就和他笔下的柴达木一起享誉中国文坛.他的《柴达木手记》几经再版,每一次再版,都在社会上掀起一阵柴达木热,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以后,他又先后去过大庆油田和塔里木盆地,还当过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写出一系列讴歌石油人的作品.李若冰的石油作家之称就是这么来的,他也因而荣获了"中国石油铁人文学特殊贡献奖".  相似文献   

10.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1.
我手中的这摞手稿,倾诉着一位老柴达木人一生对柴达木的眷恋,道白一个人生命最后的道白.此时,手稿化为心灵语言通往心灵感应深处的通行证.死指肉体,而用生命留下的文字,却可以使生命的心路变长、延续……攥着这摞手稿,他生命的重托重如泰山;打开这摞手稿,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笑容长留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他是艺术家,称其绘画风格"可媲美宫崎骏"。然而,他对这些评价却毫不在意。绘画于他而言,只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待,一份献给童年和故乡的真诚的礼物。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看不见的手"这一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重大发现,至今仍然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斯密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之所以能够形成"真正的经济学",是因为他不仅总结了自威廉·配弟以来一个世纪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而且还吸收了法国重农学派尤其是杜尔哥的科学成就,创立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宏伟体系.杜尔哥对斯密学说具有重要的开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种永远的思念永远的疼.这是一个终生的记忆终生的梦. 从21岁到44岁,我在青海生活工作了23年,而其中,有19年是在柴达木里盆地里度过的.这一段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马海:2年;格尔木:1年;大柴旦:8年;德令哈:8年--我全献给了柴达木.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是我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验区"中面积最大、行政区划最完整的试验因区.如何进一步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文章对当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一个久知其名而未谋其面的地方,遥远是肯定的,而且还略带几分神秘.其神秘而有些探险意味比不上新疆的罗布泊,但绝不是一个十分舒适轻松的旅程.参与的这个"记者作家柴达木行"的同行们,出发前全都做足了思想准备.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能为一个地方而流泪,那是一生的幸事. 柴达木总是触动我的心灵.从青丝长发到两鬓斑白,从身在柴达木到移居都市,不知有多少次,是柴达木让我泪水盈盈!  相似文献   

19.
前年,卫民一次来电话,谈到当年海西州树立柴达木精神的一些往事,说州上一直把柴达木精神作为一座精神富矿和价值坐标在发扬光大,我听后深感欣慰,同时勾起一些回忆的片段.去年,我着手给丛书第五辑组稿时,张珍连主任又提议我写这个题目,要我把这方面的记忆整理一下,写下来.迟疑再三,我终于应命.作为一个亲历者,从1989年下半年进行柴达木精神的前期调研论证,到起草州委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关于继承发扬柴达木精神的决议》,再到一年一次的"柴达木精神宣传月",以及连年组织进行的"瀚海精英"评选活动,至今已经25年过去了,有关情况已记忆不太精确,特别是弘扬柴达木精神是州委、州政府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状况、从特定历史条件出发制定的重要决策,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是在州委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当时从本职工作的角度来理解、贯彻的多,在宏观层面的把握上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即便是多年之后的今天,在梳理记忆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疏漏和偏颇,所以下面的文字只是从我个人记忆、记述的角度对当年柴达木精神的汇集、提炼、凝聚和传承过程作点滴记录而已,充其量,是对这一段历史记忆做一点拾遗补缺.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是蒙古语"盐泽"之意,大多数人可能都知道,这是我国的四大盆地之一.而德令哈,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的一个小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所在地,许多人没听说过.当过文青、喜欢文学且年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1988年,诗人海子经过高原小城德令哈,写下《日记》一诗,其中"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在人群广为流传.海子的德令哈是寂寞、荒凉、绝望的德令哈,今天,我要谈论的并不是海子的德令哈,而是更为广阔,有着青春、热情和故事的柴达木,特别是因柴达木而诞生于30年前,由海西州委主办的社科刊物《柴达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