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弥补石油缺口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石油进口战略。近年来,石油进口的增长导致了我国石油依存度上升。过度集中的进口来源、较小的优质原油进口国选择空间、石油资源后劲不足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重视石油储备、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2.
刘建华 《中国经贸》2014,(19):68-68
石油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资源意义,而建设石油储备体系则是石油行业的重点工作。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已有一定规模,但与理想状况还有一定距离。要逐步完善石油储备体系法律法规,科学理性地构建石油储备体系,多元化筹集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资金,以多元化石油储备方式来建设、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大,石油贸易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在简述我国石油贸易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石油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提高国内供给能力,适当控制国内需求和适度进口;2、建立以中东为主的多元化进口原油格局;3、建立石油储备,有效抵御各类政治经济风险;4、深化国有石油公司改革,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加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弥补石油缺口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实施了石油进口战略.近年来,石油进口的增长导致了我国石油依存度上升.过度集中的进口来源、较小的优质原油进口国选择空间、石油资源后劲不足使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从重视石油储备、加强油气勘探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思路框架.  相似文献   

5.
《调查研究报告》2007,(78):1-20
借鉴国外石油储备的建设经验和我国国情,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宜分三步走:在起步期(2010年以前),建立以政府储备为主体、以商业储备为补充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在过渡期(2010~2015年),逐步过渡到以政府储备和企业法定储备为主、以商业储备为补充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在过渡期以后,最终建立起以政府储备为主导、以机构储备为主体、以商业储备为补充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中国从2002年开始建设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2004年一期工程在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全面开工。同时,还成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组建了若干石油储备基地公司,逐步完善石油储备管理体制。但是,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目前还只局限在政府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尚未建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调查研究报告》2007,(79):1-19
综合考虑我国石油安全目标、石油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国际惯例等因素,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目标规模确定为120天上年净进口量比较适宜。在此总体目标下,我国公共石油储备和商业储备可考虑采取3:1比例。至于公共储备内部政府储备和企业法定储备(或机构储备)的比例,则应与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是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我国从2002年开始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2004年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同时,还成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组建了若干石油储备基地公司,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但是,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目前还只局限在政府储备层面,企业义务储备尚未建立,企业的商业储备也没有纳入国家石油储备体系之中来,石油储备仍然是我国能源安全和国家危机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问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9.
我国石油储备成本分析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琳  高建 《改革与战略》2009,25(12):74-77
为了实现国家石油安全,抵御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数量波动风险,我国正在进行持续稳定石油储备建设。文章通过分析石油储备的储备设施的一次性投入、采购石油所需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用成本,比较不同储备模式条件下储备成本差异,通过采购成本控制、储存成本控制、动用成本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实现石油储备成本控制,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石油储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信息》2007,(8):43-44
国家发改革委最近透露,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已经确立三个来源,分别是政府石油储备、企业义务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  相似文献   

11.
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静 《特区经济》2009,(6):98-100
战略石油储备是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参照美国、日本和德国等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在石油储备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从战略石油储备模式、储备法制建设、储备资金来源、储备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石油安全形势主要有:石油供需矛盾突出、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运输线路单一、国际政治环境恶劣和石油储备不足。建议通过以下对策来保障中国供应安全:扩大同其他石油进口国合作,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中东稳定;加大与石油出口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巩固与产油国的良好关系;协调消费国在石油出口国的油田投资以及应对石油供应意外中断等突发事件方面的行动;扩大石油战略储备规模;节约石油消费;加大本土石油勘探力度;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获取份额油;实现石油进口运输路线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我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约为60%,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战略储备的实施更是其中的关键。文章从中俄油气合作进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战略储备规划和实施中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政府和企业多主体储备模式,合理布局,充分把握中俄油气合作的契机,降低储备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所谓“石油储备”,是指为防范国际市场石油供应中断危机、保障国家社会与企业的石油供应安全而储存石油。石油储备分为2种,一种是由政府控制的战略石油储备;另一种是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商业储备主要是通过低买高卖来抑制油价的异常波动。前者是一种政府行为,后者是一种商业行为。预计在20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国内扫描     
《中国经贸》2014,(23):9-10
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消息,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包括舟山、镇海、大连和黄岛等4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储备库容为164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1243万吨。其中:舟山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50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398万吨。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52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378万吨。大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30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217万吨。黄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库容为320万立方米,储备原油250万吨。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形势动荡、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维持高价位、国际能源供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波动剧烈,石油安全以及可能导致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及早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拥有适当的石油储备也就成为各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张勤  杨孝青 《科技和产业》2008,8(4):10-13,33
石油供应安全是确保国家经济得以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使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应提高石油利用效率,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加强海军建设保障海上通道安全以及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等措施来构建石油安全的有效屏障。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张意翔 《特区经济》2006,210(7):12-13
在石油需求日益增大、进口量逐渐增多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文章对我国建立石油储备的总体原则、储备规模、结构和布局、储备资金的筹措、国家石油储备管理的体制、国家石油储备的调控运作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叙述了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现状,并在参考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战略石油储备法制建设、储备模式与方式、储备目标与规模、储备区域、储备资金来源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战略石油储备制度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日本石油储备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进口国。为保障本国的石油供应安全,在两次能源危机后,日本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储备。1999年底,石油储备量为9007万千升,仅次于美国,即可以保证国内16l天的供应量。因此,在近年国际市场油价变化莫测、不断攀升期间,日本国内市场石油价格变动不大。石油储备对调节日本国内供需、平抑油价、保障经济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日本在石油储备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