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2.
确权在整体上增加了农户的信贷机会,但在农户之间这种机会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对低收入农户来说,确权因强化了土地"禀赋效应"而只能有限地提高信贷可得性。对经营能力强的高收入农户而言,确权可通过土地"安全效应"而较大程度提高信贷可得性。本文利用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确权之前,高收入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比低收入农户高46.03%;确权之后,高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是低收入农户的106.88%,两者信贷可得性的差距增加了一倍多。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之所以扩大了不同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相对差距,主要是因为农地流转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广东省阳山县和新丰县1006户农户调查数据,以农地流转作为中介,在消除内生性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农地整合确权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整合确权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农地转入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1.3%;农地转出对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在农地整合确权影响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路径关系中不具有中介效应;农地转入中介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农地转入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分工程度,增加了农内就业创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由此得出,在农地产权界定实践中,应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支持有条件地区实施土地置换整合,降低土地细碎化程度,加快培育农业社会服务市场,为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创业提供良好环境,以实现促进农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农内转移的双重政策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因果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缓解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和有益启示。研究方法: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通过BP神经网络赋权模型和双界限法测度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状况,然后使用工具变量法探讨土地流转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土地流转显著减轻了农户的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且土地流出对5个子维度的相对贫困均存在稳健的减贫作用,而土地流入的减贫效应主要集中于家庭可行能力、发展机会、社会保险3个维度。(2)土地流转主要通过优化农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实现多维度的减贫效应。(3)土地流转对西部地区和农业产值较低县域的农户,以及家庭劳动力年龄较低和土地价值较低的农户的减贫效应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土地流转有助于提升相对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培育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其福利效应可以缩小地区间和人群间差异。基于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土地规范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必然趋势,土地是向种植户流转还是向合作社流转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土地通过流转由少数农户种植,其余农户可获得转包土地的租金收入,如果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租金收入加上工资收入大于自己种地的收入,这种情况就可以出现;同样,还可以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种植获得分红收入,如果分红收入大于租金收入,转移劳动力自然选择将地地交给合作社经营,但是合作社首先需要解决所有权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土地剩余控制权的错配扭曲了农户的土地关系专用性投资和土地流转投资,降低了非农就业稳定性,成为农户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的重要藩篱。为了探讨土地确权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5年农户调查数据,评估土地确权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将土地剩余控制权配置给农户,保障了农户土地关系专用性投资权益,从而增加了农户的经营性收入;保障了农户的土地流转投资权益,增加了转出户的租金收入和转入户的经营性收入;显著提升了农户非农就业稳定性,增加了农户的工资性收入。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将土地剩余控制权配置给投资决策相对重要的一方农户是更有效率的,要充分释放土地确权的制度红利,建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有全国代表性的CHIP2013数据检验了劳动力转移和信贷约束对农户耕地经营面积和农业生产性资本投入的影响,并且考察了两个因素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第一,劳动力转移既促进了耕地的流转,又促进了留守户农业生产性资本的投入,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第二,信贷约束抑制了留守农户耕地经营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性资本投入的增加,从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第三,劳动力转移和信贷约束对留守户耕地经营面积的促进作用和对生产资本投入水平的抑制作用在粮食主产区相对更加明显。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瞄准粮食主产区,鼓励主产区的劳动力转移和降低主产区留守户面临的信贷约束,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相似文献   

9.
<正>土地信托实现了土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加快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土地信托促进土地确权颁证的顺利进行,助力家庭农场建设。土地信托有效地缓解了土地确权的成本负担和资金瓶颈,同时,信托方式能有效化解土地确权过程中的矛盾纠纷,整合兼容多方利益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土地确权与有序流转,对于促进家庭农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土地信托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是农村生产关系长久不变的有效形式。信托是长期融资的有力工作,有利于农村经营的长期化,具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能否赋能农村金融发展,进而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对激发农户发展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三期的面板数据,采用条件混合回归(CMP)考察互联网使用对农户信贷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互联网使用能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使用互联网使农户获得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增加5.48%和31.18%。其中,互联网使用使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概率和规模分别提高6.45%和43.22%,但对农户非正规信贷影响不显著,说明缓解农户信贷约束主要体现在正规信贷层面。进一步地,通过多维度的农户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缓解农户信贷约束在中等收入以上、有外出务工和中等经营规模以上农户群体内作用强度更大且更显著,表明互联网使用促进农户信贷上存在“精英俘获”现象,且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上具有差异。而且,在考虑样本自选择问题和变量设置偏差后,结果依然稳健。因此,发展并普及互联网对完善农村信贷市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成效显著,应充分激发“互联网+”赋能农业的活力,但也要重视“非精英”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的共享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hinese Family Database, CFD),从常住地、人地关系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定义了四类农户样本,并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农地确权与农户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农地确权对长期务农家庭的农业经营收入和土地流转租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不过,农地确权会激励土地承包户提高务农概率,从而提高整体上的农业经营收入;他也会促使非农就业家庭将闲置土地转出,从而增加土地租金收入。研究还发现,农地确权对抵押土地贷款的影响不显著,因而很难通过间接途径增加农户收入。本文认为农地细碎化、土地流转的非正规化、农业生产的低机械化以及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是农地确权增收效力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更加深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进一步激发农民增收活力并最终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的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农村土地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四大区域典型省份(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和四川省)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挖掘土地因素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及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决策的影响。结果 (1)转出土地和土地流转服务对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有正向影响,土地确权、土地调整次数和土地功能认知则有负向影响。(2)土地确权、转出土地和土地流转服务对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转移有推动作用,土地数量、机械化难易程度、土地调整次数、土地功能认知则有抑制作用。(3)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东北和东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倾向于转移;西部地区的已转移劳动力向高级别城镇转移概率更大。结论 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土地产权安全性和稳定性、构建新型土地经营体系和配套的土地保障体系,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向不同级别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地确权政策和农地流转对农户兼业有其内在影响机制,本文探究农户兼业化程度的提升路径,为克服中国农业规模发展局限性、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政策依据。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单期影响农户兼业的最优化数理模型,借助华中三省897个农户微观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PSM模型探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兼业选择及兼业化程度的影响,检验农地流转在农地确权对兼业化程度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并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明晰的农地产权使农户更有可能选择兼业,同时显著提升农户兼业化程度;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为11.67%,且主要来源于农地转出;农地确权对小规模农户、农地细碎化程度高及农资投入低等农户的兼业化程度提升效果更明显,且进一步发现在兼业类型上农户可能选择务工而非自种或自营;在兼业地区上农户可能选择本县外的区域。因此,要切实做到“确权到户、确权到位、精准确权”,通过结合农地流转更好发挥确权对农户兼业的提升效果,以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农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将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细分为农业投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分工和经营权信贷抵押4个方面,进而构建"农地确权—要素配置—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根据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的混合截面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确权在总体上提高了农户农业生产效率。(2)对于没有发生农地调整、农业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农地确权能够提高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相反,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户,农地确权对其农业生产效率并不产生影响。(3)农地确权一方面通过促进农户加大农业短期投入、增加旱地转入和提高家庭务农人数占比提升其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抑制农户水田或水浇地转入导致其农业生产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比分析政府主导和农户主导型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影响差异,衡量不同类型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方法:DID模型,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相比,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更能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转出户的人均非农业收入比政府主导下高出1266元。而土地资源配置效应因农户类型和流转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土地流转前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土地转出户人均土地资源报酬显著高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387.74元,但是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农户转出土地面积过大,人均土地资源报酬低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研究结论:(1)应当尊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使得土地流转符合农户资源配置收益最大化目标;(2)鼓励农户通过政府建立的平台进行土地流转,显化土地租金价值;(3)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直接影响种粮积极性,与粮食稳定供给有着密切关系,深入分析粮食政策对主产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影响对于评价和完善粮食政策及促进贫困户增收有着现实意义。[方法]利用粮食主产区冀鲁豫3省的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基于国家贫困标准和国际贫困标准实证分析粮食政策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均收入的影响。[结果]粮食主产区贫困户具有多维贫困的特征,提高政策价格水平和增加补贴收入均有助于贫困户收入增长,但销售渠道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人均收入的影响均不显著; 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来看,增加补贴收入比提高政策价格水平对于主产区贫困户脱贫的作用更为显著。[结论]因此,粮食主产区农户的扶贫政策需进一步地由收入贫困转向多维贫困,结合其他多种政策措施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充分发挥非农就业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注重贫困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农业信贷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支持发展主要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重庆秦巴山区贫困农户的调研,分析秦巴山区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易地扶贫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找出影响贫困农户搬迁的关键因子,为助推脱贫攻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文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选取23个指标构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13个主要因子,分析主要因子对不同类型贫困农户的易地搬迁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贫困农户搬迁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贫困户的搬迁意愿具有明显差异,低保兜底型贫困户>非农型贫困户>兼业型贫困户>务农型贫困户;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人口数量、医疗教育负担、住房结构、搬迁政策认知情况是影响贫困农户搬迁意愿的共同因素;人均耕地面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作半径、耕地是否流转是务农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年龄、非农劳动力比重、距离村干道距离是非农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耕地是否流转以及住房结构是兼业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住房面积和搬迁方式满意情况是低保兜底型贫困户的差异性因素。结论 不同类型贫困农户易地搬迁意愿及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政府应该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构建一套长效稳定增收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土地流转发展缓慢而农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之际,基于农地确权对土地转出的影响研究中产权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两派观点的分歧,同时引入交易成本和禀赋效应两个中介变量,深入研究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机理,将有助于推进农地确权成果应用以及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方法 文章使用CHARLS2018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一元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机理。结果 (1)确权促进了土地转出,使土地转出的概率提高了6.60%;(2)确权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交易成本,进而抑制了土地转出;(3)确权有利于增强禀赋效应,但禀赋效应反而促进了土地转出;(4)中介效应上交易成本和禀赋效应为部分中介作用,交易成本中介效应比例为-10.46%,禀赋效应中介效应比例为13.35%,从而禀赋效应的中介作用更强并能强化确权对土地转出的促进作用。结论 农地确权工作有其正面的成效,但还需完善政策并建立配套制度以克服负面效应,建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交易平台,宣传普及农地确权和相关“三农”政策,提高农户认知,同时还需防范禀赋效应过强和流转租金过高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恒  郭翔宇 《农村经济》2024,(2):125-134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在不同情境下全程托管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探求全程托管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相比于农户自我经营,全程托管通过改变农户两部门劳动时间配置、家庭劳动力就业身份、畅通女性劳动力流动、稳定非农就业等,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进而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有效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全程托管增加非农部门劳动配置、减少农业部门劳动配置的效果稍弱于土地转出,但以土地转出为对照时,全程托管所增加的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大于减少的非农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使得相比于土地转出,全程托管同样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等方面,全程托管对土地流转可以进行初步替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程托管形式的引导推广、做好托管“挤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适当延长服务链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贫困地区向外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也正日益增多,仅朝阳市3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就有16万人从事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意义。它带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群众观念的更新,增强了商品观念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更多的农民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自救。朝阳市有2万多贫困户靠劳务收入摆脱了贫困,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靠劳务收入走上了致富之路。今后,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增多,将有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