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以城镇化为主线,推进大城市带大农村,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建设新兴直辖市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城乡互动、有机衔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速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超大城市的人口发展呈现持续增长,主城区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这种发展模式不仅给超大城市自身带来“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也制约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构建。研究表明,超大城市人口持续过度聚集的原因在于其吸引腹地广阔,城市中心区拥有吸引人气的商务、休闲和文化空间,其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益持续显现,以及地区收入差异长期存在和郊区新中心生活服务品质不高等;因此,在人口疏散时需顺应经济和人口迁移规律,重点增强外围新城的集聚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均等,推进“主城-新城-区域”的功能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成都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型的内陆城市,城乡二元分割一直是困扰成都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使成都摆脱了长期以来制约成都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瓶颈,解决了一直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证明:六个"一体化"共同构成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体制体系,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前提、互为保障.其中,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发展是支撑,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是基础,管理体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4.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美国城镇化的四点经验 (1)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城镇化率高达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 美国城镇化的四点经验 (1)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大都市区在20世纪出现后,很快就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急剧扩大,大都市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6.
龚锐 《重庆经济》2006,(9):45-45
与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相比,重庆直辖市最典型的特征是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针对重庆市只有主城区一个特大城市,其经济辐射力、影响半径难以覆盖整个重庆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成六个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大中城市,形成城市群,来传递主城特大城市的影响,增强其他各类城市的辐射力,加快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这样的决策对于加快重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很好的作用。但也可以采取缩小农村面积、减少农民为出发点,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与城镇化建设措施相配合,统筹城乡、协调区域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条件:可以从人口数量上补充城市发展过快而后劲不足;可以增加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代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城市中心地价的迅速上涨、一些“城市病”现象的出现等,使得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离心现象,那就是人口和一些经济活动逐渐向郊区发展,“住宅郊区化”也就是其中一种较典型的情况。城市和其依托区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城市和区域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和空间等要素间不停地进行自组织的交流和协同活动,使得这个复杂巨系统经历了一个全是由乡村组成的混沌结构态到出现乡村城镇、城乡分离乃至城乡对立的静态有序的平衡结构状态,现在这个复杂巨系统则是处在城乡间不停地进行交流协同的动态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郊区化过程实质上也是城镇化的一种外延扩张过程,这个扩张过程是在城市及区域规划等指导下的有序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针之一,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大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展对完善大城镇功能、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有造近大城市易于接爱其辐射的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并结合自身条件,抓住机遇,促使当地经济及社会持续发展是一个较为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边缘南海市黄岐区为例,试就如何利用大城市住宅郊区化这一机遇,对大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1)城市与区域一体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背景下,区域城镇体系的关系日渐增强;(2)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重视发展大城市的主导功能地位,并期望通过大城市对区域强有力的牵引作用,来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3)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空间拓展已经超越了工业化初期的市区蔓延阶段,进入向心分散型的城市布局阶段,即在大城市功能简单化、高级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于慧芳 《特区经济》2009,(11):278-279
目前,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理念迅速风靡全国,大举兴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我国较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本文从我国大城市大举兴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现状出发,深入探讨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应对当前局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并不是一般的"金字塔"型分布,而呈现出"图章"型分布,并且其明显的分形特征也表明高位城市的垄断地位较强。城市首位度分析则表明,该区域前4位城市即超大城市的规模结构比较合理,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却偏少。因此,需要从较低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培育和发展出新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并使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经济圈同城化效应的国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王 《特区经济》2010,(3):143-144
随着城市与区域间关系的深刻变化、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圈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城市化的重要表现,是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分析国内三大典型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基本状况,总结其特征及基本经验,进而提出对发展合肥经济圈同城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只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和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经济集聚与区域平衡不矛盾,城乡融合与城市发展不矛盾,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也是不矛盾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平衡与效率携手并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向东部沿海集聚的过程中,只要促进劳动力跨地区的流动和土地开发指标的跨地区交易,经济集聚与区域平衡不矛盾,城乡融合与城市发展不矛盾,社会和谐与经济增长也是不矛盾的.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是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平衡与效率携手并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模分布演进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如下问题,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我们基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对中国过去10年的城市体系演进进行了系统回顾,并运用省区动态面板数据识别了城市规模分布演进影响整个城市体系的外部性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本文发现,从整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看,中国的城市体系仍未达到最优分布状态,但正逐步向其趋近。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体系主要特征为中小城市过多而大城市过少,少数大城市相对规模过大。新的(特)大城市的出现,及各大城市的共同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效率。本文的发现为中国未来的城市化途径选择提供了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导航定位提出的“314”战略部署,重庆必须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设西部开放型服务经济高地,有效集聚要素,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推动自身及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从工商业中心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日本和韩国是二战后亚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成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典范。从城市人口聚集模式看,两国都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再到相对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从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布模式看,两国都通过国土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卫星城市,有效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压力,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日本和韩国城市化制度与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时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进入21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群的出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这是党和国家对促进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城市规划与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有研究表明,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均产值和资金回收率比小城市分别高出42%和93%,可见大城市发展战略更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应着重把握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完善城市功能出发,综合考虑城乡的统筹发展与布局,做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直辖市重庆的辖区面积与人口远远超过了北京、上海、天津。不仅如此,重庆的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5倍,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要以一带五,何其艰难2而在世界范围内城乡二元结构落差如此之大的大城市也仅此一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庆探索大城市带大农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可以说是个创举。当然,从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农村,城乡互补、工农互济,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从现实看,重庆已有10多年市带县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城市带农村的经验。1996年原重庆农村人均收入达1860元…  相似文献   

20.
大城市的中心市区人口密集、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集聚,是一个城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在整个市域乃至周边腹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对大城市中心市区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探讨如何进一步理顺市、区、街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