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梁小溪 《魅力中国》2014,(22):311-311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利贷的相关概念,以及在我国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高利贷现象的普遍性,深入分析高利贷现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详细阐述了与高利贷相关的犯罪以非法经营入罪的不适当性,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和危害性控制需要,提出了高利贷行为独立入罪化。进而实现对高利贷行为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高利贷是社会热点,从其字面上理解,就是借贷利率明显高于正常利率的借贷,该行为现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我国除了民事法律规范对民间借贷有明确规定之外,我国的刑法时高利贷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操作规定,因而导致我国司法机关在规制该行为适用法律时的不一致性.文章界定了高利贷的内涵,阐述了高利贷特征,并从高利贷巨大社会危害性的角度阐述了适用刑法规制高利贷的必要性,从罪行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角度论证了以刑法中相关规定规制高利贷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对高利贷的界定有诸多争议,而法律上则将"四倍红线"作为高利贷的界定依据。高利贷的界定应考虑除利息以外的其他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利贷应是高成本借贷,应包含各种交易成本。"四倍红线"的缺陷在于只考虑了利息,而没有考虑其它交易成本特别是其中的隐性成本。我国高利贷的界定应考虑"利"在借贷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外对高利贷的界定也存在着只考虑利率这一个因素的缺陷,《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出台意味着将在借贷者考虑交易成本问题从而保护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4.
高利贷使放贷者摇身暴富,也使借贷者负债累累。究竟应怎样看待民间借贷和民间高利贷行为?对非正式金融机构经营的借贷甚至高利贷行为究竟应采取什么措施?请看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西北农村高利贷盛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造成的。灾荒因素则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肆虐的灾荒是造成民国时期西北农村高利贷盛行的重要原因。"西北灾荒之惨状,恐为亘古迄今,中外罕闻之奇祸",灾荒肆虐导致高利贷异常猖獗,借贷利率畸形高昂。  相似文献   

6.
吴雪雪 《魅力中国》2014,(26):300-300
目前各地都出现公司或个人充当地下钱庄从事高利放贷的案件。针对各地高发充当地下钱庄高利贷现象,如何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愈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从法律视角上定义高利贷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对于高利贷的在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经济法方面的规制,以期为高利贷的法律规制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问题,近年来日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清代亦不例外,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有关成果日见其多。但从整体上说,多局限于对某个地区或某一侧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系统全面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笔者计划在此基础上对清代前期高利贷资本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资本活动形式、城市高利贷资本问题、农村高利贷资本问题、利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等,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拟对清代高利贷资本的形式作一简单的概述。  相似文献   

8.
时下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村组集体背负的巨额高利贷包袱已经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农村工作的沉重“十字架”。苏北H县23个乡镇476个村,89.4%的村亏欠民间高利贷,少则两三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N乡16个村,村村集体靠借高利贷过日子,有个村连买瓶墨水也要向店主打借贷条子。这些地方年复一年,村组干部的就职演说少不了要说能为集体拿多少高利贷!在人们心目中,谁能借到高利贷谁就是有“本事”的干部!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农村高利贷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高利贷活动由来已久,且是农民之间自发的融资行为,具有地缘性、隐蔽性和分散性的特点,说明高利贷在民间确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条件。然而,农村高利贷有它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加重了借债人的负担,导致农村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它干扰和破坏了农村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增加了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它给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为了解新疆农村高利贷现状,本文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遏止高利贷势头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征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8):129-134,167
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高利贷盛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由于天灾人祸等的打击和侵蚀,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民普遍陷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为了生存和交纳的需要,被迫走上借贷之途;自耕农经济的脆弱性使农民极易陷入高利贷的罗网;新式金融业的缺失则使农民的借贷大多数只能从属于高利贷的范畴。众多非常态因素综合在一起,造成了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高利贷的异常猖獗及借贷利率的畸形高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