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与诉讼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相比较,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在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追求、体现当事人对民事权益的处分意志、顺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及弥补由于法律规范自身的局限性所带来的遗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适用过程中存在着多元化纠纷解决方式的可选择性与最终效力形式的唯一性的冲突、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与法院司法审判权行使的统一协调、当事人处分意志的自由性与法律规范强制性内容的冲突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完善立法、构建起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法律体系、实现对于民事案件进行分流、加强法院的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2.
ADR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是一个总括性、综合性的概念,并且其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ADR这个术语涵盖了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每种方法都是相对于诉讼的另一种选择,如:仲裁、调解、谈判等.这种新兴的纠纷解决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诉讼机制并且对传统的法律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在我国民事程序体系理论上被划分为解决纠纷程序和预防纠纷程序两种,而解决纠纷程序又可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在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则包括调解、仲裁.所以本文在阐述ADR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仲裁与ADR的关系,并且试图给出在现行的ADR体制下如何完善仲裁制度,使其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的发展与特征、理念与价值、功能与作用的分析,阐明非纠纷解决机制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优势与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期能够更好地把ADR纳入中国当下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4.
ADR(Alternafive Dispute Resolution),在我国通常翻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或可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指的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ADR在其产生之初与法院进行的诉讼并没有关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州的法院内附设了仲裁和调解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将ADR作为诉讼程序的一环引入,形成了司法ADR制度,又称为法院附设ADR(Court annexed ADR),由此司法ADR作为替代诉讼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院内部建立,并在消除诉讼迟延,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对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对于我国在诉讼外纠纷的解决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重在浅析美国的ADR机制的新发展,并以此提出对我国可以借鉴几个地方。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然而各种环境纠纷解决方法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同时,各种环境纠纷解决方法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论文意在反思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在立法和司法中存在的问题,重构一个科学、系统、高效环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冲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普遍存在的小区物业纠纷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与社会转型中相关规则的缺失,即构造秩序的法治框架的缺陷,也反映出公民在维权和社区自主治理过程中在解决纠纷与冲突方面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不足。目前社区冲突的解决虽然十分困难,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冲突解决机制的建立与协作解决纠纷对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将作出重要贡献,意义重大。本文尝试对居住小区中冲突的类型、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社区冲突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7.
朱佳瑞  谢国如 《全国商情》2009,(13):142-143
诉讼一直以其强制性、终局性和权威性位于整个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然而近年来,以法律谈判、调解等为主要形态的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正因其灵活快捷、便利务实、公平高效的特点,迅速勃兴为一种时代潮流,并深刻影响着整个纠纷解决体系的面貌.本文拟从法律谈判的价值理念出发,探讨法律谈判的运用图景与功能定位,并提出了法律谈判的未来期待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的主体也变得多元化和分散化,使得纠纷也变得多样化,进而决定了社会矛盾的解决是法律一元难以控制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为世人所认可、所构建的。在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我国现在对于纠纷的解决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所以对于纠纷的解决应该有新的创新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纠纷解决方式比如ADR来为我们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立案难、起诉难现象,新民诉法司法解释对理论界呼吁已久的立案登记制做出了具体规定①。但如果不对现行的起诉制度与起诉条件进行改革,不从根本上解决起诉条件高阶化的问题,立案登记则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必须完善我国民事立案制度的理论基础,引入程序当事人概念,将起诉要件和诉讼要件加以区分,确立司法最终解决原则,并在制度设计上,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促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由于制度设计、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各方面原因,我国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未能对日益增长的金融纠纷做出有效的回应。本文认为应以现代意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视角,剖析我国金融纠纷处理现状,借鉴国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典型制度安排,重新审视和构建本土化的非诉讼金融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1.
司法调解这一我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国际上也被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民事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司法调解在中国社会经历了数次改变,这些变化都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改变。改革开放还在继续,人们的素质在相对增长,但在社会的发展变革中,旧矛盾被解决,新矛盾又出现了,而调解在这一时期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那么重拾这一制度的可能性在哪里?司法调解制度的弊端和好处能否在一定领域得到平衡并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解决呢?因此,对司法调解的利弊分析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民间纠纷能否得以妥善的解决关系着乡村社会共同体的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本文通过对苏北乡村的田野调查,运用法律社会学的观点,立足于村庄的真正的生活逻辑,对当前我国乡村民间纠纷及其解决状况进行描述与评判,对纠纷主体行为本身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对传统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建立适合乡村社会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草案)》的出台使得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定位为行政仲裁有开历史倒车之嫌,仲裁行政化也有违仲裁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否定仲裁民事性的同时,又存在大量对诉讼程序简单模仿、抄袭和沿用的条款。应淡化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行政性,尽可能地体现意思自治的原则,法院应当只对仲裁程序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催生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但有效争议解决机制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为此需要建立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相匹配的有效争议解决机制——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网上争议解决体系的尝试为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网上争议程序的设计、适用法律以及争议解决结果的跨境执行是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需要解决的主要法律问题。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整体框架设计和法律问题的解决是全球性网上争议解决体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司法认知作为证据法的一项重要规则,在各国民事审判中被广泛运用,并起到节约诉讼时间和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重要作用.我国对于司法认知的立法与研究同外国相比差距很大.通过对两大法系司法认知范围进行比较,以便对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主要是突破司法认知范围的传统分类,从司法认知的属性上将其分为必须认知和可以认知两类,明确司法认知的具体范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归纳了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纠纷的现实表现,分析了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司法机关对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之间以及集体经济组织与征地机关之间的纠纷进行司法审查尚存在诸多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保险规模的不断扩大,保险纠纷也日益增多。我国在解决保险纠纷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诉讼比重过大、仲裁方式利用率较低等。对此,应完善保险公司内部投诉和纠纷解决机制,建立监管机构对于大额纠纷的直接参与的处理机制,成立专业法庭、培养专业法官和律师,完善行业协会功能,使其成为保险纠纷解决的必要补充,加强保险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在对民事诉讼实行检察监督的过程中 ,由于民事诉讼立法对抗诉制度及抗诉权限规定得不够明确 ,致使检察机关与人民法院在对诸多问题的认识上产生偏差 ,并在行使抗诉权与审判权的过程中产生摩擦和冲突 ,严重影响了民事检察监督体制的顺畅运行。本文就其中存在的四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证券法》、《公司法》,进一步加大了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增加和完善了证券市场违法行为民事责任条款,为证券投资者民事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本文从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司法救济体系及存在问题入手,探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证券民事赔偿市场救助机制,从而建立投资者权益保护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民商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民商法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法律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尤其是培养民法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案例分析环节相关证据的识别练习,将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作为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让具有司法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