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计欺诈是一种故意形成或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不法行为.它既出现在上市公司,也发生在非上市公司、非公司制企业以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必要从理论上加强对会计欺诈的研究,完善会计立法,加大对会计欺诈处罚的力度,做好会计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规范会计行为.  相似文献   

2.
会计诚信缺失的制度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栋粱  王涛 《新智慧》2005,(2):20-21
我国将会计信息失真划分为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件会计信息失真、人为会计信息失真和非人为会计信息失真等。对于会计信息失真,公认的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等。但在发生r令人震惊的安然、世通事件后,人们发现即便是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在拥有较完备的会计理论、会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也会出现严重的会计造假、会计欺诈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是整个会计界的诚信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周健 《当代经济管理》2007,29(5):115-118
近几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欺诈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影响巨大.本文从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引入第三方博弈的"囚徒困境"模型出发,剖析了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外在监督制度--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力量的削弱和缺失.因此,要实现对上市公司会计欺诈行为的有效监管就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外在监督制度,而切入点就在于对被监管者的勾结得益、勾结成本和勾结风险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是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契约的基础,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进程中,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相关主体进行管理与决策的依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阻碍了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为此,必须从会计信息的需求方、供给方、监管方三方面的角度规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操纵会计信息主要途径是会计信息操纵和会计造假,其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监管不力和会计政策法规的滞后和不完备,应采取相应对策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6.
论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上市公司则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但是,由于农业的固有限制,农业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动机非常强烈。其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严重损害了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因会计舞弊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披露失真做了初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索如何完善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为完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和控制会计舞弊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管理及决策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要求。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从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从内部治理结构与外部治理结构两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提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审计报告是揭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真实、合法的最主要渠道,通过对1999年度上市公司不同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分析,揭露出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操纵利润的种种手段,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不规范的会计行为窥见一斑,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保持更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企业或是上市公司遵照财政和税务等相关法律准则的要求,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向相关管理和监察部门、利益相关人及社会公众发布公告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所披露会计信息的有效程度称为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是沟通环境会计系统与现实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环境会计理论与环境信息披露实践的纽带,它关系到环境会计准则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未来环境会计实务的拓展。本文通过对受托责任目标导向与决策有用目标导向的冲突与融合进行了系统分析,确立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目标导向应采用融合的观点。围绕这一目标,本文论述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企业或是上市公司遵照财政和税务等相关法律准则的要求,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向相关管理和监察部门、利益相关人及社会公众发布公告的一种行为,这一行为所披露会计信息的有效程度称为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2.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比比皆是,大案要案层出不穷,“银广厦”、“琼民源”、“郑百文”的丑闻早已被我们所熟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虚假”、“会计造假”、“会计数据水分大”等词汇大概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最高的,经常可以在一系列媒体上看到它们的影子。朱镕基总理考察上海、北京两所国家会计学院时也都提到了“不做假账”的问题。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市公司同其它经济组织一样,普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新修订的《会计法》由于在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法律责任主体方面有重大突破,又以法律本的形式完善了会计记账规则,同时通过加大会计监督力度,确定了内部、社会、国家三位一体会计监督体系的法律地位。因此,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将有效地减省与防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继续发生,并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会计诚信、失信及相关理论预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会计行为失范和会计信息失真有其厚重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现实背景,它既与诚信产生的前提--人性善、恶的理论预设有关,又与信用的伦理学基础、经济学性质密切相联,还可以从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和成本理论等角度予以解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建设,不仅依赖于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形成,以及社会道德体系的完善,还在于建立健全社会反信息欺诈的制度体系。其中,以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方式,对信息供给的诚信进行"逆向定价"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苏志 《新智慧》2004,(4B):52-53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是指会计信息的披露。因为会计信息表达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集中地说明了投资回报的高低和经营风险的大小,而这正是投资最关心的方面。近年来,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现象引起了政府、投资、债权人、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有关人士的强烈不满,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肖湘 《企业家天地》2007,(10):117-120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十多年来,在逐步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的同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散布假会计信息、隐匿真实信息或滥用会计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有序化。本文在介绍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分析,从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出发,详细说明了中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方面已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财政部加大了会计改革的步伐和力度,适时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并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准则进行实质性修订。这些重大举措。尤其是“八项减值准备”政策,对于抑制盈余操纵等会计造假极具震撼力和威慑力,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收益和资产的报告质量)和财务报告透明度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然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因为颁布几个制度和准则而骤然跃升。公司治理结构和注册会计师聘任等方面的缺陷、造假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等、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会计信息相关者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寻求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讨论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现状,从上市公司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入手,就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舞弊现象较为严重,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严重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并且阻碍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运用博弈分析的方法,对与信息披露有密切联系的三方进行分析,找出与虚假会计信息陈述相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巳有近20年的历史,在我国,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开始,盈余管理成了上市公司取得上市或配股资格的必要手段。我国学对盈余管理持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中性概念,提供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无法避免盈余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使得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失公允性,误导了投资的决策,等同于会计造假。笔赞同前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在法律、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使得会计信息有利于信息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