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农信社现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规程是:信贷员调查→贷审小组审查→信用社主任审批→联社贷审会审查→联社主任(理事长)决策,这种贷款规程看似规范合理,实际上存在"二易二难"问题:一是信贷员素质跟不上,缺乏贷前调查能力,易产生能力风险:二是信用社贷款审查小组虚设,难以发挥作用;三是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专业人才构成不合理,易产生道德风险;四是贷款调查、审查、审批责任不明确,难以落实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鉴于上述情况,农信社应建立贷款新规程,改进现行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的内在因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彬  孙宝林 《中国金融》2004,(18):67-67
制度缺位。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和监管部门制定了一些贷款管理内控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表现在:一是贷款调查、审查、审批、检查等贷款管理制度不系统,同时,信用社因为人员紧张造成混岗作业、职责不清,忽视审贷分离,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二是贷款比例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不少农村信用社亏损严  相似文献   

3.
张正华 《新金融》1995,(11):28-28
(一)贷款要实行贷审分离首先要有组织机构的保证。贷款业务量较大、分支机构较多的行,可采用二级分离的组织形式,即在管辖分行直属分行本部设立贷款审查处,同时在信贷业务部门内设立信贷岗和审查岗,其操作人员分别称为信贷员和审查员。对于办事处、支行可采用一级分离的组织形式。信贷岗和审查岗分别负责对一般贷款的调查和审查,贷款的决策岗由行长和信贷部门的领导担任,在这同时各行和各部办应成立贷审委员会或贷审小组。 (二)实行贷审分离必须职责分明,权限清楚,尽最做到严格责任制,一级管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信贷岗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与客户的联系,全面调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认真做到贷前调查,测定贷款风险度,办理贷款的发放,负责贷后检查及承担日常贷款管理工作。审查岗的主要任务是对信贷岗提供的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全面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试析信用社经营效益不佳的原因陈宝春一、影响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因素(一)信贷管理编松,资产质量低下。主要表现在非正常贷款居高不下,利息收回难。其原因是:(1)信贷管理流于形式。现行贷款发放实行信贷员调查,审批小组集体讨论,组长决策的形式,但各自的责职不明...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强贷款管理,各级信用社都成立了贷款审批小组,实行集体审批贷款制度。这对减少非正常贷款,提高贷款效益,弥补一些信贷员经验不足,防止以贷谋私和减轻信贷人员担惊受怕的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段纲 《金融博览》2006,(7):46-46
最近,笔者在贵州一些乡镇信用社调查时了解到.一些信贷员在包村包片管贷中,一包就是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由于信贷员长期管一个村、一个片的贷款收放,客观上就容易出现违规放贷、以贷谋私现象,一时又难以发现,造成风险隐患。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审贷工作是指与贷款审查工作相关的工作过程,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贷审会审议等。审贷水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贷效率,他直接关系着信贷决策的及时性,即业务决策的效率,直接决定着农行的竞争能力;二是审贷的质量,它直接关系着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审贷审查的是信息,因此,贷款审查事实上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必须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提高审贷水平的有效途径。一、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制约审贷水平提高的瓶颈。"信息不对称"是指金融交易的各方对有关交易的信息没有全面、充分和真实的了解,即整个交易是在"不透明"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信息不对称"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效应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晖 《西南金融》2005,(6):41-41
2004年年底,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出台《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建立信贷风险评估制度的规定(试行)》,规定在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之前,根据需要指派风险经理对相关信贷业务(主要是指新发展客户、新信贷业务品种、1000万元以上大额增量贷款客户、大额授信客户以及信贷管理部审查、贷审会审议及行长决策审批时认为有疑问的贷款客户)进行独立的风险评介,并专题向贷审会报告,  相似文献   

9.
严把货款质量审计关南阳市卧龙区农村信用社从狠抓内审工作入手,严把贷款质量审计关,有效地防范了风险。该信用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把好贷前审计关,规定贷款合同在生效之前要经过事前审计,没有联社审计科审签意见的贷款合同,联社信贷主任不予审批;二是把...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三堂会审”防止风险贷款工商银行株洲市新华路支行罗绍兴以前,我们曾规定:发放5万元以内的贷款由信贷员审批,20万元以内的贷款由信贷员和信贷股长两级审批,发放20万元以上的贷款由分管行长审批。但是,这些规定有许多漏洞,结果不仅发放了一些不合理贷款,...  相似文献   

11.
审贷分离是将贷款过程中的贷款调查工作和贷款审核工作予以分离,形成贷款调查与贷款评审既统一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它是控制贷款风险"源头"的重要环节.目前,基层信用社审贷分离运作"失误"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防范贷款投放中出现的信贷风险,各国有商业银行都加大了贷款审批制度的改革,变信贷风险的贷后化解处置为主向信贷风险的贷前识别防范为主转移,不断探索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信贷风险的信贷管理体制.目前各国有商业银行都初步建立了分级授权、集中审批、审贷分离的贷款审批制度,形成了四个基本特点:一是贷款审批原则以风险控制与加强营销并重为主.二是贷款审批权限实行分级授权授信的集中审批制度.三是贷款审批程序实行前后台分离的集体审批制度.四是突出了对贷款审查审批的责任追究制度.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吕苏榆 《金融纵横》1999,(12):13-14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并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能性进行严格审查。”由此可见,担保贷款将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姜迪庆 《金融博览》2006,(12):48-48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信用社员工,近来经常从信贷员口中听到“帮贷”一词。所谓“帮贷”,是指信贷工作中贷款人将贷款转给他人使用,即实际用款人与贷款人并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15.
货时风险管理介于信贷决策风险管理与贷后风险管理之间。信贷新规则虽已明确贷款调查、审查、审批、经营管理四个环节的主责任人,但在具体操作时,从贷款审批到发放这一时段往往由客户经理一人操作,缺乏制约和把关。现实状况表明,贷后检查中发现的合同条款不衔接、止付手续不全、抵押登记章印不符等操作问题,绝大部分都是贷款发放时再审查缺位形成的。因此,加强贷款操作风险控制不容忽视。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围绕一些典型案例,从法律角度.就规避贷时操作风险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审贷分离”贷款办法利弊谈梁子方我区农行实施“审贷分离”过程中尚有诸多措施跟不上,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信贷工作业务量大与人员严重不足相矛盾。农村信贷面向千家万户,季节性强,要做到每笔贷款专人调查、专人审批,这对基层营业所一般仅有1...  相似文献   

17.
黄志英 《山西金融》2002,(12):78-78
1.思想认识不足,宣传不够彻底。由于部分信用社在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宣传不够彻底,只注重形式,不讲求效果,部分职工对信用贷款一知半解,将小额信用贷款理解成了扶贫贷款,再加上以往不良贷款的阴影,产生“惧贷”心理,有的信用社甚至出现了使用“贷款证”贷款仍须担保、审批的现象。而思想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小额信用贷款是信用社走出经营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审贷分离是将贷款调查工作和贷款审核工作予以分矗。形成贷款调查与贷款评审即统一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构,它是控制贷款风险“源头”的重要环节。目前,基层信用社审堂分离运作“失误”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提高基层所社填制贷款凭证质量的几点建议黄宝强一、存在问题当前,基层农行营业所和信用社业务人员在填制贷款凭证过程中,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给今后清收贷款带来很多麻烦。主要表现在:1、错用凭证,张冠李戴。贷款凭证有担保和抵押之分,一些基层信贷员在办理贷...  相似文献   

20.
陈征宇 《新金融》2004,(1):23-25
现代商业银行信审部门的设立,是源于防止授信风险,形成调查、审查、审批三权分离机制的产物。一个完善的三权分离制度,不仅有利分工专业化,更重要的是可形成互相制约和监督机制,对防止人情贷款和以贷谋私,堵塞漏洞和避免差错,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自从人民银行要求审贷分离以来,各个商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