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英国《金融时报》11月19日】过去5年中,中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使得全球其它国家相信,在今后几年中国还能以类似的速度继续增长。当然,没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更不会有人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负增长。但同于越权之举。不过,即使在一个指令性经济体中,戳破泡沫也没有那么容易。中匡政府不只是把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撤除,而是把它挤干了。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不可抗拒的客观事实。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辨证地看待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为重要;中国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这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并学会趋利避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就意味着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一个部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经济结构将在全球化视野下进行战略调整,产业发展将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分工,企业经营必将进入跨国经营时代。  相似文献   

3.
会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富国、富市必然出现的经济形态,它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中,特别是扩大服务业的比重当中必然要发挥杠杆和关键作用,所以它的发展是能够带动一个国家和一个城市综合性发展的前提。但是这样一个经济从起步阶段来看,和人们对它的巨大期盼、希望和建馆  相似文献   

4.
《民营视界》2008,(1):2-2
200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度——北京将召开奥运会、国家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面对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国内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08年的中国经济,将有哪些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份,我到美国出席一个会议,在纽约转机的时候 有一个黑人帮我推行李,走了大约30米,我给了他100美金的小费,他大吃一惊, 说一般人就给2-3美元,问我为什么给那么多,我说那是因为你的推车上挂了一块“中国海尔”的广告牌。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看到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品牌广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我请那位惊讶的行李员以后天天用这部推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政治发言权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于它所拥有的国际品牌。今天,中国终于有了走出国门的品牌,这应该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份,我到美国出席一个会议。在纽约转机的时候有一个黑人帮我推行李,走了大约30米,我给了他100美金的小费,他大吃一惊,说一般人就是给2.3美元,问我为什么给那么多,我说那是因为你的推车上挂了一块“中国海尔”的广告牌。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看到我们国家自己的民族品牌的广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我请那位惊讶的行李员以后夭天用这部推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政治发言权决定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于它所拥有的国际品牌。今天,中国终于有了走出国门的品牌,这应该是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编按]  相似文献   

7.
陆铭 《上海经济》2010,(4):12-12
经济理论从未系统地告诉人们在扭曲的结构下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更没有说一个国家怎样去调整扭曲的经济结构。“结构”二字是读懂中国经济的法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刚刚起步,全球格局亦将会随之改写。  相似文献   

8.
《海外经济评论》2006,(15):9-10
[摩根士丹利3月27日]中国正向世界发出一个重要信号:其发展模式即将出现一次重要的中期修正——从出口和投资引导的增长转向消费拉动的增长。这种变化不会是突如其来的,它将成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特点。其首要目的是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大的稳定性。它还将对全球经济和世界金融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方经济》2005,(9):43-43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例,即使国内并没有完成市场化进程,经济却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受益。8月22日,经济学家樊纲在向“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化”论坛提交的报告中这样写到。在中国,65%的人口在农村,工业化尚未完成,法制尚未健全,还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受计划经济深深影响的国家,虽然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还难以相比,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可以长期保持在9%以上。  相似文献   

10.
的确,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并在世界范围内购买资产。而且中国的经济规模确实要超过美国。但是这并不会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很快到来——最早将在2040年实现,很可能是在2050年。在此期间,眼下的任务不是设法阻止中国购买美国的资产和进入美国的市场,而是要与中国一起精心构建一个足够包容和灵活的国际体系,以保证中国经济增长并使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其经济带来的潜在收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非公有制经济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将会出现以下四大方面的变化: 一是中国将会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与过去外向型经济有很大的不同,开放型经济最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对外开放,而且它还要加强一个国家经济的对内开放。对这一问题,理论界现在基本形成了共识,但我们的有关部委、有关地方政府未必能形成共识,所以,我认为福建省在这方面要引起重视。 二是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对福建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  相似文献   

12.
论商兴国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中国商业自产生之时至当代的2800多年间,分为五个阶段,依次考察它的兴衰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发现商业发展水平上升时期,国家经济实力上升,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地位上升;商业发展水平下降时期,国家经济实力下降,中国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所处的地位下降。商业兴衰路径与国家兴衰路径成平行状;商业兴衰先于国家兴衰。商兴带来国兴、商衰带来国衰历史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教训与众多的需要经济学与历史学去解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施复亮的战后中国经济改造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胜利前夕,战后中国的前途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中国向何处去?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战后中国经济的道路、体制和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常常引起学者们的激烈争辩。从1944年起,施复亮先后在《四川经济季刊》、《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明了自己对战后中国经济改造问题的基本看法。一、第三条经济路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国是太平洋战场上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历尽了千辛万苦,战后“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史上必然成为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它不仅意味着一次大的经济周期波动,而且它还预示着长期经济增长路径的转向。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的30年再次引领全球,实现可持续的复苏和增长,根本上也将取决于这一转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黄旻露 《辽宁经济》2000,(11):21-21
随着中美、中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双边协定,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中国离“ WTO”组织越来越近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协议的签订,预示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中国的经济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因而,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也提上日程,显示出其独具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外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一种状态。当今世界,经济安全问题是任何国家不能不备加重视的战略问题,已被各…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8,(5):31-32
一直以来,美国在经济和外交政策上都抱有这样一个观点:不管哪一个国家,如果有迹象表明它具有抗衡或超越美国的潜在能力,它都会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造成威胁。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日本是潜在的经济威胁。今天,这个威胁是中国。但这种竞争零和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现代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必须越来越彼此依赖。如果明日的超级大国打算学习美国的贸易经验,他们必须选择学习正确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的中国民营经济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民营企业的规模、数量、上缴利税及从业人员已不可同日而语。民营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意义已从国家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个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将如何发展,它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问题。纵观中国经济改革的趋势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导下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 21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将以非同寻常的速度继续高速发展,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将…  相似文献   

18.
一个国家拥有多少驰名商标。往往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其驰名商标拥有量的多寡,几乎成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弱的标志,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无不以众多的名牌称雄世界。伴随着WTO的全面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商标与品牌征战全球市场的战役将硝烟四起。创名牌,是企业家们梦寐以求的事  相似文献   

19.
《海外经济评论》2006,(45):9-10
有两个世界大国的年工业增幅都曾连续10年高于10%,令私人消费低于经济产出的50%,并将投资作为经济战略的中心。其中一个是现代的中国,另一个是斯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尽管中国已经放弃了社会主义经济,但它仍过度偏爱投资而非消费。这一做法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也让未来的稳定面临风险。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伴随着CPI的上涨,流动性资金的大量涌入,股市的“狂涨”……一下子将中国经济的过热或过快的发展速度带来的种种“弊端气象”暴露出来,宏观经济的“热与冷”受到空前的关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个国家从贫困走过脱贫走向繁荣,这路程伴随着“冷热”袭击,在更大的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也属一件正常的发展轨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今的中国经济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的变化,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