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焦页60-1HF井钻井液关键技术应用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页60-1HF井是涪陵页岩气田开发的一口页岩气三维水平井,完钻井深4723m,水平位移2375.35m,水平段长1423m,.在分析地层因素和钻井液技术难点基础上,通过井壁稳定技术、防漏堵漏技术、水平段井眼净化技术和减扭降摩技术等钻井液关键技术的应用,保障了全井的安全钻井,现场工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钻井技术是20世界80年代国际石油界迅速发展并日臻完善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包括水平井工程优化和设计技术、水平井经验轨迹控制技术、水平井钻井液与油层保护技术和水平井完井技术等一系列重要技术 苏丹和南苏丹年平均钻水平井35口、定向井28口,而服务市场被西方油田服务公司所垄断,价格高居不下经过长城钻探公司水平井技术专家组成技术推介团队多次水平井技术推介,成功获得在南苏丹3/7区两口试验井合同.PP-29H井就是中国石油钻探企业在南苏丹实施的第一口水平井,该井具有地质情况复杂、位移大等技术难点.该井的顺利完成,为今后开展水平井技术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大位移井是指那些井的位移与井的垂深比不小于2,且测量深度大于3000m的定向井,或水平位移大于3000m的定向井称为大位移井。大位移井下故障的处理一直是海上石油生产平台维修运行中的一个难题,虽然在目前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维修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但我国的大位移井大修技术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文章总结了水平井的维修技术,特别是降低阻力和扭转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修井中,并且基于大位移井维修的技术问题,针对大位移井修井过程中管柱的摩擦和施工难点,从两个方面对减摩技术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我国大位移井的维修技术水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长水平段水平井具备直井与普通井无法拥有的技术优势.可是,因其水平段过长、钻遇岩性的繁琐性、钻井液以及钻具和地层接触时间久等原因令钻进以及固井过程里具有许多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5.
原油开采技术是资源开发的关键,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减少,传统原油开采技术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单一油田的多个钻井机同时开采的方式,工作效率比较低,且浪费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原油开采成本。而大位移钻井技术的出现能够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在油田上被广泛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大位移井钻井液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候市区块井组为例,通过分析候市区块地层特点,从钻井液的携沙,净化,防塌,润滑等方面出发,通过对防塌润滑剂ELC-1,FSJ-4,K-PAM,抑制剂ZNP-1和降滤失防塌剂BLA-HV在现场的应用,不断优化钻井液性能,基本克服了洛河组易粘吸,直罗顶部易坍塌和大位移井摩阻大,扭矩大,井塌的复杂的情况,确保了井快速钻进和井身质量。  相似文献   

7.
页岩气井钻井液性能与井下安全息息相关,钻井液的质量监管至关重要。依据四川地区页岩气地层特点、钻井技术难点和钻井液性能要求,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油气井工程质量监督站优化设计一套页岩气钻井液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制定了现场质控流程和检测项目规范。通过该体系可分析钻井液质量管理水平,提升钻井液质量监管的权威性、及时性,可开展分析方法比选和组合研究,可结合大数据对钻井液承包商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对钻井液质量监督管理实践,完善了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了管理效率,有效促进了页岩气钻井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鲁克沁油田玉北构造带深层稠油潜力巨大,然而受复杂山地、表层裂缝发育、地层岩性复杂等地质条件影响,导致长裸眼段大位移井钻井中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通过开展井身结构与井眼轨迹优化、长裸眼段降摩减扭、高效PDC+复合导向钻具优配及安全高效钻井液等优快钻井配套技术研究,现场试验及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与2013年相比,平均钻井周期缩短至63.29 d,降幅23.27%。复杂事故时效降为4.35%,降幅41.84%。平均水平位移由1 179.33 m增至1 443.51 m,增幅22.40%。有效解决了制约复杂山地超深稠油大位移钻井的技术瓶颈,建立了不同井型优快钻井模式,为鲁克沁超深稠油高效经济动用提供了技术途径,加快了鲁克沁油田产能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在定向井施工中要想同时保证多个靶点中靶,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在分析SX井钻井施工难点基础上,对SX井的井身结构、井眼轨道、钻头优选、钻井液性能优化和井眼轨迹控制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对施工同类型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介绍塔河油田9区的地层岩性及水平井井身结构特点,通过对该地区地层岩性特点及钻井液施工中面临的技术难点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钻井液技术措施和性能维护处理过程,总结了现场维护处理的成功经验,为AT9区水平井实现安全、快速钻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钻井液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钻井液体系,属于水基钻井液体系的一种.本文介绍了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和在大庆探区太196-平108井的成功应用.该钻井液体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携砂能力、润滑性、井眼稳定性;低滤失量,保证了井壁的稳定;具有良好的流变性能,易维护处理;满足水平井钻井施工的要求.并实施有效的技术措施,采用近平衡钻井.避免了井塌、井漏等不利因素,有效地防止了地层漏失及坍塌事故的发生,保护储层油气藏.太196-平108井是在大庆探区使用水基钻井液完成的第一口水平井,为大庆探区水平井钻井液的技术应用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室内试验配制一种由弱凝胶增粘剂GEL-30所优化配制的钻井液体系,室内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变性、抗温性、悬浮钻屑的能力等,能够满足水平井、大斜度井段对钻井液的要求,在轮南H8C井的试用表明该钻井液体系具有优于PRD弱凝胶钻井液的性能,在塔里木油田多口井的使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深609井是吉林油田部署于松辽盆地南部东部断陷带王府断陷韩家东构造城深6区块的一口五段制定向井,完钻井深2643m。主要钻井液难点在于:1993m长裸眼段和1418m降斜段导致的摩阻扭矩大、同一裸眼井段不同承压地层共存增加的井漏风险、青山口组和泉头组地层的井壁失稳、中部登娄库地层CO32-、HCO3-污染等,通过钻井实践,有效解决了技术难点,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于飞 《化工管理》2013,(6):107-107
垦东12平台是胜利油田重点开发的海油陆采区块,也是增储上产的重点施工项目,存在着造斜点浅、井斜大、井间距小、水平位移大、井身轨迹控制难、井网密集及防碰绕障任务重等技术难点。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该地区特点,采用先进的工艺,可靠的工具和优质的水泥浆体系。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保证了固井质量,满足了开发需要。  相似文献   

15.
T井是盆地中央凹陷区某凹陷某向斜上的一口大位移井,在介绍T井设计简况的基础上,对T井施工中的轨迹控制和安全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T井施工的成功,为油田大位移井钻井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特殊的油气田,低渗透性油气田的地质结构比较复杂,开发难度较大,是当前石油开采工作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规模的增大,社会各界对低渗砂岩储层钻井完井液技术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我国当前低渗透性油气田的开发现状,对低渗砂岩储层无粘土防水锁钻井完井液技术、低压低渗砂岩储层泡沫钻井液技术及中高压低渗砂岩储层自解堵钻井液技术这三项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深化低渗砂岩储层钻井液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构建完善的油气层钻井完井液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宝宝 《化工管理》2015,(11):125-126
堡子湾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姬塬-麻黄山古隆起西侧,地理位置:陕西省定边县姬塬镇西掌塬村.黄土层厚,地层复杂,直罗坍塌严重,位移较大,定向困难,完井电测成功率低.本文就堡子湾区块耿280扩井组十口井,浅谈快速钻井对钻井液的需求,以及钻井液的细处理,维护和提高电测成功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于大位移水平井而言,水平段较长,在钻遏岩性方面存在复杂多变的情况,同时,钻井与地层接触的时间较长,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钻井在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多的技术问题.通常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水平段过长,固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是由于套管、水泥浆与水平段的延伸方向呈垂直状态所引起的.本文结合作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对大位移井钻井井眼轨迹控制对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以此实现对钻进效率和固井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油气井开采需求不断增加,开采周期日渐增多,钻井深度不断加深,井下压力不断增大,各类卡钻事故频发,井下位移不断增长,钻井作业中摩阻成为制约大位移井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结合目前国内外各区块井的施工现状,为保障大位移井施工安全,全面提升钻井工程质量,文章针对大位移井作业过程中需要降摩减阻等问题,对大位移井钻井摩阻进行了深刻分析,推导出一套关于大位移井摩擦系数理论校正方法,对影响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不断优化各类影响因子,使得钻井过程中摩擦系数不断减小,有效减少钻井施工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油气井工程质量,为实现安全优快钻井奠定了良好基础,保障了钻井作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油气田开采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结合黄金坝区块的地质情况,分析水平段固井技术难点在于水平段长、井壁稳定性差、套管下入困难、油基钻井液置换及界面清洗困难、顶替效率不高等;根据井身结构设计的特点及地层的情况,从通井技术、提高顶替效率技术、提高界面胶结强度措施及侯凝方式4个方面开展技术研究并提出相应技术对策。实践表明,所提出的针对性措施有效保证了该区块的固井质量,并对今后同区块固井工艺技术发展和应用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