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城市的发展与资本主义中小农场的兴起刘克祥近代时期,资本主义新式工业的兴起,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开始改变传统的城乡关系,城乡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新式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刺激和加速了商业性农业的扩大,促进了农业...  相似文献   

2.
买办与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道霞 《特区经济》2005,(11):163-165
提起买办,传统观点认为他们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工具。诚然,买办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的过程中出现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买办曾是西方国家在华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同时买办也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先导。他们从最初替外国商人收购土产、推销洋货,到洋商企业的附股者,继而将买办资本投向中国近代工业,独立创办新式企业,使得西方新式企业制度得以移植中国,催生了一批中国近代企业,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中国农业正处于开始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发展的转折时期。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对外贸易的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增加、外国资本和本国资本新式工业、以及铁路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一些地区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迅速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现金收支在农户收支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同程度地加大。这表明,部分地区的农业正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速向近代商业性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发生了一场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化的巨大变革。在新兴的转型经济变革中,作为旧式金融机构的钱庄由于较早与年轻的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了联系,导致其性质出现变化,部分地完成自我改造,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作为按照西方企业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新式金融机构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林刚撰写的《长江三角洲近代大工业与小农经济》一书已于最近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晶 ,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内容是研讨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希图从中国现代化发生和成长的历史中 ,探索和总结出其中符合国情的、既能充分利用传统经济积极因素、又能吸取世界现代文明成果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者选择中国早期现代经济部门的主要代表———近代棉纺织、缫丝工业 ,与传统部门的载体———小农经济间的关系为研究突破口 ,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观察对象 ,运用大量史料 ,包…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中国近代以来的状况不完全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前提和条件。2长江三角洲现代化过程中呈现的不是传统与现代部门截然对立的二元现象,而是在传统部门中分化与现代经济密切相关的新型成分,呈现出“三元结构”。3“三元结构论”讨论的是现代部门无法吸收庞大的传统部门劳动力前提下的经济发展问题,认为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部门和现代可以 一定条件下互互动。通过三元结构,中国经济现代化途径不是单向的现代部门取代  相似文献   

7.
陈梅龙 《宁波经济》2006,(11):42-47
大批宁波人赴沪经商既缘于宁波自身的条件,也与上海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凝聚力有关。宁波商人在上海开埠初期即涉足于洋布、呢绒等新式商业,六七十年代后又向五金、洋油、西药等部门拓展。宁波商人在银钱业领域也长期执上海之牛耳。在对外贸易中成长起来的部分见多识广者还成为买办,并在为洋商服务的同时经营自己的事业。甲午战争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兴发,宁波人又大量投资于新式企业。宁波人在创业上海的同时也对家乡进行资本回归及反哺。宁波商人的活动开创了沪甬经济的双赢局面,其在中国近代经济吏上的重耍地位应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清末十年,是齐齐哈尔地区的近代新式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齐齐哈尔地区的教育状况由此发生转变,由于地区特殊性,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将探究齐齐哈尔近代新式教育兴起的原因、特点以及对于后来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和联系 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区别有三:一是起点和背景不同。我国的传统工业化。是在落后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在国民经济和工业基础都极端落后的历史背景下起步的。  相似文献   

10.
万曾炜 《上海改革》1991,(10):8-9,24
上海是一个具有很大系统工业规模的老工业基地。在近百年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上海的传统工业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推动作用,时至九十年代的今天,面对国际高新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工业化浪潮的持续高涨,上海的传统工业不能不进入一个艰巨的结构调整时期,只有通过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引导现有的工业体系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1.
郎元智 《魅力中国》2013,(11):55-55
戏剧文化是近代辽宁地区市井休闭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代辽宁地区的戏剧大致可以分为本省地方戏和外部传八的戏剧两大类型。由于受民族、地域不同的影响。各个剧种在辽宁的发展、演进也有所不同,退渐形成独特风格特点,并呈现出传统与新式并存的二元性特点。本文以近代辽宁地区戏剧文化的传入和发展为切入点,尝试分析近代辽宁人日常市井休闲娱乐生活的一个方面,以期对近代辽宁社会生活史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在战火硝烟中看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厉害,清王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通权达变之士,认识到外国的“利器”对自强有益,于是大量购进西方机器设备,开办了中国首批近代军用工业。后来渐次推及民用新式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  相似文献   

13.
张丽 《南开经济研究》2006,18(6):103-122
在对以往“衰退论”、“增长论”、“内卷论”和“停滞论”进行回顾和评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中国近代农村经济“非平衡化与不平衡”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与国际经济和国内工商业经济发展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虽然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部门,“衰退论”、“增长论”、“内卷论”和“停滞论”都曾有其一定的真实性,但是“衰退”、“增长”、“内卷”或“停滞”本身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中国传统农村经济“旧平衡的瓦解和新平衡的缺失”才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和主要特性。  相似文献   

14.
王洪涛  陈明刚 《魅力中国》2011,(11):220-221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治传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完成了德治思想的理论建构。汉代以来,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治国方略,儒家德治思想与现实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德治思想对传统封建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特别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使得根植于传统经济基础上的儒家思想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转型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长江沿岸一些主要城市陆续开埠,国内外贸易发展迅速,近代工业次第产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勃兴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并逐步形成以上海-汉水-重庆三个中心城市为支点的长江流域经济带。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长江沿岸间的金融联系日益密切,其主要标志:一是以银行为主体的近代金融业交叉发展;三是以上海为枢纽的城市金融网络渐次形成;三是以资金流动为内核的金融往来渐趋繁复。  相似文献   

16.
张瑞 《理论观察》2013,(2):131-132
甲午战争后,中国出现了一股罕见的留学日本的热潮,留日学生在日本学习西学,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促进了中国教育的变革,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是促使中国近代教育体系形成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农业是人类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同自然生态环境联系最紧密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农业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伴随着工业的飞跃发展,农业自身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渗入了工业性元素,具体表现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逐步工业化,有所谓“石油农业”之称。这种农业采取大面积的农场式机械运营,投入大量化学肥料和农药于生产过程之中,一切生产活动都围绕着高产出进行,不仅超出了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纳污承载能力,恶化了原…  相似文献   

18.
从市场看农村手工业与近代民族工业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工业之间存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本文主要以华北地区抗战之前的情况为依据,试从市场角度来说明近代农村手工业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促进作用。由于传统社会中农村家庭手工业带有很大的自给性,由于农村手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业主要市场在农村,人们常常认为农村手工业阻碍了近代工业开辟农村市场,对抗了机器工业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传统的、以自给为主的农村手工业来说,也并不完全正确,对近代中  相似文献   

19.
为了在当前开展区域经济研究中理清梧州对外贸易发展的脉络,文章拟对近代梧州出口商品结构作一探索性的分析,供决策部门作匡正和优化的参考。近代梧州出口商品结构与广西及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基本相似,都是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出口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发生变化,反映出梧州近代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展缓慢,制成品生产、出口未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上看,湖北是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古代的“鱼米之乡”和近代工业在湖北的兴起,都可验证这一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发展,湖北经济反而越来越落後于很多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传统文化观念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本文将就湖北传统文化观念对其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