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3.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4.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5.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6.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7.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理论探讨·推进经济史研究 本刊评论员:1/1(笔谈)张仲礼等1/4清代经济运作中的两个特点陈春声等3/84略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吴太昌1/28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的再思考 汪敬虞2/1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的通讯 严中平汪敬虞4八二元社会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杜询诚4/7 《管子》商业思想的基调是抑商袁林1/143汉代的古典借贷关系秦晖3/126关于宋代寺院僧尼的赋役问题游彪1/133北宋货币流通与“钱荒”高聪明1/151宋代钱税论略刘森1/154宋代私营丝织…  相似文献   

8.
主线与主体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1.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4.
断想五则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5.
<正>经济史学大师汪敬虞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汪公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60余载,废寝忘食,奋力开拓,教书育人,著述丰硕,桃李成林,无论学术研究,还是道德文章,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汪公艰辛探索、确立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的曲折历程和特殊贡献,更是值得大书一笔。"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的"中心线索"命题,最先是严中平先生提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严老主持《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集体编写时,在编写组内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条"红线",并在组内外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当时因编写工作尚未真正开始,讨论比较空泛,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后因政治运动而中止。"文革"结束后,项目再次上马,但由原来30万字的高校经济系本科教材,改为多卷本专著,并决  相似文献   

16.
江敬虞同志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是一部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变迁的专著,由多位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老专家和本学科博士、硕士青年学者共同撰写,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八五”重点项目。本书是已故史学大师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的续编,其准备工作可溯及60年代,与严著同时,并一本严著传统,即在长期考究史料的基础上,先作专题研究,本书并有十几项专题研究成果先行发表征求众议,然后编写成书。是以体系完整,而根低扎实雄厚,有博大而精深之效。  相似文献   

17.
.理论探讨· 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 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笔谈)王方中、杜询诚、丁日初、凌耀伦、章开沉、沈祖纬、朱荫贵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议谈封建主义二题从经济关系探索史学界讨论的几个间题,一、经济史评论 汪敬虞2一1虞和平、马敏、李时岳、章有义、代鲁、马鸿漠、 3一62 张忠民2一12 王毓栓4一1 吴承明4一3 李文治4一7 叶茂4一工4、.~尹略论重农抑商的历史根源中国古代官方统计数字的价值—兼评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1一45井田制及相关诸问题论老子的经济思想论北…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动荡不安,中华民族惨遭凌辱。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其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更有其经济原因。那么,中国近代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什幺样的影响,它在中国经济史中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中国近代经济史》(赵金鹏、刘冠生、张连国、邢同卫、成伟编著,西南变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读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本书是作者多年米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与一般性的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有许多独到之处。概括起来,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拙作《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在本刊发表以后,得到了王方中等十三位学者的热心评论。各种不同的意见,对我都是有益的。我都怀着感谢的心情认真加以考虑。通过自已的反复思考,觉得在几个比较重要的问题上,还应该明确一下自已的意见。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我脑中盘桓了近三十年。这一思想的最初萌芽,是受到老一辈经济史学家严中平同志的启发。六十年代初,当他主持中国近代经济史的集体编写时,严中平同志就在编写组内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核心问题,应该作为贯穿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一条红线。这一思想和提法,当时在组内和组外,都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那时编写工作还没有真正开始,讨论是比较悬空的,没有能取得一致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本书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最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