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依存度越来越高,以及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作为联系国内外经济“桥梁”的人民币汇率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在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上仍然存在着较大分歧,主要的担心是人民币汇率升值是否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会像20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一样,由于汇率升值而造成经济长达十年之久的衰退。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并没有完全缓解,人民币该不该继续升值?持续的贸易顺差和巨大的外汇储备是否可作为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标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到底怎么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很多国家的经济带来重创,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作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连接桥梁的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是国家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部分,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我国于2005年7月实行了汇率改革,在此之后我国经济面临人民币升值加快的极大考验.笔者着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情况,进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人民币汇率波动情况.  相似文献   

3.
对一国经济健康发展来说,汇率稳固至关重要.有关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要求强烈,投机风险增加,处置不当经济容易发生震荡.人民币汇率制度和经济发展不协调是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人民币汇率体制稳定要实行适时整改并和经济发展一致.  相似文献   

4.
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结构优化促进作用明显.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减缓,但由于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仍将存在,根据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升值趋势(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其对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也将是长期的.本文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山东省涉外经济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涉外经济发展等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翟斌 《财政监督》2003,(10):47-48
近期日美等国对人民币汇率施加了强大的升值压力,我国应如何应对?短期内人民币应否升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应如何完善?本文就此作一探讨。一、人民币汇率近期内应保持基本稳定汇率是重要的资产价格和资源配置的信号。判断当前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适的关键标准,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外资外贸和国际收支等情况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与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状况总体上是适合的,不能轻言升值,近期内应保持基本稳定。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1.人民币升值会削弱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降低总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达8.2%,有望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其三大内在动力为"世界工厂——国际投资与出口周期"、"城市化——投资与消费周期"和"新兴消费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演越烈,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会对整个世界经济有好的推动作用,来阐述我们要保持人民币可调可控,基本稳定的现点.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出口变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启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单边升值且升值预期居高不下,汇率因素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变量.实证结果表明,除了人民币名义汇率对就业影响尚不显著外,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名义汇率、升值预期及汇率改革对我国进出口总额、企业利润及就业的影响均较突出.稳步推进汇率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内需发展为主的道路,是我国长期内应对汇率风险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8.
浅析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的来看,提高人民币汇率是弊多利少,既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无助于世界经济的回升.本文首先阐述了人民币升值的背景,接着简要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现有的政策,提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对策,从而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紧密相关.近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升值的预期也再次得到强化;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及浮动弹性等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经济影响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汇率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中起到杠杆的作用.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的二元难题也随之而来,即人民币对外面临升值的压力,但对内又面临货币贬值和长期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对中国经济对内、对外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逐一分析了人民币的变革历程,二元难题,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与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币汇率今后的发展趋势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民币连续升值,尤其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一直面临着升值的压力,这个问题也为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所关注。因此,准确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合理,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实力的提升客观上有推动人民币升值的动力.在美元汇率持续下跌的背景下,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指责中国通过人民币汇率低估来扩大出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凸显.人民币汇率问题演变成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自2005年我国开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呈现出持续升值的态势.本文从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和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现状人手,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大体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及由此引发的欧债危机曾导致世界经济局势动荡不安,同样,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较大影响。汇率作为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衡量经济内外均衡度的重要指标,研究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人民币汇率不断波动的大背景下,以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和我国国际贸易的关系为切入点,将人民币汇率变化分解为人民币升值和贬值两个方面,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21日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汇率改革,放弃盯住美元,并允许人民币汇率浮动,人民币币值就开始了几乎单边升值的过程.从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走势可见,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7.8%.该态势虽然暂时缓解了外国政府(以美国为主)对中国汇率政策的压力,但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预期并没有明显减弱的迹象,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将在分析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成因之后,判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升值预期的缓解之道.  相似文献   

15.
当下,美国频频对中国施压,敦促人民币升值,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以及美国国内的经济问题和内部矛盾归咎于中国,寄希望于通过人民币大幅升值来化解。文章通过对人民币升值对美国、中国、世界经济的利弊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梳理,在此基础上得出,当前人民币升值是弊大于利,应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平稳复苏。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人民币升值成为世界经济热点中的一大亮点。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其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目前世界经济处于低谷,而中国钢铁业也已步入微利时代,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钢铁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作者多年服务于国内特大钢铁联合企业,本文从工作实际角度出发,研究人民币升值对钢铁企业进出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汇率作为联系各国经济纽带,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都有着重要作用。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人民币在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此后,人民币汇率体制也因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进行过改革,收获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本文通过研究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危机主要受害国和中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人民币体制改革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而且汇率体制的改革要逐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在欧洲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今年来自中国的进口以近50%的幅度猛增的背景下,欧洲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把本国的失业问题归罪于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大部分专家在谈及人民币升值问题时都发出警告,人民币大幅升值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世界经济也会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演越烈,本文通过分析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以美国为例说明人民币升值不会对整个世界经济有好的推动作用,来阐述我们要保持人民币可调可控,基本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人民币也史无前例地在短期内一再走高,不突破“汇改”以来的最高点.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关心人民币到底还有多大的升值空间,人民币的均衡汇率究竟在何处.本文意欲从另一个角度来关注这一问题,即通过说明求解均衡汇率的困难性以及人民币汇率本身所具有的较大的外生性,试图说明相比于苦苦找寻人民币均衡汇率,探讨如何顺应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也许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