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前如果讨论全球经济的问题,就无法避免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只有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基础上,才能看清楚整个金融经济的趋势,所以这里我重点讲四个问题:第一是持续的全球经济金融的结构性失衡.  相似文献   

2.
2006年,基于对2005年全球经济金融的分析和观察,我们预期2006年全球经济金融将"失衡并增长着",同时石油价格、全球利率、日本经济和日元走向、美国房地产变化等将是影响2006年经济金融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注]当时对2006年全球经济金融的主要预期包括:  相似文献   

3.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上个世纪末和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持续失衡。全球经济失衡一方面表现为全球逐渐变成金融主导的经济,国际金融的发展远远快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同时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在美国,美国成为当今最为重要的金融巨头。另一方面是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因此,少数富人的政策及其行为,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主要集中依靠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增长,但是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同时存在内部经济失衡,美国经济失衡和中国经济失衡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形成全球的经济金融结构失衡。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在于消费日益成为美国经济强…  相似文献   

4.
全球经济失衡的利益考察——基于估值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估值视角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在分析估值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选取失衡中心美国与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为分析对象,利用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球经济失衡期间,美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存在相当大的正估值,与之相应的最大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中存在巨大的负估值,意味着与外部失衡相应的国际资本流动收益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来源,相当于实现了从顺差国向美国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5.
1―2月(总第61期)特稿"世界经济与中国:促进共同繁荣"国际研讨会综述《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专题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余永定2006全球经济失衡并增长着朱民亚洲金融格局——亚洲经济面临的八个关键问题Jonathan Anderson全球通货膨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黄海洲货币紧缩和全球房地产泡沫谢国忠2006年:中国经济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Bert Hofman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李扬银行业国际化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贺力平中国的利率和汇率问题哈继铭从长期萧条中走出的日本经济辜朝明专稿中国亟待建立一个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贸易差额统…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否有必要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这种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世界经济和相关国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的调整途径,以及这种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即将过去的2005年,世界经济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展望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少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仍将突出,而且普遍认为2006年全球经济失衡并不能得到纠正.这给今天高度依赖外需的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把第13届国际论坛主题定为"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实体经济和金融失衡,金融衍生品资产增长和流动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增长,派生了更多资产泡沫。国与国之间经济增长失衡,美国巨额的财政赤字、贸易逆差以及低储蓄率,是靠中国经济的“双顺差”和借助海外资金支撑的。一旦这个资金链条断裂,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和动荡就难以避免。[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8年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美元主导的全球化,也是全球经济金融结构严重失衡的全球化。本轮次贷危机的全面恶化升级,凸显出以美元为核心机制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和全球金融体系的重大制度性缺陷。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这是理解当今伞球经济金融的核心问题,也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代大背景。  相似文献   

10.
从结构与制度视角解释中国汇率政策和外部经济失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中国和世界经济在贸易和资本流动中的失衡已经众所周知:美国在近25年一直保持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经常账户赤字.在2006年,经常账户赤字达857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5%.美国巨大的赤字主要通过日本、中国和其他石油输出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来支持及获得融资.  相似文献   

11.
范天珍 《魅力中国》2011,(14):52-52
本文从广受关注的全球经济失衡现象谈起,探究了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主要特征。并由此从美国自身以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等不同视角出发论述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最后文章阐述了中国面临全球经济失衡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金融海啸让全球股市急速下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全部回软,全球经济前景飘忽不定,对整个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独善其身,较快走出美国金融海啸影响的阴影,将成为中央政府最为关注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利率和汇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全球经济面临失衡,一方面是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尤其是中国持续的双顺差.全球经济失衡,中国经济也不平衡,那么中国自身不平衡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利率、汇率政策该如何尽可能化解失衡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全球失衡突出表现在美国持续收支逆差和新兴市场国家以及石油输出国持续顺差之间的矛盾,但是传统理论无法完全解释这一失衡现象。基于金融全球化加深的事实,我们重点考察金融发展是否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我们将金融发展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按照传导机制的思路进行解释,并利用1994~2004年81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全球范围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这种传导机制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并且这种显著性受制于各国的政府治理发展状况,所以传导作用因国而异,在发达国家、东亚新兴市场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同。因此,单个国家(如中国)并不是导致当前失衡的主要原因,失衡的中国责任论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中的中国:看到危险,更要看到机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这是全球经济结构失衡以及金融监管不能适应金融模式创新导致的一次真正的全球化时代的金融危机.其对中国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全球经济危机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但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已经积累相当的经济实力,只要宏观政策应对得当,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中国崛起的机遇.  相似文献   

16.
《海外经济评论》2006,(5):38-40
【美国《商业周刊》2006年1月16日】全球经济的失衡状况有望在2006年略有改善——这对美国出口商大有好处。几年来,美国一直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的确,中国和亚洲许多地区发展迅猛,但对出口企业而言这些市场不像欧元区和日本那样重要。欧元区和日本吸收了美国出口总额的20%以上,但它们近年来大多数时候经济都疲软无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通胀     
中国政府最近宣布,8月份的通胀率为6.5%,创10年新高。这个增幅跟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直接相关,但中国正试图不解决这个问题而控制通胀。这有两个后果。首先,该策略是否可行存在疑问——这可能令中国通胀加剧。第二,该策略旨在把全球贸易调整的责任转移到美国身上——这可能回过头来困扰中国和全球经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年前我们对2006年的全球经济金融进行过分析和研究,当时我们的题目是《失衡并增长着》,我们提出2006年的经济能够保持增长,同时石油价格、利率和日本经济等等也蕴藏着新的风险,现在看来这些情况或多或少地在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磊 《辽宁经济》2009,(2):14-15
2007年夏天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并深刻影响到实体经济。这场危机,一方面是金融衍生品价值严重脱离实体基础资产价值所引致,另一方面与全球生产、贸易、金融部门长期以来的失衡紧密相关。经济的开放性与一国国内经济失衡相结合使得这场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染。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危机的滞后效应仍将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其对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均将带来深远影响.作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最大变数的国际收支失衡是如何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失衡将给全球经济和世界各国带来怎样的风险?它在世界各国引发了什么样的矛盾和冲突?全球国际收支失衡是否可持续?各国如何看待全球失衡?各国应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解决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如果发生无序、紊乱的调整,会给各国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处于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中的中国经济运行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应当采取什么对策?在2∞6年7月13-14日召开的"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亚洲和欧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中外学者纷纷从各自角度出发,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