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朝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在全国推行以“唯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取代“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的税制改革,并同时进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即通过确定两税三分制而建立起中央财政与使、州二级地方财政“划分收支、定额管理”的国家预算管理新体制。这无疑是有唐一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财政史中的一场重大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2.
自唐初迄至两税法施行时止,主要的赋税形式是租庸调制。因此,对租庸调制问题的研究比较充分,也比较清楚。但对当时尚处于附加税地位的户税,就研究得比较少了。本文拟对户税的形成、定户计财等问题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议“庸” 输庸代役的规定,在唐朝赋役中曾作为一项制度肯定下来,对此,治史者多从“减轻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徭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化”着眼,认为它能使农民较多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依照农时进行生产,所以它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变化,给予较高的评价。对此,本文以为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唐朝的赋役制度,在两税法改革之前,主要以租庸调为主,但也还存在着地税、户税及各种工商杂税。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本文只将租庸调作为唐朝前期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其它各种税收暂且不论。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就我们现在所知,共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个朝代的五种制度。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指实物或货币)看,北魏、北齐、北周和隋都只有租调两项。而唐朝因为规定了可以输庸代役,则财政收入由租调两项一变而为租庸调三项。无疑,就财政收入而言,唐朝的来源比北魏、北齐、北周、隋要有利得多。从唐朝政府来说,规定输庸代役,并非为了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而是另有所图。  相似文献   

4.
唐德宗于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后,便征召理财家杨炎为宰相,着手进行一系列的财政改革,以图摆脱天宝后期以来的财政困境。其中有两项重要改革,即于建中元年(780年)先后废除各种财经使职和推行两税法以取代租庸调制。另一方面,中唐代、德二朝之际,朝廷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并导致几位宰相被杀其中以建中元年刘晏与杨炎之争,刘、杨在相隔一年之内先后被德宗处死的政治风波最为突出。现代有些学者在谈及代德二朝之际推行的财政改革时,认为它们是当时统治阶层内部党争的产物,尤其是建中元年废除使职和推行两税法这两项,更…  相似文献   

5.
试论唐后期的两税法改革与“随户杂徭”陈明光唐朝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的“两税法”,是对赋税力役制度以及财政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而以往论述“两税法”一般只侧重于赋税方面,视角尚欠全面。关于两税法与财政管理体制的关系,我在《论唐朝两税预算的定额管...  相似文献   

6.
史界对唐前期赋税的研究多集中于租庸户税、地税等主要税收上,而对于在岭南及蕃胡内附州实行的轻税制则极少注意,甚至多有误解。轻税是唐前期赋税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理解轻税,就不可能全面了解租庸调制,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唐前期的赋税体系。有鉴于此,笔者草就此篇小文,力图对唐前期轻税的性质、内容做一较为详细的探讨。 唐前期有两种轻税,其一为客户之税,二为内附者之税。客户之轻税始于开元中,持续时间很短。《旧唐书》卷一〇五《宇文融传》云: 其新附客户,则免其六年赋调,但轻税入官。 这种轻税的数量及用途,《唐会要》卷八五“逃户”门记载云: 岁终,得客户钱百万,一时进入宫中。 “客户钱”即客户的轻税钱,它作为羡余被纳入宫中支用,后来又被用来补充常平仓本钱。这种轻税是宇文融括户后对客户的暂行税法,在财政上的意义不大。本文所讨论的是第二种轻税,即蕃胡夷獠内附者的轻税。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中唐名相陆贽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尤其是他那份于德宗贞元十年(794年)写成的《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奏疏,千载之下仍是脍炙人口的名将,屡为史家所征引。与此同时,他对两税法的态度,也成了评论其经济思想的焦点。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称陆贽是反对两税法最早的代表人物,他反对以资产为课税的基础,坚持恢复以“丁夫为本”的租庸调制,在财政观点上属于因袭保守的一派。有的论著把陆贽反对“定税计钱”的意见,视为面对封建赋税货币化趋势却“思想落后于实际”的典型事例。有的论著称陆贽“攻击两税法”。我认为这些评论都有似是而非之处。如何正确估价陆贽对两税法的态度,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把握陆贽的经济思想脉络,而且涉及怎样认识唐德宗实施两税法的主客观局限性问题,因此是值得继续探讨的。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唐后期“租”、“租税”或“租赋”含义的考释沈世培在唐后期两税法史料中,常见“租”、“租税”或“租赋”等词,人们见了常以为仅指斛斗税,以致造成对两税法某些史料的误解,进而影了对两税法内容的理解。因此,对这类名词的考释,还是必要的。“租”、“租税”或“租...  相似文献   

9.
唐朝两税三分制的财政内涵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认为,从财政学的研究角度去观察,可以发现,唐朝于建中元年(780年)推行实施两税法的改革活动,其内涵与外延,绝非仅仅局限于改革农业税制本身,而是包括了重编国家预算,划定地方预算收支的范围与规模,建立预算管理体制等一系列的财政分配活动内容在内。忽略这方面的内容,就会使两税法的研究有不少欠缺。譬如,建中元年二月十一日中央有关部门拟定的《起请条》,是指导两税法实施的原则,其最后一款规定:  相似文献   

10.
船越泰次著《唐代两税法研究》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越泰次著《唐代两税法研究》出版陈明光如所周知,已故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先生于1957年和1960年先后出版的《唐代两税法研究》之“前篇”和“本篇”二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唐代两税法的重要著作,具有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时隔35年,现任日本山形大学文学部教...  相似文献   

11.
两税向田亩税的转变及其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唐代两税法的内容争论较多,有的主张两税即户税,有的主张两税不仅包括户税,而且也包括地税,而多数同志同意后一种说法。户等的存在,使人们对两税法的内容看法不一,引起争论。在两税法实施不久,户等制很快受到破坏,两税征收的依据,不再是户等,而是田亩了。这时的两税完全变成了田亩税,即原来的“田亩之税”按田亩征收,原来按户等征收的税钱也按田亩征收了。所以,关于两税法内容的争论,只不过是两税法实施初期,户等存在的条件下,两税是否包括“田亩之税”的争论而已。  相似文献   

12.
税收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需要应运而生的,从最早的夏商周的贡助彻,税收制度就已经产生了,然后到鲁国的初税亩,正式确立了税收制度,在到后面的战国的租赋制、隋代的租调制以及唐代的两税法等,税收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奠定了我国税收的传统文化.然而目前我国税收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不但纳税人与征税人地位不平等、征收过程还彰显随意,严重的影响着税收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就对我国税收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以此来得出如何利用我国传统税收文化的优势,来完善目前的税收文化,为我国的税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虽然唐前期均田制实际实施的程度还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样,似乎应该是:因为国内的土地按规定被划分(译者注:按指各户田土根据其户口与田土状况划分为永业田、口分田、居住园宅地),所以,国家便能使绝大部分农民维持相对的平等,并得以向编户征收统一标准的税——租庸调。然而,在唐王朝的后期,这一制度崩溃了。如前所述,农民中的等级差别扩大了,所以,国家进行了税制的改革,在中原地区,这种改革由于两税法的创立显得很圆满,因为两税法反映了编户齐民对土地和财产的实际占有状况。在敦煌地区,虽也进行类似的改革,但对它的实际状况,以前并不很清楚。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探讨当地编户齐民的纳税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北魏的租调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是魏晋租调剥削办法的延续、发展,并成为北朝隋唐(两税法成立之前)时期封建政府对广大农民进行赋税剥削的基本模式。然而,北魏租调制度自身亦经历了不断变化、演进和逐渐趋于相对完善的过程,并对这段历史的复杂关系,拓跋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有重要影响。考察北魏租调制度,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加深理解当时历史的进程。本文拟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先就北魏前期(孝文帝改革之前)的租调制度再作一些探索,提供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参考。至于孝文帝改革后实行的新的租调制度,以及与租调制度密切相关的徭役之征,因篇幅限制,将另文讨论。  相似文献   

15.
五代两税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两税问题,迄今无专文论述,兹据有关史籍,拟就五代两税的征收、内容、附加税和暴斂诸问题,述论如下。 一、两税征收的主管 机构和籍帐 唐代颁布两税法后,就置两税使,专责两税的征收工作。元和四年,勅各地盐铁使留后分充邻近诸道两税使,如盐铁使的扬子留后,兼充淮南、浙西、浙东、宣歙、福建等地两税使;盐铁使的江陵留后,兼充荆南、山南东道两税使,等等。两税使一如租庸使,也是一种临时派出的官职。但是,由于这一职务每年均需履行,而且关系王朝的财政收入,其权力和和影响也就日益增大。于是,两税使一职便由临时性差遣,变成经常性的职务。 后梁王朝建立前后,三面受敌(北有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南有杨行密;西有李茂贞与王建),供军之需甚急,故对于两税之征,十分重视。朱温任宣武等四镇节度使后,用裴迪为从事,主持财政,“自是之后,历三十年,委四镇租赋、兵籍、帑廪、官吏、狱讼、赏罚、经费、运  相似文献   

16.
唐朝中期的"两税法"改革是中国财政史上的一次影响深远的赋税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所推行的政策和所秉持的理念对后世的启发很大,其中"量出为入"、以财产税代替人头税等财政思想和政策至今依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条鞭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继唐两税法后,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深刻变革。诸多学者对一条鞭法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学者基于现代税制视角来研究一条鞭法内容,分析其所体现的税制设计原则。文章从现代税制出发,挖掘了一条鞭法所体现的现代税制内容,分析了其所体现的税制设计原则。一条鞭法已经成为历史,但这些税制设计原则,对于今天的税制改革,仍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前期户籍的管理措施与以租庸调制为主的赋役制度密切相关。结合《吐鲁番出土文书》以及《斯坦因所获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等资料中户籍文书的基本范式,探讨了唐前期的户籍管理措施,通过对唐前期西州户籍文书的详细梳理,认为唐前期户籍管理较为严格,主要体现在户主的确定,家庭成员的年状、身份,户籍的变动信息,民户的户等、赋税情况以及受田数额等方面。揭示唐前期推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便于租庸调等各项赋役的征调。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税改革在长达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启而难动”?税制改革的成败往往要考察强势集团得到了多少改革的制度红利以及非税制改革对全社会净福利增量的大小.在房地产税改革中,中央政府改革的动机“以税代租”,而地方政府仍坚持“以租代税”,两者在现阶段存在巨大的利益冲突以至难以形成改革合力.要推动房地产税改革,目前最关键是处于决策权优势地位的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让其能真正分享到改革的制度红利.  相似文献   

20.
“中庸,,由“中”与“庸”两方面含义构成,“中”是不偏不倚,使事物处于最合适位置,使事情得到最恰当处理,是儒家为人处事的指导思想,也是儒家的道。“庸”即“用”,是指采取哪种具体方式、程序来实现“中”,是儒家的方法论。中庸作为儒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一定的变通性,这就是所谓“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