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2005-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资料,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各城市人均GDP和能源消费强度存在收敛趋势,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人均GDP差异的函数,即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趋于收敛,但能源消费强度收敛的速度要慢一些。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本文对1995~2008年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与人均GDP差异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与我国省区能源消费强度与经济增长趋同模式相似,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城市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部分内陆城市在人均GDP增长同时,能源消费强度仍处于上升态势,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未来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3.
赵莺 《现代经济》2015,(4):29-33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很大进步。本文在总结国内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2000—2012年间云南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城镇化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GDP、区域进出口总额、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邮电业务量、公路里程、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数、文教卫生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软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最后,对回归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的EKC曲线,并在此模型中加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量,来探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改变呈现出倒"N"型的特征,即碳排放强度随着人均实际GDP的提高有一个先下降,再保持一定的水平略有上升,然后再下降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影响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与碳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即煤炭消费比重越大,碳排放强度越大;对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关系进行情景分析表明,我国减排的目标和压力依然很大,为了保证我国承诺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顺利实现,要实施合理的减排调控政策以及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瓦格纳认为随着一国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会有一个提高的趋势。但这一定律在中国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应用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和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性检验方法,利用1980年至2010年3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计量分析发现,省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同时两者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瓦格纳定律在中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影响因素及其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严重。本文采用 IPCC 方法测算了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利用岭回归对扩展的 STIRPAT 模型进行拟合,分析了各因素对碳足迹影响的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990-2011年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82%,其中能源消费碳足迹的构成中以煤炭为主,石油次之,天然气最小;新疆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在绝对数值和增长率方面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能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新疆不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各驱动因素对碳足迹增长的贡献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人均GDP 从2011年起已经成为对碳足迹影响最大的驱动力,而城镇化率对碳足迹的影响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源禀赋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一个纳入能源要素的C-D生产函数入手,运用数理方法分析了能源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对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提出了能源禀赋越丰裕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越高、技术进步会降低能耗水平、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越高的地区能耗水平越高等基本命题.利用1995~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OLS和GMM模型分别检验了能源生产强度、燃料动力指数、科技支出、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对我国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这些基本命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面临增长放缓与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基于"收敛假说",通过东亚成功经济体发展经验与跨国比较数据,推测中国未来二十年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可能的结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人均GDP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未来增长潜力仍然较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潜在增长率仍然能维持在5%~6%,到2020年应当不低于7%~8%;从产业结构来看,预计到2035年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2.8%,第二产业占比41.4%,第三产业占比为55.8%,即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这意味着中国第二产业已经进入了"倒U型"的拐点.当前中国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其潜在增长率,主要是短期政策波动与外生冲击带来的影响,未来仍需要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方式促进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9.
行业     
正1新兴服务供给不足近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目前我国服务业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差10个百分点以上,产品供给过剩.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新兴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家政服务、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等服务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到2015年我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由2012年的45.6%提高到47.2%。今后我国平均每年约增加1 000万老年人.20 1 3年老年消费及养老服务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西北五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扩展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以研究能源消费和技术进步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一定的依赖性,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除青海省以外西北地区的单位GDP能耗相对还是比较高的。技术进步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除陕西省外西北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相对较低。最后,针对相关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依据相关理论,运用SPAERMAN相关检验、线性回归等计量方法及1985—2011年面板数据、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研究期内除个别时间段内出现了就业份额的"逆趋势变动"现象外,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偏小,且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远小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就业因素对人均GDP存在总量性及结构性双重影响,且两种影响分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教育财政支出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3类数据计量政府教育财政支出,实证检验了我国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和教育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并且根据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将样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这一比例达到4%的样本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财政分权不相关,与地方政府竞争显著正相关;而教育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没有达到4%的样本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财政分权度和地方政府竞争则呈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度发展的阶段,城市数量已经由1949年的136个,发展到目前的600多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不足10%,发展到目前接近40%的水平。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国际经验反复表明,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江苏省1990~2006年服务业增长的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回归时间序列的分析得出:运输邮电业、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金融保险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及社会服务业是江苏服务业增长的主要贡献行业;人均GDP、城市化率、就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投入是服务业增长正向因素,而人口密度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是反向因素,服务业资本形成总额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服务业增长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各地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合作出版《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3)》(第三个年度卷),数据显示:2004—2011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由3440亿元增加至13479亿元,占GDP比重从2.15%提高为2.85%;同期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由4415.89亿元增加至10126.19亿元,与GDP之比从2.76%降低为2.14%。两项比值历年变动的相关系数为负值0.7990,在80%的程度上成反比,即增加值总量占GDP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消费总量与GDP之比就下降0.8个百分点。足以表明,正是全国文化消费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1980~2003年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数据,通过构造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决定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决定金融一体化的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贸易开放度、经常账户余额占GDP的比重和流动负债占GDP的比重。东亚应继续加快各个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加强银行体系和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采取与经济增长和宏观经济形势相适应的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99~2009年中国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可以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能源消费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恩格尔系数对能源消费具有显著的反向影响.此外,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性: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东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恩格尔系数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助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的矛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主要成效 2004年浙江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经过全省发展改革系统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全年实现高技术产业产值1360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3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0%.  相似文献   

19.
保险业作为一个服务型产业,一直都在创造经济增加值。以服务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服务统计方法,从保险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对GDP的贡献度和对GDP的贡献率等方面对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四个沿海省份保险业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保险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直接推动作用。从保险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方面看,目前,保险业在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包括用于环境保护的能源开支和各种不同形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太地区5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人均GDP与人均水力发电消耗量、人均生物质能发电量、可再生资源发电量占比以及人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式后检验发现,人均水力发电消耗量、人均生物质能发电量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而该国可再生资源发电量占比、人均环境保护财政支出与人均GDP呈正相关关系。从政策上,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促进能源消耗结构多元化,并增加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等方式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