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忧虑正在商界、学界悄然蔓延.在举国应对经济下滑的氛围中,在4万亿投资大计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光环下,这种声音并不十分悦耳,但却真实而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2.
《厂长经理之友》2012,(6):52-58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在《财经》杂志上发文说,国企改革要转入国资改革。他认为,随着改革形势的发展,国企改革思路应当及时由如何经营国企,转向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议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这里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就是把国有与民营这两种经济成分对立起来,似乎一方进必然以另一方的退为前提或条件.这种非此即彼的推论方式显然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有和民营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正是中国...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经济政策导向,使近年来的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之争剪不断理还乱。根据墨菲定理,经济学界观点相近的理论往往对经济政策影响最小,对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理论则要长期经受争议,面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学界又该如何解读、预判并积极影响新时...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看到“互联网焦虑症”是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是的,我最近是有些焦虑,一时找不到准确的词来表达,但是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张琪  王江 《企业家信息》2012,(9):109-111
2012年6月1日,刘东华折腾了快两年的“正和岛”正式上线。这天,在北京中国大饭店的会议大厅里,坐满了来自多名政界、商界、学界的领袖精英们。这样的情景对刘东华来说再寻常不过,这位《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前社长被称为是中国“最靠近财富的人”,柳传志、王石、马云这样的大佬从来都是他所创办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座上宾。  相似文献   

7.
今天,谁是中国商业进程的主流推动者?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哪一群人会成为中国商界的主宰力量?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所一直关注并思考的课题。“走出去”无疑是当今中国商界主流。而中国企业当前所身体力行的国际化征程,在10年、20年之前已经被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企业所预演。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将伴随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从事海外拓展和执掌国际业务的人  相似文献   

8.
油荒、电荒、钱荒——三荒,伙同高房价、高运费两高等,这些企业经营要素供求现状,与当前中国经济通胀形势看似互为因果,然而,如果透视三荒两高等背后的影子,当前中国经济的症结毕露:国有企业对市场的侵蚀。换言之,解决当前通胀的药方或不在治标之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更在对当前国有企业把持银行、石化等重要行业、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审思。  相似文献   

9.
徐征香 《中国企业家》2014,(12):102-105
2014年4月起。《中国企业家》杂志、中国企业家商学院开始了新一轮搜寻中国商界“鲨鱼苗”的行动,我们希望通过一届届“未来之星——年度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评选”,让中国商界那些躁动着的新生力量脱颖而出。也使更多人得以借此窥探未来的风向。  相似文献   

10.
历史照亮未来。从1884年轮船招商局"国进民退"到1894年中国甲午惨败,其间是否存在某种历史性联系?在当今中国,"国进民退"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有人大骂之,有人否认之,当然也有人暗赏之且打算誓死捍卫之。这个现象,如果从经济学和世界规律上去解释是非常明白的。不过,一说到了“中国特色”这个名词,很多理论便立即变得模糊起来。好了,理论说不清,我们就说历史吧。  相似文献   

11.
《上海小企业》2007,(9):24-25
“如果不是转业时他的那个决定,或许现在的他仕途走得很平稳,或许全国就不会有一个少校农民,或许商界就会少了个农民企业家,或许上海就不会有一个老磨坊品牌。”——摘自《经济日报》‘军人、农民、商人的三个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2.
金错刀  曾兰 《中国企业家》2008,(11):64-64,66,68-70
“公司必须增长,但是以错误的方法寻求增长比不增长更糟糕。”哈佛商学院创新管理大师克里斯滕森的这句提醒,放在中国更加让人胆战心惊。什么是正确的高增长?谁是真正代表未来的新兴力量?这是《中国企业家》杂志一年一度的“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所要着重回答的。  相似文献   

13.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7,(16):108-110
物质文化是可以制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是积淀出来的,但后者也离不开前者作为载体。那么,商业何为?这是一个哲学话题,却并非一个哲学论坛。不是"文化遗产日"这天(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在一处"物质文化遗产"(动物园畅观楼,慈禧行宫)举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着实有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14.
曾兰 《中国企业家》2006,(10):34-37
从2001年走到今天,《中国企业家》杂志发起的年度“未来之星——最具成长性的新兴企业”评选已经六度花开。每年,我们会向100家经过各方推荐和精心筛选出来的“未来之星”候选企业领导人发出调查问卷,根据他们的回答情况,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切面真实地触  相似文献   

15.
李岷 《中国企业家》2010,(17):11-11
本期是《中国企业家》杂志创刊25周年纪念特刊。窃以为,25年、尤其是1996年"二次创业"以来,《中国企业家》持续在做的一件事,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报道,去探求与呼吁"企业家"这个物种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6.
现在,国有的、非国有的投资者都在等待国家发改委“十二五”相关规划以及围绕着“低碳经济”的更多细则公布。与国内需求启动相伴随的,是新能源“国家队”的攻城略地。投资人对此心情矛盾。一方面,“低碳经济”可见的巨大产业带动效应下,大批国有资金入场也将带来下游发电领域和终端消费端对上游的更大需求。  相似文献   

17.
雷晓宇 《中国企业家》2009,337(8):56-57
很多人认为,张欣是一个让商界男性黯然失色的女人。但显然她本人并不这么认为。“我是一个没有任何女权意识的人。”她对《中国企业家》说,“男人和女人就像一只鸟的一对翅膀,少了哪个都不行。”  相似文献   

18.
黄铁鹰 《中国企业家》2007,(23):103-103
从2003年开始,宁高宁年年都被《中国企业家》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之一。什么是领袖?领袖就是羊群中走在前面的领头羊。1988年的中国,除了银行里的人,几乎没多少人知道美元长什么样,那时30岁的宁高宁就在香港华润集团做过外汇生意。起因是他和另外一个同事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日元要大升,他们说服了集团企业发展部的老板给他们50万港币炒日  相似文献   

19.
3月8日,第十三期《中国企业家》杂志"两会沙龙":"通胀时期的增长之道"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自"两会沙龙"1999年举办以来,这是第二次探讨通胀问题。上一次是在2004年,彼时,郭广昌、王林祥两位刚刚投身重型化的企业家对于由通胀引发的行政性"宏观调控"表示了深切忧虑,会议气氛略显凝重。  相似文献   

20.
“国进民退”五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山西和随后的内蒙古对小煤矿进行了兼并整顿,组织国有大煤矿收编民营小煤矿。山东、河北在调整钢铁产能过剩的过程中,组织国有大钢铁企业收编民营小钢铁厂。似乎全国正在兴起兼并、进入民企之风,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