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0后"的青年是高职院校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年人思维活跃,思想上追求独立,追求个性化,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更期望自己有成功的职业生涯.该文从做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意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院校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等角度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各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才慢慢普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被一些学者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中来。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高校提出了“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等口号,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重要日程。可是在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3.
《品牌》2015,(8)
对接"一路一带"对江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在对接建设过程中我省的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如何选择一种与我省对接"一带一路"产业规划相契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省各大高职院校制造大类专业教研工作者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各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才慢慢普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被一些学者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中来。近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高校提出了“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等口号,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到重要日程。可是在国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出发,分析了高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高职生在职业生涯中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辜韦维 《商》2014,(25):25-25
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人一生的,螺旋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是职业生涯的探索期、确立初期,因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学学期时间仅为3年,如何在3年的时间里指导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规划是每一位学生工作的老师以及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思考的。笔者将生涯规划的理论分解到3年学习的各个阶段来做简析,希望高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让众多高职学生在规划中受益。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过快和劳动力供需匹配失衡,都是我国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人才供给侧改革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目前教育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对学业与职业进行很好的对接,帮助学生能够合理化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职业目标,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有效地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应该关注与重视的,这个问题是重要且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到学生的未来,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专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提高专业技能,为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当前,各高校在开展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重视;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学院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职业规划内容、形式单一等。各高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健全机构、稳定队伍,加大投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规划活动,学院的相关部门还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知识大赛、主题演讲比赛、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大学生参与进来,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9.
叶灵艳 《商》2014,(44):26-26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检验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高职就业指导工作围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而展开。职业生涯规划影响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是就业指导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立足点。本文结合高职教育发展特点,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视角下,提出离职学生多维度就业意识培养的方法及途径,以期为高职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着规划意识不强、所作规划过于理想化,不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等缺点,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准确职业定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做到全程化、全员化、系统化.本文从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义,建设意义以及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三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思考,最后给出解决办法,以全面推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学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群体,应引导高职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2.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促进高职生成功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变化以及满足高职生职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学制,分阶段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加强校本师资队伍建设等来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四方互动机制,从而使得高职生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13.
高职会计专业应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改革为例,通过分岗轮岗模式,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迁移能力,实现课程与工作的对接。  相似文献   

14.
《品牌》2014,(7)
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本着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的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校企合作内涵,积极开展"课赛"结合、"课企"结合,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并将"大赛"最终成果推向市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5,(1)
校企合作技能大赛本着企业、学生、学校三方受益的原则,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深入校企合作内涵,积极开展"课赛"结合、"课企"结合,通过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并将"大赛"最终成果推向市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皇甫静 《中国市场》2011,(48):205-206,214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如何面对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已经让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困惑。建立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对接协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从学院对接行业(企业)、专业对接职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师对接师傅、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等"五个对接"的校企合作思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人才培养规格没有考虑会计职业生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没有体现不同会计职业发展阶段的要求,对学生职业持续发展问题关注不够。因此,我们认为:一是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从高度关注学生就业到关注学生职业发展;二是重新界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规格;三是课程体系设置要按照会计职业发展展开;四是要开展目标教育,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持续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创新创业"双创"思想的引导下,高职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下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及培养过程还是存在种种问题,诸如培养模式的系统性不强、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不到位以及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工作趋于表面化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然后从"双创"角度归纳总结了如今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红萍 《中国市场》2011,(2):187-190
为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借鉴"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管理思想,本文从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研究并探讨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从德鲁克的三个经典问题入手,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手段跟踪研究客户需求,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立足于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二,用工具变量法探究怎样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完成从"自主学习"到"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致力于帮助高职毕业生掌握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区域内的行业企业为宗旨。依托校内外两个平台,按照"学院对接区域、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职业"的建设思路,通过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使"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技能培训与考证等涉及专业建设的系列问题得到具体落实,突破了专业建设的瓶颈,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