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镜头是我们拍摄到的客观形象。镜头语言就是我们通过一组或一系列客观形象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文章是语言的艺术,电视是镜头语言的艺术。本文从镜头与新闻主题、镜头与现场同期声、镜头与新闻细节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电视新闻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把话说好,把文章做好。  相似文献   

2.
电视新闻语言是写作的艺术,电视语言配合画面和其它电视元素形成的电视新闻受众的感官。电视新闻必然要以一定的新闻观念、新闻理论为指导进行采访报道,这就决定了电视新闻语言的写作应当具不同于与广播、报纸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冯燕 《魅力中国》2013,(19):294-294
近年来,党和政府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新闻报道提出了“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这种形势下,民生新闻应运而生。民生新闻自出现起,政府就把它当作了联系群众的纽带,百姓把它当作了代言人,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一路攀升,对开拓电视新闻报道领域、扩大电视新闻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今天,我就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定位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5.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王沁 《魅力中国》2010,(3):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8.
王沁 《魅力中国》2010,(7):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蔡静 《理论观察》2008,(2):171-172
近年来,随着传媒手段的进一步丰富,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的表现手法也随之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新闻细节的运用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受到重视。那么什么是电视新闻的细节呢?它都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作用呢? 在新闻理论的研究领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详细阐述,但观点也不尽一致,在这里,我们采用了其中相对全面的一种概念:“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  相似文献   

10.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刘敏 《魅力中国》2014,(9):295-295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作用主要是解释说明、画面,或把画面放到某种特定内容之中。那么,在电视新闻中如何使用新闻语言呢?笔者认为,新闻语言受画面支配,以画面为依托,因而要以画面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电视现象。它无论是播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主持的风格,还是节目的制作都已自成一家,并已稳稳地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从辩证的角度浅析民生新闻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3.
汪平 《魅力中国》2010,(31):124-124
现象:电视新闻足通过画面、声音传达信息的,但目前许多电视新闻存在着重复画面太多,所谓的空镜头、万能镜头太多。造成了声画两张皮.包含的信息量很有限。如会议新闻一般就是主席台上的讲演者和台下的观众的头像摇来摇去;反映工业生产成就的就是企业生产流水线的镜头;事件新闻也是仅仅固定的程式——现场加当事人采访;甚至好多新闻节目中摆拍的痕迹太强,  相似文献   

14.
朱慧  何慧琴 《魅力中国》2010,(19):148-149
目前,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热播,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洪波 《魅力中国》2010,(28):243-243
在电视新闻中巧妙运用背景材料有助于观众更好的了解新闻本身,提升新闻报道的影响效果,本文对如何运用新闻背景材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李喆宇 《理论观察》2008,(1):155-156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创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民生新闻”继综艺热、访谈热之后,掀起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当前各城市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并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收视率的增长点。那么如何在高收视率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支点,如何提升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热播不是偶然的,因为民生新闻追求取材的贴近性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一切以百姓的喜好、需求为转移,这正是时代变化的要求,其实也正是因为顺应了这种时代的潮流",民生新闻"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8.
王勇 《黑河学刊》2011,(5):39-39
电视新闻播音员是以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为创造手段,面对镜头、话筒报道新闻信息的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信息的叙述者和传播者,电视新闻播音员在各类新闻节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整档新闻节目的成败与否。合格的电视新闻播音员,能使信息传播更加准确、生动、有效,能进一步激发、调动观众的求知欲,进一步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  相似文献   

19.
慕怡  周娜 《魅力中国》2013,(32):319-319
“新闻发生的时候。我们不是在现场,就是在前往现场的路上”,凤凰卫视的这一口号几乎成为90年代以来所有电视人的新闻理念。于是,现场报道承载起了电视新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如今在我国电视界,已有越来越多的记者、主持人和播音员面对镜头、手握话筒,直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采访,向观众播报新闻。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报道是广大观众乐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也是符合电视规律和特性的。  相似文献   

20.
徐晓辉 《理论观察》2010,(3):155-156
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于上个世纪末,成为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电视形态,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早已在各地方电视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现已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各地方台民生新闻大多经历了急速、火爆、躁动的“青春生长期”.继而显现出“生长痛”一成长之困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