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外企业文化》2005,(1M):12-12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6月24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公司以集团形式整体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险集团。作为内地第三家在海外上市的金融保险企业,中国平安此次共发行13.87亿股H股,集资净额143亿港元,为今年以来香港股市之冠。  相似文献   

2.
自1993年首家国企以H股形式在香港上市,揭开了香港证券市场大规模为内地企业筹集资金的序幕.十年来,内地企业与香港的证券市场已建立非常紧密的关系,下列的数据可以充分反映两者关系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声音     
《中国企业家》2007,(9):20-20
联想、中移动将在内地A股上市据《大公报》报道,联想和中国移动将被批准在内地A股上市,两家企业各自将最多融资80亿-160亿元人民币。目前,联想和中国移动均在香港上市。但该消息称,国  相似文献   

4.
并购/重组     
《中国企业家》2007,(11):20-20
百丽国际香港挂牌上市,长城汽车H股增发募资16亿港元,中海油服拟由H股回归A股,中国将投资30亿美元参股黑石,交行旗下交银国际控股正式成立,德意志银行“入股”TCL多媒体,  相似文献   

5.
符飞  俞俊玺 《企业活力》2001,(12):11-11
直接上市是指将企业集团的某些资产包装后在证券市场公开招股上市的一种融资方法。造壳上市是指通过对企业集团内部一些质量较好的资产进行重新包装和组合,注册成立新的公司,然后公开招股上市。1995年,上海驻港窗口公司上海实业集团将其在香港的南洋烟草、永发印务和上海的上海家化、三维制药等4家企业进行包装后组成上海实业在香港上市,发行价格7.28港元,募集资金10亿港元。1996年1月,上海实业筹资30亿港元,购入上海实业集团东方商厦、延安高架、光明乳业等优质资产。1997年4月,上海实业再次配股,筹资47亿港元。通过三次融资,上海实业共筹资将近90亿港元的资产。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2008年12月之前已经分别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上市的38家A+H双重上市公司A股和H股的差价模型,实证研究发现:A股对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敏感度越高,A+H股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差异水平越大;而H股对香港市场整体收益率的敏感度越高,A+H股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差异水平越小;H股在第t期对A股实际可流通比率增加时,H股的折价程度会增加;同时股权分置改革因素是影响A+H股价格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由于在香港证券市场价值被低估等原因,2014年12月刚在香港上市不久的大连万达商业地产公司2016年已通过公开要约收购,9月底正式从香港证券交易所退市,并努力寻求在中国内地A股市场上市。这起2016年全球资本市场最大的私有化案例,以及之后其鸣锣旗鼓地谋求在A股市场上市,引起了海外内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剖析了万达商业香港退市以及回归A股的原因,并从企业集团境外上市股权融资及资本经营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得出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一我国上市银行估值现状截至2012年11月底,在A股上市的16家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为5.5倍,远低于上证综合指数10.3倍的市盈率和深圳成分指数14.7倍的市盈率如表1所示,即便与H股相比,在A股上市的银行也普遍出现较大的折价。表1A、H股折溢价表注1.A股和H股现价均使用2012年11月30日收盘价注2.汇率使用当日牌价,1人民币=1.2446港币从表1中可以看到,8家同时在内地和香港上市的银行股,除中信银行A股股价对H股股价略有溢价外,其他7家  相似文献   

9.
温斋 《企业文化》2004,(8):132-134
李宁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主板挂牌交易,募集资金4亿至5亿港元。每年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众多.但李宁公司的上市依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因为李宁公司是体操王子李宁一手创办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进行IPO的体育用品公司。  相似文献   

10.
一、中央企业控股境外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国中央企业境外控股上市公司有92家,其中,A+H股上市公司28家,纯H股上市公司21家,红筹上市公司43家.92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为9139.41亿股,占中央企业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总股本11507.08亿股的79.  相似文献   

11.
7月的最后一个下午,位于北京市长椿街的金隅大厦12层一间办公室内,刚从香港回来的陈志成终于有了难得的闲暇。三天前,金隅股份(02009.HK)在香港成功上市。为此,这位金隅集团的财务部部长已经奋战了整整22个月。"今天我们刚发布公告准备行使超额配售权,多发售15%的股份。"他告诉记者。加上超额配售,此次IPO(首次公开募股)金隅股份共募集资金68亿港元。同一天,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在A股上市,融资500亿元,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一单IPO。这两家带有地产概念的企业分别成为今年H股和A股中地产IPO的首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股市自2001年以来,伴随着以亿安科技为代表的庄股概念的破灭,进入到一个痛苦的不断挤泡沫的裂变过程之中。然而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的H股率先大幅上扬,有的H股(如青岛啤酒)的价格第一次超过了中国内地的A股同一股票价格。至此,H股的上扬封杀了内地A股已经下跌了两年多的空间,沪深两地A股市场进入到一个价值投资区域。到2006年,中国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全面联袂上扬的格局,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机会投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企业融资将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改善企业资本结构和优化公司治理,资本市场公开上市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具有债务融资、私募融资等不可比拟的优势,给企业带来有形的、无形的多重收益。尽管有诸如财务、税务等方面的接轨和规范问题,但中国民企海外上市的发展速度仍相当迅速,香港因有地利之便和市场成熟的优势,而成为内地民企海外上市的首选。2003年国际资本入港淘金H股,引发了1997年以来久违的颇为壮观的上涨行情,与H股市场表现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期H股新股IPO发行也遇上了认购热潮,11-12月多家H股公司集中上市,连续获得巨量超额认…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作为我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有着十分密切的政治和经贸联系。香港股票市场是全球第十大股票市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红筹股公司,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股票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借鉴国际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我国内地证券业与香港证券业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领域和良好的合作前景。了解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认识内地与香港证券市场的差距,加强内地与香港证券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应该是促进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值得探索的一条途径。一、香…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35家采用"先H后A"方式上市的中国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建立横截面数据模型,运用广义矩方法对H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市场的原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化程度、上市时机、融资能力以及估值水平是H股公司选择回归A股市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证监会最新提供的统计数据,2004年沪深两市1376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1734.23亿元,平均每家1.26亿元,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创自1997年以来的新高。但相对于内地在A股以外的市场,整体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2004年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中石油当年收益为1029亿元,中移动420亿元,仅这两家公司的收益就接近了A股市场全部公司盈利之和,可见A股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仍是相当低的。笔者认为,A股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公司治理失调。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股份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中新社消息,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预计,2004年将有100家公司在香港上市,将筹集约1000亿港元(合129亿美元),而2003年的相应筹资额为590亿港元。在2004年的上市筹资  相似文献   

18.
李彤 《中国企业家》2005,(20):23-23
香港创业板的衰败留下的最大的启示是要建立严格的退市机制2000年是香港创业板的元年,TOM等重量级公司的上市引发认购狂潮、47家新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48亿港元。这样的开头可谓不错,不幸的是香港创业板的元年居然也成为它的顶蜂,此后它离东方纳斯达克的梦想越来越遥远了:2004年新上市21家、募集资金不到27亿港元;2005年, 截止到9月16日只有5家新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不到3亿港元;2005年整个8月份,201 家上市公司总的成交额仅30亿港元,其中42家公司没有成交记录,几分钱的“仙股”遍地都是……香港创业板的衰败、赶超纳斯达克初衷的破产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1996年,香港中资企业普遍业绩理想。目前不少大型中资企业集团已发展至拥有资产100亿港元至上1000亿港元。中资企业已成为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发展、支持内地现代化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中资企业的发展与其走资产经营之路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并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各种投资工具进行资产经营,在香港市场进一步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是一条必要的行之有效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盈率:已在香港上市的H股内地房地产企业市盈率在10左右,红筹公司的市盈率更低些,新加坡大陆房地产企业市盈率约8左右。□后市表现:目前新加坡上市的大陆房地产企业股市表现均不如大盘,香港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表现各不相同,但多数也不如大盘。中国房地产企业海外上市究竟该采取何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