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雷强  刘冰 《特区经济》1996,(11):10-13
<正> 一、新形势下,广东经济特区原有的政策优势及发展潜力正在减弱回顾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体会到,广东三个特区能创造今日之辉煌,虽然各有各的优势、发展机遇和发展过程,但是分析原因,则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中央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所带来的政策优势;二是特区利用毗邻港澳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然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广东特区的政策优势及与港澳经济合作(如制造业合作)的潜力正在减弱.  相似文献   

2.
鉴于经济特区同中国内地紧密相联,特区同香港的经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地同香港的合作,本文为论述方便起见,在阐述三方面经济优势结合时,拟较多地论述特区同香港的经济优势结合。一、特区(内地)的经济优势如众所知,经济特区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一)实行比中国内地及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更为开放的政策,经过五年的建设,特区已初具规模,并已发展了一定的港澳关系;(二)毗邻港澳,背靠珠江三角洲及大片广东平原;汕头、厦门特区更有商品经济和对外经济关系均有一定基础的老城市作为依据;(三)全国支持;使特区拥有了包括内地和中国在外经济力量在内的强大的潜在物质力量。此外,土地使用费、工资、水电及其他工业成本相对较  相似文献   

3.
以新的时空观规划特区的发展姚立新一、以新的时空观规划特区发展战略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区位条件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五个经济特区又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迅速发展的亚太经济圈的中部,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优越条件。特区的区位优势是独特的,而且...  相似文献   

4.
黄建忠 《特区经济》1992,(11):32-34
<正> 重返关贸总协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我国经济特区来说,将是一次空前的机遇与挑战。它意味着经济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将由此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环境,有助于特区市场经济继续以超越国内其他地区的速度发展;同时,它也表明经济特区以往享有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新的制约条件增加,因而是对特区过去十余年改革开放实际成果以及未来后劲潜力的一次整体性检阅。一、重返关贸总协定为经济特区带来的主要机遇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经济特区面临的机遇概括地说,就是外向型商品经济有可能进一步超前发展。而且  相似文献   

5.
全国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李鹏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会议通过的修改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重要文献,充分地阐明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发展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继续稳定和完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和基本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以及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倡和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的窗口和基地作用。”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为广东和沿海开放地带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抓住机遇 建立广东新优势 广东开放改革15年来,利用毗邻香港这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全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高速增长;“香港因素”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同样,“中国因素”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也是香港经济繁荣稳定必不可少的条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家驻香港长期考察,在编写“香港迈向未来的五个策略”报告书里认为,“香港与中国贸易及投资联系的扩展,不但刺激了香港的经济增长,同时亦制  相似文献   

7.
<正> 当前,在经济特区讨论如何争创新优势,或者说经济特区以什么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的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多种意见,我从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角度考虑,认为政府部门应该根据中国目前工业化阶段和经济特区的发展现状,结合未来20年内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产业来确定新兴产业,促进特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应一味以香港的经济结构尤其是服务业为主体作为模式,套在经济特区身上,这是因为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大国与小国的区别,采取的发展战略也是完全不同的,更何况香港经济的发展成功是独特的政治形势和地理位置造成的,因此应该从特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动态比较优势出发,今后若干年内是否可以选择信息技术产业为特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出这一建议是鉴于世界工业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正在成为新的产业.1995年,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同  相似文献   

8.
<正>15年来是什么力量启动了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发展?这种启动力量现在是否还存在?15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特区继续稳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又是什么?如何培植这种推动力?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一、特区发展的初始启动机制及其转换 中国在改革开放伊始就宣布建立经济特区,以使特区成为改革的“窗口”、对外联系的“桥梁”、出口创汇的“基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这是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向前发展的战略举措。现在看来,经济特区的发展主要依托了两大优势:一是政策优势,二是地理区位优势。这两种或人为或历史赋予的优势是启动我国经济特区初始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政策优势是主要的,而地理优势则只有在政策优势的驱动和配合下才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一、深港经济关系对接的内容 深港经济关系对接,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深圳方面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香港回归以后仍然保留独立的关税区自由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等特点,推行“一国两制”,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50年不变,赋予香港“特别行政区”地位,除国防外交以外香港得以高度自治,那么深圳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使香港稳定繁荣,实现深港经济一体化呢? (一)制度政策方面,深圳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争取中央的优惠政策,以利于香港平稳过渡。有人主张取消特区,把国内地区经济差距归咎于特区,这是不公正的。其实办特区已是世界各国或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普遍办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各类经济特区已突破800个,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0%以上。因此,全方位开放后,中央仍然要给特区特殊政策以保证顺利与香港接轨。第二,加大产权改革的力度,推动产权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前的重点一是大力进行企业兼并、产权转让和依法强制性破产,通过产权市场消灭国有企业亏损;二是划清在股份制  相似文献   

10.
李雪莲 《特区经济》2010,(9):123-124
建立和发展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其中,紧靠香港的深圳和邻近台湾的厦门两个特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正>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如何让特区继续“特”下去,就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特区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经贸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央设立五个特区,主要是要发挥其作为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但由于各个特区的区位优势不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不尽相同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汕头拥有众多的华侨,厦门面对台湾,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特区,应该说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发展机遇。在世界经济日趋集团化、区域化和国内全方位改革开放格局形成的今天,很有必要对特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个深入的比较,这对于特区相互学习,少走弯路,协调发展,再上一层楼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从厦门与深圳的发展机遇比较来看厦门特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黄育新 《南方经济》2003,(11):74-76
198 8年在汕头特区召开的第三次经济特区讨论会 ,是在中央提出加快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这一重大决策之后召开的。这次讨论会由广东经济特区研究会、广东经济学会、汕头、深圳、珠海特区经济学会共同举办。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广东、福建、北京、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 6 0多人。研讨的主题是探讨经济特区如何进一步推进、实施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以加快特区前进的步伐。会议的理论研究成果 ,集中反映在许隆、黄兰淮主编的《中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0年 1月出版 )一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罗木生 《特区经济》1994,(10):17-18,21
<正> 广东改革开放15年,同时也是经济特区诞生和成长的15年.15年来,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充分显示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排头兵”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广东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变.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学习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回顾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及其对广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作用,对我们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分三个阶段阐述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1979年,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的灵活措施.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宣布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置经济特区.30年来,广东经济特区得到持续健康和高速的发展,经济发展速度不仅居于全国前茅,而且超过亚洲"四小虎"起飞阶段的水平,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经济特区的创办和发展,对于实施"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繁荣稳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诚颖 《特区经济》1996,(11):21-23
<正>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各经济特区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这是各特区亟待总结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一、特区现行经济模式的总结和评价我国经济特区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办的.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模式众多,特色迥异,但是根据其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综合型三种主要类型.自由贸易型以减免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吸收外商、外资、外轮和各种商品,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兼营出口加工业务,是一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流通型特区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经济特区创办15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改革与开放。但是,在特区经济发展中也有不足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模式雷同,缺乏特色。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进一步加强,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形成的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特”,就必须进一步发挥特区的优势,增创特区的新特色。 一、增创新特色是特区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5个特区在优惠政策、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功能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由于每个特区所处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的优势利制约因素也不一样,表现在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也必然有所区别。这些区别综合形成各个特区的特色,这是特区的可贵之处。经济特区要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增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18.
姬超  袁易明 《亚太经济》2013,(5):119-126
本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分解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以五个特区设立三十年来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增长依赖的仍然是资本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对资本生产力的释放是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导致特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2)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因而对特区差距的贡献也小;(3)特区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趋同为局部收敛提供了条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增长率的差异也为分化提供了可能,新一轮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获得先机者将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先行优势。  相似文献   

19.
经济特区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为刺激经济发展而提供特殊政策和制度安排的行政区域。1980年,中国先后在东南沿海的广东和福建省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它最初是作为出口加工区而存在的,通过促进国内出口,吸引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经济特区,并通过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使特区自身实现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和现代化建设。本文主要对中国经济特区建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以使经济特区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江泽民同志在考察广东谈到经济特区如何增创新优势时指出:“要大力抓好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多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当前特区的一项紧迫任务”。这就从根本上指出了特区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 (一)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区已基本完成了外延的经济扩张过程,即通过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来推进经济规模的发展,跨入了主要通过结构转变来促进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个地区的结构转变可以被定义为:随着国民收入增长而发生的需求、生产和要素使用结构的全面变化,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走向高级化,优质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成长历史已证明,结构转变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它既是增长的因素,又是影响增长速度的因素。因此,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这一观念,已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对特区来说,结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比的一阶段的经济的外延扩张,更具经济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