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论述洛塔岩溶发育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岩溶发育与构造关系;地表溶蚀强度与地下溶蚀强度关系;碳酸盐岩石类型特征及变化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该区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文中提出,在一般条件下地表溶蚀强度大於地下的概念.铀系法同位素年令资料表明,仅根据溶洞出露高程来确定洞穴的形成时代是不可靠的.高程洞穴内上层洞的形成时代,可比高程较高洞穴内下层洞的形成时代老.  相似文献   

2.
玄武岩中存在大型内生洞穴及赋存内生洞穴水.早己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而玄武岩中存在次生洞穴及其地下水,所见资料还很少论述。本文概述了内蒙高原南部坝上地区的玄武岩的分布、时代、岩石类型及地貌特征;以张北煤田井筒和张北台路沟白龙洞汉诺坝玄武岩剖面为典型,叙述了汉诺坝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发现过程及分布层位;从玄武岩的岩石结构、化学成分、喷发期次和产状以及地下水的潜蚀-冲蚀、风化剥蚀、新构造运动等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着手,详细分析了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条件:并根据玄武岩次生洞穴水文地质特征,总结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的赋存运动规律及其工农业供水意义。文中指出:熔岩流溢出地表后,高温高压的挥发分由于压力的突然减小和温度的急剧降低而向熔岩流表面汇集并占据大量空间,形成熔岩流的内生气孔带。各气孔间隔膜很薄,风化后容易被地下水潜蚀连通,为形成次生洞穴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该区玄武岩浆多期次喷发,决定了次生洞穴垂直方向上的多层性;玄武岩二氧化硅平均含量较低,粘滞性较小,具较大的流动性,致使熔岩大面积溢流而近于水平,决定了次生洞穴平面上的展布特点:剥蚀作用的最佳阶段是机械风化,使裸露地表的气孔玄武岩不断膨胀收缩,气孔隔膜随岩石强度的降低而逐渐破碎,机械风化的持续,形成玄武风化壳;加之地下水的长期潜蚀,将风化的气孔玄武岩易碎隔膜逐渐掏空形成小孔洞。随着径流通道的形成和扩大,岩冲蚀作用逐渐加强,其结果玄武岩小孔洞逐渐扩大形成大孔洞,大孔洞连通形成层状洞穴层;该区自上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南部坝头抬起,北部相对下降,岩层向北倾斜,导致水力坡度增加,地下径流加强,加速了次生洞穴的发育过程。总之,玄武岩次生洞穴的形成发育是上述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该区玄武岩次生洞穴水含水层分布紧密受古剥蚀面控制;各层洞穴含水层均为独立含水段,并具集中径流,集中排泄等喀斯特水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油气资源丰富,是典型的油气共生盆地,天然气藏与油藏在分布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地质分析及油气共生关系表明,研究区天然气藏剖面上具有"广泛发育,类型互补"的特征,由浅及深依次发育纯气藏、溶解气藏、气顶气藏和凝析气藏;而平面上具有"广泛分布,集中成藏"的特征,即油藏区均不同程度的发育有天然气藏,以溶解气和气顶气为主,且气藏具有围绕生烃洼陷成环带状分布的特征。源岩生烃特征、输导体系的空间格架和油气运移过程中的分异作用是形成不同类型天然气藏的主要因素。浅层游离气成藏关键在于良好的盖层;中部气顶气-溶解气成藏关键在于良好的输导体系;深部高成熟天然气成藏关键在于良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论述桃林口坝址区晚前寒武系碳酸盐类岩石的结构构造、岩石和地下水化学成分,结合岩溶形态、发育强度和水动力条件,探讨了岩溶在平面上分布规律、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以及岩溶洞穴分带性。初步认为,本区岩溶发育强度主要受水动力条件制约,在同一地貌单元上分布不同高程的洞穴,可能为同期地下水沿坡渗流溶蚀而成。并分析库水向邻谷渗漏通道及其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基本地质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及气候因素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决定了中国北方和南方岩溶塌陷在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强度与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因此,论文在详细对比分析了中国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地质条件、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岩溶塌陷类型、发育特征、规模及强度以及形成机制上的差异性基础上,发现了南北方岩溶塌陷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国北方区域构造上为较单一的断块隆起山地和沉降盆地,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大,地下水动力作用相对较弱,塌陷类型以古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致塌模式外还有一种地震效应致塌模式;而中国南方区域构造上多形成较紧密的褶皱,其岩溶水文地质单元规模小、地下水动力作用较强,以现代岩溶塌陷为主,塌陷机制除常见模式外还有冲爆致塌和酸液致塌两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过对冰峪沟英那河小峪河周边6个测点的节理裂隙实测,整理统计6个测点共296条节理的走向、倾向等产状参数,绘制节理产状玫瑰花图;通过对研究区域卫星影像图及地质图进行图层叠加,解译研究区域断裂分布特征,结合节理产状系统地分析了冰峪沟地区构造发育特征。研究确定NNE向为研究区的主要断裂发育方向,兼有NE、NW向断裂发育,且研究区NNE向断裂发育时期要晚于分布相对较少的NE、NW向断裂,区域应力场表现为北西向的压应力和北东向的张应力。断裂分布区域岩石破碎强烈,易于风化形成沟谷,河流沿断裂破碎带侵蚀发育,区域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庄河地区老黑山主峰的野外实地考察,明确该处有大量冰缘地貌发育,主要有:石海、石河、石流坡等典型冰缘地貌。该处冰缘地貌与西部大陆性冰缘地貌明显不同,海拔高度位于千米以下,岩石块体较大,石块形状比较规则。与辽东地区其他冰缘地貌相比,表面苔藓类发育弱,无植被覆盖。通过对形成冰缘地貌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老黑山地区具备形成冰缘环境的基本条件。该区域属季节性冻土区,冬季发生冻融作用,岩石沿冻胀裂隙破坏;岩性质地坚脆,平行层理广泛发育;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使得交叉剪节理发育;岩性和地质构造决定了石海岩石的形态和大小。特定的气候、地形、岩性和地质构造等因素,形成了老黑山独特的冰缘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8.
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因素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结构是指企业资本在不同资产形态上分布状况及分配比例。资产结构一般具有整体性、封闭性、动态性等特征;资产结构的形成受到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本文研究了影响企业资产结构的因素,分析了资产结构的类型,并根据资产变现性的特征,将资产结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环四川盆地区域内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量化研究各影响因素对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基于环四川盆地2000—2019年的地质公园数据,采用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该区域地质公园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环四川盆地的地质公园空间分布表现为两个特征:(1)在2005—2019年间,环四川盆地地质公园的空间分布类型为离散分布,总体具有“东多西少”的分散分布状态。(2)在时间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即2005—2010年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的缓慢发展期和2010—2019年为多核形成的快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一步量化研究地质公园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3)各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大小依次为:年降水量>高程值>土壤类型>地质环境分区>公路里程>人均GDP>地貌类型。(4)各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公路里程数对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有促进作用,高程值与地质公园的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多个构造带发育有底辟构造,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由于盆地新生代演化有多种构造作用叠加改造,导致底辟构造的变形特征和控制机理较为复杂。针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底辟构造的几何学变形特征运用构造解析与地震地质剖面精细解释的方法对其进行构造样式总结,并结合地震地质资料了解在区域和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底辟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发育盐底辟和泥底辟两种类型底辟构造。盐底辟主要分布在东濮凹陷、东营凹陷与莱州湾凹陷,表现为盐拱张背斜、盐滚、盐—泥拱张构造、刺穿型盐鼻状构造与整合盐枕构造等;泥底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坳陷,主要表现为刺穿型拱张构造样式。(2)已发现的底辟构造均主要分布在断裂附近,表明基底断裂活动是伸展盆内底辟构造的重要控制因素。另外断裂拉张活动造成的上覆层差异压实、断裂走滑压扭活动产生的局部挤压等也是盆地内底辟构造发育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井陉地区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区域地质构造受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的控制。由于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现今盆地形态的基本轮廓。区内断裂以北北东向为主,部分为南北向。盆地周边是由古生代地层组成的丘陵低山。盆地内部及坡麓地带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该地区新构造运动显著,以升降运动为主,并伴随断裂及火山活动,断裂活动具继承性,雪花山玄武岩的喷发与此有关。区内河流阶地普遍发育,古岩溶洞穴高出现代河面10—30米。一、第四系地层的划分井陉地区缺失中生界和第三系地层,第四系沉积物均直接覆盖在不同岩性的古生界地层上,与下伏古生界基岩呈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结构特征及所含古生物化石,第四系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京津冀15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和区域经济评价模型,借助耦合协调度测度方法,探讨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的交互作用,以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结果显示:京津冀县域交通可达性形成以京津石为中心的高值区域,基本向山区、南部平原递减;县域经济水平地区差异较大,京津唐廊地区县域经济水平较高,燕山—太行山区、冀中南平原县域经济水平较低;交通可达性与区域经济具有高度耦合特征,协调度差异较大,形成高度耦合–高度协调、中度协调、勉强协调、轻度失调、中度失调等5种耦合协调类型,74%的县域单元属于高度耦合–轻度、中度失调类型,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廊和石家庄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人们认为含铁沉积物有以下两种类型:1.通过化学沉淀形成的铁建造主要由薄层燧石条带和铁矿物所组成;2.含有相当数量的粘士和碎屑成份,通常由鲕绿泥石—菱铁矿—针铁矿组成的泥铁矿层。这两种类型都是在大范围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并且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岩相和矿物相。硅质铁建造依其沉积盆地的特征以及伴生岩石的种类可分成两种主要类型即苏必利尔湖型和阿尔戈马型。其中,苏必利尔湖型是:在大陆架环境中,沉积有石英岩、白云岩和黑色页岩;而阿尔戈马型则是:沿着火山弧,断裂带以及深成断层和破裂系,沉积有火山岩和硬砂岩的组合。与铁建造中铁和硅化学沉淀的沉积环境分类有关的因素有:浅海环境、大陆架环境和深海盆地环境;靠近火山中心的断裂带和断层系;伴生沉积物和火山岩的类型;矿物学、沉积特征和铁建造岩相。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了区域创新网络评价体系,并测度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和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QAP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空间关联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网络水平呈东高西低格局,东部地区多处于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并通过吸收中西部创新资源形成明显的创新联动效应。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创新资源投入是影响创新网络空间溢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核心-边缘理论提供了一个关于区域空间结构及其形态变化的解释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利用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了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关键影响制约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发育典型;西安市入境旅游规模首位度十分明显,处于陕西省入境旅游区域发展的核心支配地位,其他城市处于边缘地位;入境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呈核心集聚型,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明显;陕西省各城市资源禀赋、经济规模、航空运输条件、对外经济联系、旅游接待能力等是导致这种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影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6.
河北隆化县七家地区是温泉集中分布的区域,凭借此资源当地开发了多种开发利用模式;为了研究温泉的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模式,在野外填图过程中对研究区内的断层、节理数据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在室内进行整理分析之后,编制了构造纲要图,发现研究区内北西向、近南北向和北东向3组断裂最发育;通过玫瑰花投图,发现两组节理最发育,走向分别为N3°~22°E和N273°~303°W。研究表明,温泉成因与分布特征与当地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论文详细的描述了构造形迹对温泉形成的热源地质条件、水源条件、地下水深循环条件、储集层和静水压力差等方面的作用,并对温泉的成因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叙述。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397件样品中铅元素的测试数据显示,其浅海沉积物铅主要以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异常突出并且集中分布于锦州湾西南部。调查区铅的存在形态主要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铅含量很少。沉积物样品铅全量与铅的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含量是决定铅全量的主要因素。铅的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分布特征与全量铅分布特征一致。因此,辽东湾北部浅海区铅污染主要为锌厂排污及其他工业生产的污水、烟尘所致。  相似文献   

18.
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在时间上传承及空间上分布的系统,代表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最为显著的地貌特征。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正是因为江西地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9.
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成为当前各城市提振夜间经济的重要抓手。文章筛选出福建省90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福建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福建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和著名旅游景区的周边,"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从区域层面看,闽南地区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数量最多,呈现出集中性。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福建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布局的核心影响因素,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而文化环境和交通条件则是一般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来京的主要成因包括城市化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和交通设施因素五大方面。从城市化因素来看,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是流动人口涌入北京的主要拉力,同时又影响着在京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从经济因素来看,北京市经济增长与流动人口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北京市产业结构决定了流动人口数量和结构及其分布;从区位因素来看,首都因素对人口流入的拉力效应明显,来京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而且北京在全国特大城市中的竞争力也是其吸引人口流入的关键因素;从北京市的文化教育和城市基础设施因素来看,优质教育资源、历史文化名城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全国交通枢纽地位和发达的城市基础设施是流动人口来京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