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5—2010年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是指居民在家庭生活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根据生活碳排放研究方法,计算了1995—2010年中国31个省区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量,并从时间、空间角度对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1995—2010年,人均家庭生活消费、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各项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主要处于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和居住消费碳排放上升趋势最显著。(2)在空间上,中国人均家庭生活消费碳排放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性,由东南沿海各省向西北内陆各省递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节能减排提出相应对策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IPCC排放因子法和扩展的LMDI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宏观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1989—2016年,上海市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呈较快上升趋势,始终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上海市碳排放结构从此前的煤炭、电力、煤气三大主体逐渐转变为电力、汽油、天然气;清洁能源的碳排放占比逐步提升;(3)上海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收入水平效应和人口增长效应,而抑制因素依次为能源价格效应、能源技术效应、能源支出效应、消费意向效应,能源结构效应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本文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上海发展低碳社会、清洁城市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建立了我国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VAR模型,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并以江苏省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为例,进行补充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生活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二者均是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其中,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较明显正效应,随着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会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缓于实际消费支出的增加;人均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作用较弱,随着煤炭占比的减小,电力、天然气等高品质能源的消费量将不断增加,总体能效水平也将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因素,根据成都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现状,采取城镇人口数﹑人均日生活综合用水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水价4项具有代表性标量,通过平稳性检验和协整分析,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修正法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①城镇居民用水人口数增加1%,用水需求则会上升0.943个百分点。②水价上升1%,居民对水的需求减少了0.016%,而居民收入增加同等的比例,用水需求则会上升0.232%。③城镇人口数对生活用水量的增长最显著作用,水价上涨对用水需求的抑制作用比收入增加对用水需求的拉动作用要小很多。为此为有效管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给出从完善阶梯水价、加强宣传、健全法规、推动节水技术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杜立民 《南方经济》2010,28(11):20-33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比重都对我国的CO2排放都具有显著正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的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29个省的人均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分别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框架下,考察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和煤炭消费比重都对我国的CO2排放都具有显著正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则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上一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大小对本期的排放量具有显著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IPCC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2005-2014年福建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及其生态压力的变化,并就碳足迹生态压力与人均GDP进行脱钩分析。结果显示:该期间福建省能源碳足迹从6452050.50hm2增加至13607640.16hm2,增加了110.90%,整体是迅速上升的趋势。从能源碳足迹结构比例来看还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生态压力也保持增长趋势,增长2.11倍。碳足迹生态压力与人均GDP之间主要呈现弱脱钩的关系,对此提出了合理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产业化是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正交实验法,调查分析了2006年春季焦作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物理组成,为该市生活垃圾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焦作市居民家庭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每人0.563kg/d,占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的44.8%。其中堆肥型垃圾占70.2%,非堆肥型垃圾占29.8%。正交实验各因素的重要性为,对于垃圾总量和堆肥型垃圾,用能类型(A)〉住户类型(B)〉人均月收入(C);对于非堆肥型垃圾,B〉C〉A。最后分析了各因素水平对垃圾产生量影响的趋势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汤平 《首都经济》2006,(6):22-23
美国信息能源署发布了2005年版的《国际能源展望》,对直到2025年的世界能源市场(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态势及二氧化碳排放与减排趋势进行了评估,分析与预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世界能源能支持到2025年。在世界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摆在人们面前的是如何更加合理的利用能源和节约能源。在南沙科技论坛上徐建中院士认为,中国面临能源与环境双重巨大压力,在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时,中国人均能耗必须低于传统发达国家水平,才能保证能源长期供应,科学节能成为能源战略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西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统计分析——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芳 《特区经济》2010,(6):186-187
本文选取1997~2008年贵州省环境及经济数据,建立了工业废水COD、废气SO2、废固与人均GDP的计量模型,并应用因子分析建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将评价结果与人均GDP拟合。研究发现在这十余年贵州省经济增长过程的环境变化不同于"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总体上看,人均GDP的增长,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是2008年后综合环境质量有下降的趋势,因此,贵州省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有效的环境政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新疆1990~2009年的工业"三废"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质量指标,建立了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计量模型,对新疆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新疆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环境库兹涅曲线关系,而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废排放量、工业三废总量与人均GDP之间均呈"U"形曲线关系。由于工业废气、工业固废的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影响明显,其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并延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新疆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的重视,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和手段,以便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毅  孙慧  张志强 《特区经济》2013,(9):147-148
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采用新疆1990~2010年统计数据,对新疆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当新疆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人口规模每提高1%时,碳排放总量增长率将分别增长1.938%、1.233%、0.346%、0.329%。当新疆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每提高1%时,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率将分别增长2.742%、1.713%、0.477%。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的动态变化和地区差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2-2009年)和省际面板数据(1995-2009年),分别以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碳强度等三类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弹性在0.10%-0.12左右。(2)静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地负的影响,弹性为0.19%,而城市化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尽管存在负的影响,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3)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均表明,城市化并非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而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等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变动与居民收入变动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GDP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研究,选取1978—2011年我国人均GDP、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数据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发现居民收入的变动不会导致GDP的大幅变动,但是GDP变动却可以导致居民收入的较大波动,且人均GDP对居民收入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今,在衡量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时,不仅仅关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还更关注地区经济发展对环境地影响,尤其是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可以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基于STIRPAT模型基础,应用岭回归方法和弹性理论方法,分析北京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与人口数量、城市化进程、人均GDP、能源强度和第二产业比重驱动关系,根据二氧化碳各驱动关系,提出控制和减少北京地区二氧化碳总量的必要措施,从而为北京未来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人口跨省流动具有规模大、流向集中、备研究单元人口省际净流出规模和比重差异明显的特点。文章利用安徽省2001—2012年以县(地级市区)为单元的面板数据,以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为图变量,以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为自变量,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定量模型。研究表明:两者呈指数递减关系,随着流出地和流入地人均GDP比值升高,各研究单元净流出率呈指数趋势下降;利用历史分析方法发现2001年、2004年、2009年、2012年回归系数绝对值在下降.表明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在降低;通过横断面分析发现经济欠发达的皖北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因子的敏感性大于经济发达的皖南地区。研究还表明人口流动是区域发展差距导致,从财政、土地、基础设施、税收、管理服务方面创造承接转移产业和发展内生产业的积极条件,是提高发展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留住发展要素,吸引人口回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芜湖市1992—2012年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统计数据.构建了芜湖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系统分析了艽湖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芜湖市人均GDP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环境污染指数较高;芜湖市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呈现“倒N”型、“同步”形态.不完全符合典型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因此,为保证艽湖市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要增加环保经费的投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挖掘长江水资源、旅游资源的潜力,改革产业结构,推动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大环境准入制度和产业;住入制度的实施力度,努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