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郭沫若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除了借鉴“导泄法”和“升华说”以外,还特别从探测和描绘人物的“潜意识”心理找到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依据,从而把心理分析学和意识流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郭沫若有节制地使用精神分析这种批评方法,弥补了传统的社会-历史-美学批评模式的不足。郭沫若值得称颂的地方,就在于既能汲取营养又能注意“纠偏”,不断发展自己的艺思想。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早期盛行于世。这一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并成为他诠释“人性”的最好工具。在沈从文的创作及其作品中,这种影响具体地表现在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纪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后,他致力于综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实现二者的“结合”。他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里关于“爱欲”本能的基本观点,将其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剩余价值、异化劳动、人类解放等思想相结合。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他拓宽了弗洛伊德的“爱欲”涵义,使其不再局限于“性欲”的范围;他修改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欲与文明相互对立的观点,提出了爱欲与文明共同协调发展的未来社会发展蓝图。另一方面,马尔库塞试图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修正”:他引入“额外压抑”概念来修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他用所谓的“爱欲解放”论来改造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马尔库塞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西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创造实践和理论批评研究中汲取弗洛伊德学说营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改造、不断发展自己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研究中汲取弗洛伊德学说营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改造、不断发展自己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来源。这在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以《人寰》为例,它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恋父情结”;特殊年代里,人性遭受到的压抑和力比多的冲动;以及在超我的作用下,人性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深刻揭示出了女性内心隐秘的情感,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同时,也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方面对弗洛伊德与拉康大加挞伐;而另一方面又大量借鉴和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话语,提出了"女性话语"和"躯体写作"的新概念,旨在把女性从父权制话语的压抑下解放出来,否定"菲勒斯中心主义"的霸权统治,营造女性的"自我认证"的大氛围。  相似文献   

8.
三发达工业社会的攻击性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分析的特色之一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展开分析和批判。他赞同弗洛伊德所作的两种本能理论假设,也就是性(生)本能和攻击(死)本能的理论假设。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生来具有这两种本能,攻击本能不管一切“升华”而追求“死亡”,而性本能却追求生命,结果是破坏本能只能在它为性本能效劳时才对文明与个  相似文献   

9.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畀端。  相似文献   

10.
弗罗姆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内有独特发现,他的释梦理论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有超越。弗罗姆高度重视对象征语言的分析和理解,他的释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辨证因素,他提出的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说。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教育分支之一的艺术教育这个侧面。探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艺术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天边外》是尤金·奥尼尔的早期成名作。悲剧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要形式,《天边外》也不例外。而在奥尼尔的很多剧作中,都能看到弗洛伊德思想理论的烙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奥尼尔拓宽创作思路、加深作品表现力都有非凡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析分别代表三重人格——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位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天边外》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曾在西方世界掀起过一场庞杂而旷日持久的"精神分析热".他一生著述颇丰,然而在弗洛伊德式革命所带来的众多成果中,却较少有人论及其精神分析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实践来源及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南回归线>是亨利·米勒最初在法国发表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文章通过对此文本的解读,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透视亨利·米勒的精神世界,进而探讨亨利·米勒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方式,展现亨利·米勒自我平衡的异端.  相似文献   

15.
论文概述了鲁迅与弗洛伊德学说的关系,分析了心理分析学说对鲁迅早期弃医从文,以及后来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傅朗克等几位精神分析大师对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意义的探索,并揭示了他们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的内 发展逻辑以及在心理治疗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荣格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通过对集体无意识与创作过程、艺术作品、艺术家的关系的分析,以及对里比多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阐述等,确立其美学理论的基本构架。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红字》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描写了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在波士顿经历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成功之处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象征主义构思和对人物的深入心理描写。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解析小说中丁梅斯代尔牧师的性格,探寻他命运最终毁灭的三部曲:自我的出窍,超我的惩治和自我的毁灭。  相似文献   

19.
运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来探析小说《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的内心世界,发现其在现代社会中迷失自我以及最终精神崩溃的实质是无意识潜流对自我意识的颠覆和控制。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述了出身卑微的盖茨比为了达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但最终却丧命的故事。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盖茨比欲望的源头和其欲望的驱动力,可得出结论:因为他的欲望是虚幻的,所以终究会破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