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30年来,先后有3个字与温州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第一个是“资”字,即温州人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自从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来,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决。第二个是“假”字,即温州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初,假货的确不少,有些产业甚至是通过造假起家的。但随着原始积累的完成和品牌意识的兴起,温州货已经不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而是精品、名品的代名词,一大批全国名牌甚至国际名牌在温州逐步形成。第三个是“炒”字。近年来,媒体谈起温州,往往少不了一个“炒”字,如“温州炒房团”、“温州炒煤团”等等。之所以将温州人与“炒”字紧紧联在一起,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服装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温州“中国鞋都”尘埃落定后,继续叫响“穿在温州”,打造温州“服装名城”和“华服生产基地”已成为700万温州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各大企业不断亮出自己的法宝利器。  相似文献   

3.
服装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温州“中国鞋都”尘埃落定后,继续叫响“穿在温州”,打造温州“服装名城”和“华服生产基地”已成为700万温州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各大企业不断亮出自己的法宝利器。  相似文献   

4.
“中国眼镜之都”在温州南翼悄然崛起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考察温州时,就惊叹于温州繁荣的小商品市场,并潇洒挥笔而成《小商品大市场》的文章,对温州人敢于天下先的创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果说,有着“中国民营经济之都”和“小商品之都”美誉的温州,留给人们的启示是惊叹,那么,位于温州南翼、瑞安中西部的马屿,这个仅有7.3万人  相似文献   

5.
温州制造业面临国际同行业越来越剧烈的挑战,温州人至今所能想到的良策是“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企业研究》2002,(3):59-59
说起温州,有人会想到“温州人敢为天下先”、“东方犹太人”的美誉,但如果提到温州人创办的企业,也许就会有些陌生。想象其为是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先进技术、拥有现代化设备的生产企业?其实不然,温州的企业模式无非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温州民营企业家,文化水平不高,多来自草根阶层,但却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独特而有益的经营之道,它是“温州人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温州人在经营理念、组织制度和管理生产、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和不断创新是“温州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8.
一、在温州模式萌发和形成阶段,“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格局锻炼了温州人掘“第一桶金”的本领,也培育了温州人投资房地产的意识与观念。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下产品的短缺为温州人积累原始资本提供了机遇,不计其数的手工业者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拾遗补缺”,十万购销大军走遍千山万水为温州城乡大量涌现的家庭企业牵线搭桥。温州以家庭工业为载体的个体、私有经济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是温州模式的萌发阶段。虽然当时生产要素不允许自由流动,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意义上的房地产业还不存在,但不2004.10期总第286…  相似文献   

9.
品牌温州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一位朋友从上海过来。我很想知道这位青年走南闯北的朋友对温州人的评价,于是请他谈谈自己的印象。“毋庸置疑,温州人是中国最优秀的一个群体——不管他们曾经或现在走过多少弯路”,朋友的话言简意赅。不错,正是这样一个群体,没有任何政策、区位、资源优势,却在短短二十年的艰难摸索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像“正泰”、“德力西”、“康奈”、“红蜻蜒”这样优秀的民族品牌,成就了享誉中外的“温州模式”、“新温州模式”。  相似文献   

10.
温州人善做生意是有名的,温州人的富有也是闻名的。温州市连同所辖6县(市),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一人经商办企业,老板的80%以上拥有百万元资产,千万元富翁超过30万,亿元以上的富豪也不少。各地撒开“老乡网”温州老板无论到哪里创业,都能很快在当地扎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凭的是极强的亲和力和适应力。如南京方圆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州老板李方源去年移师南京,他充分展示了温州老板经商的“套路”:先是摸清一大批在宁经商的温州人下落,然后挨门逐户地拜托他们为自己承揽一点业务,拉开了一张几百户的“老乡网。”同时…  相似文献   

11.
温州民企的HR窘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劲松 《人力资源》2005,(11):34-36
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支柱,温州经济的发展经验被总结为“温州模式”,温州人则被誉为“中国的犹太人”。然而当前温州众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不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推而广之.可以说这是整个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先天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在温州模式萌发和形成阶段,“家庭工业——专业市场——小城镇建设”的经济格局锻炼了温州人掘“第一桶金”的本领,也培育了温州人投资房地产的意识与观念。上世纪70年代末,计划经济下产品的短缺为温州人积累原始资本提供了机遇,不计其数的手工业者遍布全国各个角落“拾遗补缺”,十万购销大军走遍千山万水为温州城乡大量涌现的家庭企业牵线搭桥。  相似文献   

13.
曾涛 《经济界》2002,(5):56-58
一、温州人的精神与个性温州人的精神气质与个性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但流传下来的顺口溜还是可以窥视到温州人内心深处世界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殊气质。比如说:“温州人睡得了地板,也当得了老板”,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他们的骄傲之一。创业初期,温州人大部分时光在挤火车、汽车中度过,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的椅子底下睡一觉,打地铺也是家常便饭。又有人说:“上海人有一块钱就要打扮,广东人有一块钱就要出去游玩,北方人有一块钱就要去神侃,温州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期,温州货因假冒伪劣泛滥而成“过街老鼠”,全国上下一片喊打声。也许人们还清楚地记得1987年在浙江杭州燃起的那把“火烧温州城”的熊熊烈火。这把火,把温州人从败誉中拉了出来,重拾信用。他们坚决建造“质量系统工程”,叫响温州货、打响温州牌、振兴温州质量声誉。十几年过去了,人们惊奇地看到一批属于温州的产品已经崛起:“康奈”皮鞋、“月兔”空调、“美特斯·邦威”服饰无不醒目地打出了“温州制造”的字牌,这些已成气候的温州名牌不仅为自己的故乡拂去了昔日尘  相似文献   

15.
广州温州商会会长刘剑:“我相信广州市场是欢迎温州人来投资置业的,因为广州的经济大环境好,广州人包容性强,而温州人则适应能力强,这会形成很好的互补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志琼 《经营者》2003,(1):8-11
<正> 温州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人们对温州人有这样的评价:温州人非常有钱,老板遍地;温州人吃苦耐劳,有韧性,赚几分钱的事也愿意去做;温州人善于行动,肯动脑筋,有敏锐的商业感悟力…… 80年代中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的中国市场处于强烈的需求状态,温州人凭着敏锐的商业感悟力,以价格低廉的小五金产品、低压电器产品、服装、皮鞋……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狂购的热潮,轻易地赚取了第一笔资本。1987年8月,杭州武林门广场一把冲天大火怒烧温州劣质皮鞋,让温州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此,温州人造假的“恶名”扬名天下,至今让人不忘。过去的事情不提也罢,只是偶尔揭开历史的伤疤,总会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温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城市”,应该在新的情势下变区位条件的“被动”为产业发展联动、资金技术互补、市场协调共进的“主动”;认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温州在新一轮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获得新突破的重要历史机遇,也是把握新的发展时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浙江温州人很富裕,却很少有人去探究温州人为什么会富得这么快。实际上,温州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能由穷变富,确有一条不算什么秘诀的秘诀:那就是“强者文化”构筑了温州人今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张承耀 《英才》2006,(4):20-20
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新近传遍中国:温州“炒房团”要到北京“炒国企”了。作为背景,一是国企缺钱,同时国企也能“放下架子”;二是温州人有钱,在某些地方碰了钉子后想要投资,现在,两方面“情投意合”,看上去真是一件“美满婚姻”。  相似文献   

20.
有人把温州称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 温州的民营经济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也早于全国其他地区遇上了成长的烦恼和挫折。绊倒温州人的石头或许还会绊倒其他人;温州人先栽了跟斗换来的教训,对其他地区来说也或许是一味苦口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