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葛燕  高水峰 《浙江经济》2022,(11):24-27
千年前,萧山旖旎的山水风光,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千年后,萧山将山水人文打造成“诗路”,再现诗意胜景。作为杭州的南大门、浙江文明的源头,萧山深入挖掘诗路文化内涵、提炼诗路文化符号、设计诗路文化载体、解码诗路文化基因,持续打造“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大运河诗路”三条诗路发展高地。本期专题聚焦萧山的秀美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以期展示浙江诗路文化带的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为新时代诗路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正>金华,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有“江南邹鲁”之称,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徜徉在金华的山水画卷中。义乌江、武义江、婺江三条银链蜿蜒曲折,形成了“三江六岸”的独特景观。历史文脉与地理诗路交融,一条山水相依、诗学一体、诗画同辉的金华钱塘江诗路跃然眼前……  相似文献   

3.
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的决策部署,建设诗路文化带.诗路文化带"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是串连浙江文化精华之"链"、山水之"链"、全域发展之"链",对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打响"诗画浙江"金名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浙江经济》2023,(5):21-23
<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势推进“五带、四路、百珠”打造,将“文”字在浙江大地上镌刻得越来越深刻生动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是晋唐以来,文人名士的入浙之路、求慕之路、抒情寄身之路,也是浙学文化的孕育成长、包容并蓄、传承发展之路,更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之路、浙江精神萌发之路。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打造“四条诗路”的决策部署,建设诗路文化带;  相似文献   

5.
<正>以保护古村古镇守住古色古韵为基础,活化利用传统文化,引入新潮业态,开展系列强村富民举措,让钱塘江诗路中游的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溪以兰名,邑以溪名。兰溪踞杭严之上游,职衢婺之门钥,南蔽瓯括,北捍徽歙,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千年商埠繁荣,千年文脉传承,清雅山水与深厚人文孕育了“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普度众生黄大仙、婺学开宗范浚、唐诗画僧贯休、名儒学大家章懋等巨匠;诸葛八卦村、  相似文献   

6.
<正>不断打开格局框架、不断打造亮眼珍珠、不断串珠成链成带,全力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诗路文化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衢州市以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为牵引,聚焦钱塘江诗路建设三年行动,坚持规划引领、交通先导、文旅融合、文化铸魂,不断打开格局框架、不断打造亮眼珍珠、不断串珠成链成带,全力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诗路文化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葛燕 《浙江经济》2023,(5):58-60
<正>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做优诗路文章,致力于打造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文化之邦”作为钱塘江诗路上的重要文化载体,浦江有着“万年上山、千年孝义、百年书画”的文脉传承,是“中国诗词之乡”“中国书画之乡”,诗词书画文化底蕴尤为深厚。近年来,浦江吹响“上山文化”号角,以“万年上山”为引领,积极推进“文旅富县”战略,着力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做优诗路文章,致力于打造集诗、书、画为一体的“文化之邦”,“诗画浦江”愈发光彩熠熠。  相似文献   

8.
葛燕 《浙江经济》2023,(4):62-64
<正>“兰陵山下翠烟浮,溪水潺湲九曲流。”兰溪因水而兴、因水而盛,素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之美誉,是文脉传承千年、人文积淀丰厚、山水处处清雅之地。近年来,兰溪聚焦诗路文化活化、文旅资源显化、文旅项目转化,着力打造钱塘江诗路耀眼“明珠”,不断开拓“有戏有味”的“万诗之城”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蔡璐芸  丁玲 《浙江经济》2022,(11):40-41
萧山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三条诗路的交汇处,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源头,是历代诗人的行旅寄情之所,更是诗词歌赋的孕育吟唱之地。一曲一气象、一湾一景色,在这片文化热土上,历代文人留下了近千首隽文美篇。今日萧山人,则以传承之手笔,续写着诗路文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正>追溯浦江的人文历史,必然要以百年、千年、万年计。从“万年上山”“千年孝义”到“百年书画”,浦江精神泽润着一方浦江人,浦江文脉滋养着这片浙中文化沃土。经过万年、千年、百年的深耕,一个“诗画浦江”跃然于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在传承与创新中诉说着文化富民的浦江故事。  相似文献   

11.
文娜 《浙江经济》2023,(10):61-62
<正>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诗意富阳将全力打造创新活力、都市田园、山水人文、幸福宜居“四大图景”,奋力谱写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新篇章富阳古称“富春”,美丽的富春江贯穿城区,青山旖旎在畔,绿水环抱当中。这里既是孙权故里、郁达夫故乡,又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如今正通过钱塘江诗路建设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景。强化保护,绘就生态画卷  相似文献   

12.
<正>泱泱婺水穿行而过,金华这座浪漫之城,正在用诗歌之笔,续写婺城千年风华金华,古称婺州,因“金星与婺女双星争华”故而得名金华,素有“江南邹鲁”“文物之邦”的美誉。金华因地处“浙江之心”的优势位置通衢天下,不仅富饶一方水土、泽被一方百姓,更是汇聚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开八咏之风的沈约,到心怀家国的李清照,再到深深扎根大地的人民诗人艾青……都留下无数传颂至今的名篇佳作,让金华成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文化高地。在金华,可以循着古婺诗韵,追寻现代精彩诗篇。  相似文献   

13.
葛燕 《浙江经济》2023,(10):58-60
<正>依托诗路文化带建设,深挖富春山水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幅富民惠民的美好生活新画卷正在富阳徐徐展开富阳,古称富春,是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的富春山水,引得文人墨客赋诗作词3000余首。近年来,富阳持续挖掘擦亮诗路珍珠,高质量建设“富春山居千年诗路”,不断丰富“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理论体系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浙江经济》2023,(5):30-31
<正>以诗为魂,以山水为纽带,厚植诗画、山水、佛道三大文化基因,高水平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城市”“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一首《琼台》,使得台州成为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诗和远方”。台州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道教南宗创立地、浙东唐诗之路主要目的地,是名人雅士探访佛宗道源的求慕朝觐之地,先后留下400多位诗人足迹、1500多首古诗。2019年以来,台州以诗为魂,以山水为纽带,厚植诗画、山水、佛道三大文化基因,高水平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目的地城市”。  相似文献   

15.
《浙江经济》2023,(5):24-25
<正>将诗路文化带建设作为推动港城文化发展繁荣、建设“重要窗口”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一批诗路名镇、诗境名山、诗路水脉、诗意古道等建设,擦亮诗路璀璨“珍珠”诗路文化带串联了全省文化精华之“链”、山水之“链”、发展之“链”。《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宁波积极贯彻落实省诗路文化带建设要求,统筹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及大运河诗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2023,(5):26-27
<正>狠抓系统谋划、狠抓项目建设、狠抓文旅融合,全力开辟瓯江山水诗路带建设新篇章近年来,作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温州深入贯彻落实全省诗路文化带推进会精神,精心谋划、精细保护、精准开发,全市域、全类型、全链条推进诗路建设,凝炼彰显“灵秀瓯江、山水诗源”的文化内涵,持续打响“诗画山水·温润之州”主题品牌。  相似文献   

17.
文娜  聂雅萍 《浙江经济》2023,(11):66-67
<正>在万年文明的荷花山遗址“、遍地龙游”的商帮文化、汇聚古今的湖镇中,探寻风雅龙游之奥秘作为浙江历史上建县最早的13个县之一,龙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风貌完整、山水隽秀,素有“儒风甲于一郡,人才遍及中华”之美誉。近年来,龙游奏响挖掘诗路文化、打造诗路景观、落地诗路产业“三部曲”,不断放大“万年文明、千年古城、百年商帮”的历史积淀新优势,赋予这座浙西小县城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水资源将成为制约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城市水库"、打造"浙中水乡"是加强金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开发、综合利用水资源,打造水资源战略优势,为赶超发展提供持续生态资源保障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们亟待超前谋划、着力研究、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文娜  王佳艇 《浙江经济》2022,(11):34-36
湘湖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富春江和浦阳江三江交汇处东侧,与“姐妹湖”--西湖隔江相望。作为浙江文明的发源地、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湘湖山水秀丽、古迹遍布,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2500年的越文化、900年的水利文化在此孕育,一幅湖、城、人、产诗意“湘”融的壮阔画卷蔚然展开。  相似文献   

20.
<正>兰溪,位于钱塘江中游,是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有着“三江汇流、两山对峙、一岛独秀”的“三江六岸”独特景观。“黛色晴峰云外出,縠文江水县前流。”一脉兰江,悠悠千年,流淌过山川,历经几个春秋,贯穿了钟灵毓秀的古城,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商旅,传承了千载文脉的芳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