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中的矛盾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必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它对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同步、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有限、地方税制建设落后等问题与我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存在矛盾。我国政府在推进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化解相关矛盾,以促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我国省以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必须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以完善省以下预算管理体制。必须依照地方各级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清晰地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权,规范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行统一、规范、透明的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等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层财政非常困难。本文对为解决当前财政困难所推行的"省直管县"改革提出了质疑。通过对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模式对比和转轨国家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本文认为解决我国基层财政困难的治本之策应当是限制省级政府的权力,规范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建立命令模式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4.
分析中国30年来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总结出财政管理体制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社会经济主体与政府间的关系决定了政府间财政关系选择的主要模式。以此为基础,认为中国目前横向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处理模式还不适应社会经济主体与政府间关系的现实需要,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这一现实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取向,就是建立与完善横向的地方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相似文献   

5.
财政“省直管县”推进的过程中,遭遇到行政“市管县”的体制障碍。同时,与“浙江模式”和“海南模式”相区别,一些大省在推行财政“省管县”时还面临管理单元过多、管理半径过大导致行政成本上升等问题。本文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疑虑,明确提出“省直管县”的内在政策意图在于向基层政府下放权力,是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治理新模式过程中的一个自然步骤和阶段。在开启“行政直管县”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中,财政“省直管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通过湖南省对市财政体制运行机制、效应以及当前财政运行中体制性矛盾的分析,指出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应将重点放在建立省、市、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上。应改善税收征管环境,理顺分配关系,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增收的积极性;增强县乡财政经济实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地方财政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7.
关于“省直管县”改革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省直管县"改革的近期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省直管县"改革以省在财政上对县的直接管理为基础,与县乡财政解困和县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受既有省县间财政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目前,对于省直管县与县域经济、省直管县的推进路径、省直管县下的政府间协调等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论。本文认为,省直管县要以解决城乡矛盾为根本,其推进要视当地市与县的关系而定。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三年来的实践表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扩权强县的初步效果,但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与行政市管县体制之间体制性摩擦造成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原市管县体制所固有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功能在快速萎缩,省对县、市对县管理和协调既存在交叉重叠又存在真空。出路关键在于科学、有序地推进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通过减少财政层级、变革省-市-县政府间财政关系,我国目前实行的省直管县财政改革意在消除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乡基层政府财政困难和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等市管县体制弊端。我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面临的实践挑战,与财政省直管县仅是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中间过渡阶段的特点密切相关,根本上是由降低改革阻力、维持市管县体制前提下仅触动省-市-县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方略决定的。因此,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必然要求适时推进全面、彻底的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提高省直管县改革指导精神的效力层次,直面政府间职责、事权、财权规范化难题,致力于遵循中央、省和市县(市)级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和财力合理配置这一主线。建立政府间财力与事权匹配体制,应对市级政府干部的利益阻力、提高省级政府调控和监管能力、规范政府间事权财权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是国家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还是解决我国客观存在的多级财政体制效率缺失问题的基本路径。鉴于此,审计部门如何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如何揭示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发挥改革的助推器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本文在探讨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以及在甘肃省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审计服务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审计组织方式差异化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以期为优化及改进审计组织方式提供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省直管县"改革的经济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行"省直管县"改革,有助于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但目前在改革中也遇到诸如扩权和放权的落实到位情况不乐观,省辖市对扩权县市的支持力度减弱,垂直管理部门在扩权政策中定位模糊等问题.应重点推进财政体制上的省直管县改革,配套的措施包括: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重点;下放权力,激活县级政府的发展潜力;调整和完善垂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以事权确定财权;合理核定县级行政单位的机构设置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省以下分权改革由地方政府参照中央与省的制度安排自行调整,省内财政体制的安排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利用中国的县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省以下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 "双重援助依赖"的地方财政制度显著扩张了地方政府规模,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官员的"横财效应"机制和转移支付存在的严重"粘蝇纸效应".因此,想要约束政府规模的膨胀,一个有效的方式便是通过制度安排消除省内地方政府的"双重援助依赖"格局,通过县级政府竞争提高地方政府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3.
县级财政的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县级财政是按照“一级政权、一级财政”的原则构建起来的,在基层政权建设,为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财力支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县级财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诸如收入总额偏低,赤字面大,负债多,风险大,部分地区存在财政空转现象等。造成这些困难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体制上的,又有管理上的,还有历史原因。为解决县级财政的困难,要理顺机制,培养财源,加强支出管理,构建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行政、财政体制调整的预期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既是理性设计和自然演化的交互作用过程,同时也是以经济基础转变为根本的公共选择过程。与进行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适应行政管理扁平化的趋势相比,赋予地方(省)政府自主选择省以下行政、财政体制的权力,从而在试错中搜寻(省际之间多样化的)最优体制安排更加可取。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区域发展应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理念,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原则。陕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须还应从创新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改善政府支出结构与方式、建立区域产业体系、提高农村发展内生能力、强化区域间统筹合作、改革财税体制、扩大县域自主权、创新城镇化路径以及增加公众参与调整政府发展偏好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6.
"省直管县"是目前我国财政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对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相对于"省直管县","市管县"体制存在增加管理层次和成本,降低行政效率;加剧县级财政困难,阻碍县域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村的发展;与现行法律的冲突等弊端。但"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不衔接;管理成本增加;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导致地方公共服务体系的"碎片化";中心城市发展受限;县域间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县域间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及其推行条件等进行更深的思考与探索,以更好的促进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困境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迅猛,对资金需求量增长较快,但存在资金缺口大及基层政府引导服务农业现代化财力不足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有金融机构商业化适应性不强、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县乡政府财政状况不佳等方面,因此,应加大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力度,在欠发达地区探索推进财税体制分权化改革,增强基层地方政府财力,以保障其农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尤其是1994年的分税制,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财政与政治双重激励,致使地方政府政绩导向偏离,政绩考核扭曲,深陷政绩困局。化解地方政府政绩困局,必须立足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内在关联,推进公共预算制度改革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从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考核制度、实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