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一、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区位论,区位论也可以看成为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微观部分,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空间结构理论。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研究主要局限在对企业、产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方面。杜能在1826年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确定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各种不同产品生产的同心圆结构(李小建,1999)。韦伯于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等不断修正韦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为零的前提,考虑了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区位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和空间经济学发展阶段,但作为一门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采取几何学方法对单一个体的区位结构的静态研究,对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分异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后进行理论提炼,到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成为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3.
城市与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加强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5.
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6.
7.
8.
文中从地理学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现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物流规划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区域战略在多年摇摆之后,第一次有可能从以GDP 为标准转变到以人为本 5月24日,辽宁省“十一五”规划解读会在沈阳召开,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杨伟民(现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在会上作了演讲。第二天,当地媒体迅速对他的讲话作了报道,但是却闹出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 相似文献
10.
京津地区区域城市自先秦以来萌芽阶段的缓慢发展,自秦汉以后,历经曲折的演进过程,先后经过松散式、单核心紧密化和单核心极化式以及双核心并列式等四个发展阶段,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由山前地带向滨海地带梯度推移的发展规律。经过这四次发展,京津地区区域城市最初西重东轻的分布格局得到改变,区域城市空间分布日趋均衡。区域中心城市从不稳定发展到单一中心结构确立,近代以来又发展为双中心结构,区域城市在空间上呈现出两个分别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环带形成的双点—环状组团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及空间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规模的城市其用地效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国660余个不同规模城市的用地效率分析,在总结和分析了传统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和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用地效率分析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极化模型.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发展的方向一极是大型化,发展成为特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人口100万-400万);另一极是小...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构建修正引力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的研究发现:2008—2016年中国绿色发展水平提升显著,地区间差异在缩小但差异仍较为明显,且地区间的联系突破地理邻近效应,呈现为广泛复杂的网络关联和结构形态并趋于稳定。绿色发展空间分布呈现:以环渤海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体现出经济及技术外溢以及能源输入;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双向溢出”板块主要进行资源供给及接受技术外溢;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主的“主受益”板块,体现其绿色发展得益于西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供给,各指标水平较高且均衡,但板块外的溢出效应不明显;西北地区省份为主的“净溢出”板块,各方面发展均比较落后,主要对环渤海地区进行资源供给;陕西、河南作为资源密集型省份,其绿色发展受自身经济、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中,处于网络中心性最高的重要地位,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广泛密切的联系,建议培育为新的绿色发展增长极;总体上,板块内部聚类明显,但仍存在板块内部分省份及板块间的互动不强,需打破行政壁垒,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板块间的技术、人才交流及资金流动,实现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低碳目标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以杭州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方向.低碳目标下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优化的协调.文章以杭州为例分析了低碳城市建设中二者协调的经验和问题,并得出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17.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8个公认的我国典型地级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试图梳理我国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过程,综合探索矿业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自然社会的耦合作用机理,重点研究不同阶段的矿业城市空间形成的动力机理和一般规律.研究表明: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并呈现“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演进规律.矿业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机理,在于“矿产资源”和“矿业城市功能”的逐步升级,以及各影响因子共同构成的经济力、社会力、政策力在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空间结构一直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核心,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也均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共有国际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特点的同时,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正是对这一特征的探索,亦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分权视角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正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本文在对分权和行政性分权做出界定的基础上,从权力的空间配置和政府的空间生产两个方面探讨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并总结了行政性分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与经济的空间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整体、以高端聚集为中心的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例阐述经济高端聚集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辽阔的国土地域上的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的高端聚集趋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分割和低端离散的局面。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实施无地域分割的空间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自由贸易,促使中国经济包括市场、人口和产业走向持续高端聚集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0.
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的城市空间布局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规划建设的空间布局,就是城市历史文化的演化在地域空间上留刻的有形足迹.今天,人们看到的以二环路为痕迹的"凸"字形北京旧城,就是明代祖先的创世杰作--明北京城.明北京城在世界享有盛名.其中最精彩的是它拥有一条贯穿全城中心的南北中轴线,全城建设均以轴线为核心,对称有序展开,中轴线是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的传世之宝.现代北京人,用他们的聪明智惠,创造新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描绘新生灿烂的北京城,"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郊发展新区"、"分散集团式"、"绿化隔离带"、"两轴两带多中心"、"中轴线与长安街东西轴线十字交叉骨架"等新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布局模式,把新北京推向一个更加广阁、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空间.城市的地城空间扩大了,但是,空间布局的根却始终没有变,这就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传世之宝--南北中轴线,新北京颁布的每一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都坚定不移地维护中轴线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轴心地位,整个城市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停地向四周"排兵布阵"的,这就是北京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