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金融家》2005,(4):45-45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社会信用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不少地方和部门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了积极有益探索;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  相似文献   

2.
为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大力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成败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省,直辖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组织规划、行政立法、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地市级及以下层面看,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障碍,特别是在信息数据归集共享、工作协调方面困难重重。为摸清基层信用信启,数据库管理现状,加快地市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调查走访了湖南省永州市政府信息管理中心、税务、上商、公安及一些金融机构部门。  相似文献   

4.
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迫切需要构建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从宏观层面,应加快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运行的法律制度和全国性的信用信息网络;从微观层面,应强化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瑛 《浙江金融》2007,(4):52-52,10
减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协调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金融机构的信用是主体,是连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加强金融诚信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探索打造金融诚信体系、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息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信用信息共享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对解决信息不对称、扩大信用交易、防范信用风险、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当前市场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7.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和谐社会的根本。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建设诚信社会,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大庆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诚信大庆”的目标,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不懈努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政策关键词     
《金融博览》2014,(14):5-5
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近日,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纲要》指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增强社会成员诚信意识、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响应  申晨  陈刚  杜光辉 《征信》2020,(2):12-17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信用体系存在信息壁垒严重、信息交易不畅、信息安全堪忧等诸多不足。区块链技术在解决信息共享、信息交易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上具有优势。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互联网信用体系,并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较好地解决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包含政府机构、征信机构、企业和个人用户等运行主体的互联网信用体系框架,分析其运行模式,对比互联网信用体系与传统信用体系的差异,建议强化管理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监管制度,健全激励机制等,以促进互联网信用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信用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平台,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资源分配的基础制度,信用缺损将严重制约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投融资体制建设.从涉及的信用主体不同, 社会信用体系通常可划分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其中银行信用是支柱和主体信用,是连接政府信用和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的作用.本文将从分析信用缺损的现状入手,对如何建立银行信用体系提出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和灵魂,是社会协调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在社会信用体系中,金融机构的信用是主体,是连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桥梁,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先导和推动作用。加强金融诚信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探索打造金融诚信体系、构建诚信和谐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被党中央、国务院设为高度重视的国家发展战略,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我国地区和企业近年来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达到5000多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诚信道德文化为支撑、以信用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创新型  相似文献   

13.
王小东 《金卡工程》2010,14(6):256-25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信用回归的呼声愈加强烈,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信用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文章论述了信用档案的类型、特点、构成,就我国个人信用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省、直辖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组织规划、行政立法、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从地市级及以下层面看,推进社  相似文献   

15.
2003年国务院责成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制定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案,同时各部委就本系统和部门的社会信用建设问题也采取了积极的对策,各级政府也为构建本地区的社会信用体系纷纷研究方案,制定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信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信用环境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信用体系的建设的水平,就要加强信用文化建设,着力信用制度建设,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信用建设重在实践,要在征信制度、评估制度、实施与惩戒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信用法制建设是信用体系成功运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当今,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信用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依然不完善。现阶段制约社会信用体系楚设的因素仍然很多,我们要清醒认识这些制约因素,并要积极思考如何才能楚设科学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的背景下,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基地,应积极探索财务报销信用承诺制的体系构建与实施。本文讨论了高校财务报销信用承诺制的内涵、特点及其作用,阐述了财务报销信用承诺体系构建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并从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强化内部监管、重视信息化建设及营造诚信文化氛围等方面,为财务报销承诺制体系的运行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用社区建设是建立诚信社区的重要举措和组成部分,对构建我国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林市2004年下半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百家城市开展信用社区试点城市之一。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通过信用社区的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建立个人征信系统,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筹措资金困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开启了一条渠道。为了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信用社区建设,更好地发挥其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积极作用,我们对吉林市信用社区建设试点状况及其所展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政府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信用,针对我国信用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存在的失衡矛盾,迫切需要具有管理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的政府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中发挥助推作用,通过提高信用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信用供给;刺激引导信用消费,扩大信用需求;推进信用环境建设,加快信用产品市场化运行,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