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江苏建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围绕江苏提出的建造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分析了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机遇与自身具备的良好基础,论证了江苏建造国际制造业基地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发展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为把江苏打造成为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制造业基地描画了蓝图,这同时也表明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认识到了江苏制造业对于提升江苏经济和人民福祉的积极作用.如何界定和解决伴随制造业发展和升级中所产生的公共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公民个人和制造业企业之间、制造业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即是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结果。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许多趋势和特点,将给我市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带来许多新机遇。宁波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产业立市战略,着力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 在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契机及全球经济复苏的良好环境中,江苏经济快速成长中涌现了一朵亮丽的奇葩,以计算机、电子、通信及医药制造业为龙头,以沿江高新技术园区为基地的高技术企业群成为最显活力的先导性产业,产值保持高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外向度提高,高附加值、高效益和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辽宁是我国的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地区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促进地区振兴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虞瑾  刘慧敏 《特区经济》2006,(11):344-346
制造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制造业相对发达,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浙江成不了经济强省,也难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制造业已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机制优势,以块状经济为代表的集聚优势,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营销优势,以轻纺工业为特色的产业优势,浙江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本文对开放背景下浙江制造业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把握浙江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总体特点,同时也有助于在新形势下对浙江制造业发展战略做出调整,从而提升浙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黄金海岸线上,有一颗闪耀的明珠——盘锦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浪潮,盘锦正在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油装备制造基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克莎 《开放导报》2004,(4):27-31,4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我国制造业自去年以来出现新一轮高速增长、重工业化和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外贸外资作用稳定增长的趋势。针对各地都在大搞制造业基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同构化与区域内竞争加剧的现状,本文从树立科学发展观、注重长期发展和优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对沿海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提出了优化战略模式、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组织调整、推行综合战略、有序推进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便于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市场。这为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山东省提供了一次重大的战略机遇。为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山东经济腾飞的契机,山东省提出要加快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打造现代制造业强省。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我们在这里组织了一组相关文章,从国外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到我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梦,再到我国沿海发达省份的制造业发展思路,希望能对大家在比较借鉴中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华人 《沪港经济》2004,(5):37-38
2004年4月.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两岸联动先导区——江阴开发区靖江园区建设再度升温。来自江阴及国内外的上百亿资本正在加速向靖江(泰州下属县级市)流动。 沿江开发.是江苏高层领导长期酝酿的决策,也是面对当前国际资本向长江三角洲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所作出的战略选择。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对本刊记者说:“江苏沿江开发战略实施近一年来.已经实现投资450多亿元。一些精细化工、汽车、医药、装备制造等国际战略投资项目开始纷纷进入江苏长江沿岸地区。”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各省市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进入“十五”以来。上海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江苏提出城市化战略.江浙沪三省市又都提出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或先进制造业基地。从提升长三角整体综合竞争力角度看,应提出带有整体性的、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200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在胶东半岛建设对外高加工度制造业基地的构想,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山东经济发展新优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世界制造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欧美以及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一个重要市场。这为威海发展对外高加工度制造业基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好这一难得机遇,实现对外加工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威海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工业企业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一、建…  相似文献   

13.
《天津经济》2011,(6):77-78
信息化推动“沈阳制造”升级.并非个别企业的单独选择。沈阳市决策层认为,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当务之急便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才能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相似文献   

14.
重庆早已被国家定位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及航运、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大都市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不同层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关键是在产业带、集群以及企业等三个不同的层面贯彻“整合”与“创新”的思想。我国不同的地区情况各不相同,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三个层面上应该各有侧重,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不同地区应该积极合作,对资源进行整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新突破,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需要做的工作十分复杂。限于篇幅,本文只就汽车业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与沿胶济铁路制造业聚集带的超常规发展问题谈一点看法。笔者认为只要在建设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胶济沿线制造业集聚带的过程中始终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植,则5-10年后,汽车业也能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制造业。一、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中建设门类齐全的汽车制造业(一)实现汽车业在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中超常规发展的有利条件目前,由青、烟、威三市组成的胶东半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最有活力…  相似文献   

17.
肖忻 《老区建设》2013,(24):25-28
文章对“十二五”期间江西地区与中部其他五省以及部分发达省市(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与分析;同时就江西电子信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与创新情况与上述分布有相应基地的省市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并提出江西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新一轮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对张家港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张家港港必须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要求,加快港口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提高港口的综合竞争力。为此,结合对张家港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如何优化港口岸线资源、提高港口竞争力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产业》2005,(4):51-51
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倍具吸引力的国际机床大市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较高技术含量的国际加工组装基地出现在中国内地,不少跨国公司还把研发中心移到我国,出现了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逐渐转移的态势。全面开放的良好环境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制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数控机床产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保证国防和尖端工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正是由于数控机床的重要性,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档数控技术和产品的出口贸易,仍然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20.
《调查研究报告》2005,(191):1-22
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中部崛起的婚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和开放进入新时期之后的必然要求。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和制造业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要立足现有基础,又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实现技术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