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吕阳 《辽宁经济》2009,(2):43-43
巨灾是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灾害。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近年来.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巨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商,损失越来越大。2008年初我国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而汶川地震的直接损失高达8451亿元。每年我国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约6500亿元人民币,占GDP的6%。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强烈,自然灾害强度大、分布广、种类多,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共发生了巨灾26次,由表1可知,近十几年来我国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愈发严重,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且政府救灾支出也连年攀升。然而,截止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为止,中国巨灾保险赔款不到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3.
地震是引起巨灾风险的三大自然灾害风险之一,与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相比,地震的破坏和损失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救助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1000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援助和生产自救进行,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保险体制,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巨灾保险可以对巨灾风险所造成的生命或财产损失给予补偿和保障,是最基本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也是国家灾害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等,其中以旱涝和地震灾害最为严重。据联合国统计,20世纪全球最严重自然灾害中,近1/6发生在我国。政府主导型巨灾风险管理模式在近年来我国应对频发和严峻的巨灾风险中捉襟见肘,巨灾保险立法受到的日益关注,例如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5条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2008年修订《防震减灾法》第45条,“国家发展有财政支持的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2009年修订《防洪法》第47条第2款规定,“国家鼓励、扶持开展洪水保险。”2012年《农业保险条例》第8条规定,“国家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但是,上述宣示性立法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设计,以至仅为纸上的法律,实践中我国保险业对巨灾损失的赔偿只有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因此我国立法亟待进一步明确巨灾保险模式并构建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6.
巨灾风险是指那些发生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大范围内的财产损失的事故.比如洪水、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一定地域范围内大量的保险标的同时受损,引发巨额的保险索赔.瑞士再保险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巨灾风险的爆发频率有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巨灾风  相似文献   

7.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除现代火山活动导致的灾害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自然灾害表现出种类多、区域性特征明显、季节性和阶段性特征突出、灾害共生性和伴生性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巨灾频发,由此造成的损失也迅速攀升。中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但巨灾风险管理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巨灾风险管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论文以加拿大巨灾风险管理经验为参考,通过分析我国巨灾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管理巨灾风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近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日益严重,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严重依赖于国家财政,使本已紧张的国家财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常见的自然灾害主要表现在暴雨造成的城市积水以及雷电的伤害等,极少发生地震、海啸、台风、雹灾、雪灾等巨灾.因此,国家的防御重点主要是在"防恐"、疾病、国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巨灾风险介绍和巨灾保险制度的含义 1、巨灾风险。巨灾风险主要是指海啸、地震、台风、洪水、雪灾、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巨大风险,恐怖主义、卫星发射失败、核电站事故,乃至像2003年的“非典”疫情等,也成为巨灾风险的风险源。  相似文献   

12.
徐萌 《魅力中国》2011,(11):388-388,46
地震是一种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巨灾之一。2008年5月12日,中国8.0级汶川大地震使数万人瞬间失去了生命,更多的人失去了家园。此次大地震无疑向我们敲响了地震保险的警钟。3月11日,在日本东北部发生的大地震再一次震惊世界,使全球陷入如何应对巨灾,构建相关保险体系的思考之中。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倡导建立地震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屡被提及。总的来说,我们的基本目标已很明确:借鉴国外地震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建立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投保人承担部分风险的多层次地震风险管理体系,改变我国传统上依靠政府救济和社会捐助进行灾后损失融资的格局,提高地震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补偿水平。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抗震救灾,实际上,“抗”灾很难,人类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阻止地震、飓风、海啸和喷发的火山,目前的科技水平也无法预知每次灾难发生的准确时间。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可以防灾和减灾。 减灾没有奇迹,只有实际。很多国家实施已久的巨灾保险经验证明,保险已成为防灾减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抗震救灾,实际上,“抗”灾很难,人类再怎么努力都无法阻止地震、飓风、海啸和喷发的火山,目前的科技水平也无法预知每次灾难发生的准确时间。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可以防灾和减灾。 减灾没有奇迹,只有实际。很多国家实施已久的巨灾保险经验证明,保险已成为防灾减灾不可或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雪灾使我们陷入沉思:对付这类自然灾害,为何当初没有预警和应急机制? 2008年3月8日,粤籍全国人大代表李兴浩向国家提交的《关于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经验、启示与对策建议》中指出,“拿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灾害管理和应急制度的成功经验,建立中国自己的体系——设自然灾害局、立《灾害管理法》、建灾害数据库。  相似文献   

16.
王志莲 《科学决策》2004,(12):54-56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又进入了新的灾害多发期,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灾、农业和森林病虫害,以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损失有明显增大趋势。同时一些行业和地区存在重大安全生产隐患没有被及时发现和排除,使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家智  林涌 《改革》2004,(6):59-63
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及损失的扩大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较为脆弱,农业灾害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较低。在对我国农业灾害风险管理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考察基础上,结合国外农业灾害管理的经验和模式,提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群严 《科学决策》2007,(6):16-17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地域,影响特定社会人群利益的突发性事件,是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伦理涉及生态伦理、区域伦理、代际伦理、工程伦理、救助伦理、制度伦理等多方面内容。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伦理文化的研究,对我国防灾抗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灾害有台风、暴雨、暴风雪、洪水及泥石流、地震、海啸、火山灾害、近代,日本防灾方面最早的法律是颁布于1880年的《备荒储备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洪水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由此所造成的财产和人员损失逐年上升。我国政府部门(如财政部)以及商业保险机构可以借鉴国外巨灾债券发行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针对特定地区洪水灾害的巨灾债券,将洪水风险转移到容量更大的金融市场,增强抵御巨灾风险的能力。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巨灾债券理论和运作情况,结合我国洪水灾害历史数据的分析,探讨我国发行洪水巨灾债券的可行性,并在发行主体、发行渠道提出具体运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