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土塘鲺鱼溃疡、腐皮综合症的症状为,病鱼体表不规则红肿、溃烂、腐蚀、黏液多;病灶表皮、真皮腐烂,外层表皮腐肉白色,内层真皮溃烂鲜红渗血,严重的病灶腐蚀溃烂露出脊骨及内脏,周围有红点、红斑;蛀鳍、须腐断;急感染、死亡率高。高密单养池塘在夏季高温季节极易暴发此病,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1.接样调查1.1 接样:2018年8月6日至7日,我站在两天内陆陆续续接收到我市龙圩区广平  相似文献   

2.
正7.腐皮病此病又称皮肤溃烂病、溃疡病。也容易和疖疮病、烂甲病相混淆。该病可出现多种症状。【病原体】目前,已从患腐皮病的不同病灶中分离到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等多种细菌,其中以产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正1.腐皮综合症(1)病原海参腐皮综合症也称"皮肤溃烂病","化皮病",根据感染初期和后期多例病参病灶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观察、对比分析表明:初期病灶部位主要有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细菌大量感染,感染后期由于刺参表皮受细菌的侵袭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富集和生长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海参的死亡速度。(2)发病特点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越冬保苗期幼参  相似文献   

4.
<正> 今年三月中旬,温棚里13#、16#、17#三个鳖池的幼鳖接连患病并出现死亡。病鳖颈部、四肢、背甲发生溃烂呈腐皮状,背甲、裙边、腹甲上长有1个或多个黄豆大小的疮块,内有豆腐渣样的腐生物质。笔者认为此乃是疖疮腐皮的并发症。随即就用了土霉素、红霉素及呋  相似文献   

5.
黄鳝的人工饲养技术问答(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3.水霉病:又叫鳝白毛病、肤霉病。主要是受伤的皮肤伤口侵入霉菌所致。霉菌的菌丝在体表迅速蔓延扩散而生成“白毛”,使病鳝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 预防方法:(1)养鳝池在黄鳝入池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2)黄鳝大小分养,避免受伤。(3)运输操作中,尽力减少鱼体受伤。 治疗方法:(1)用2%—3%的食盐水浸洗鳝种。(2)大鳝可用5%碘酒涂抹患处。 4.腐皮病:腐皮病在养鳝中最为常见,病鱼表现症状为: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其腹部两侧尤为最多,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  相似文献   

6.
<正> 近年来,笔者在凤城市鱼种场温室养鳖甲鱼病调查中发现,高密度养殖或大批量由外埠购置导致腐皮病发生,造成病甲鱼大批死亡,使养殖单位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本文笔者就腐皮病采用内外兼治防治措施,取得成功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一、腐皮病病原:从患病病甲鱼的患部分离出产气单孢杆菌假单孢菌和无色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水产养殖趋向于高密度精养,因此鳖"疖疮"腐皮"并发症日益增多,病鳖大量死亡,养殖户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因扰了养鳖业的发展。为此本人联系养殖实践经验试图就鳖"疖疮"腐皮"并发症的特点,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谈点个人的浅显看法。鳖"疖疮"腐皮"并发症主要出现在高  相似文献   

8.
龟、鳖类的烂皮病又称腐皮病、皮肤溃烂病等,是乌龟、鳄龟、黄喉水龟、眼斑水龟等水龟类在稚、幼龟阶段的常见病。其病原体是无色杆菌、气单胞茵或假单胞菌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乌鳢作为一种名优鱼类在池塘高密度的养殖,已被人们所接受。但乌鳢疾病时有发生,也是人们头痛的事,尤其是细菌性的腐皮病,又称溃烂病。  相似文献   

10.
《江苏农村经济》2014,(1):51-51
黑体病 该病致鱼体发黑、消瘦、停食,严重时鱼体常头部向上,垂悬于水表层,直至死亡。经检查。在胸鳍内侧有一圆形红色血斑,鳍条溃烂,在其头背部出现霉斑点,此病鱼苗阶段易感染,饵料不足或水质不好易发病,发病快,传染迅速。  相似文献   

11.
龟、鳖的烂皮病又称腐皮病、皮肤溃烂病等,是水栖的鳄龟、乌龟、黄喉水龟、眼斑水龟等水龟类的稚龟、幼龟阶段的常见病.易发病之一。病原体是无色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茵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2.
<正> 本试验在从患腐皮病黄鳝病灶处分离菌株并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内服对分离菌株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抗生素和外用稳定性粉状二氧化氯(ClO_2)的治疗方法,对患腐皮病的黄鳝进行了治疗试验。 1、材料与方法 1.1患病黄鳝的症状及鱼群状态 2001年6月,位于湖北省洪湖币和黄石市的部分养殖场饲养的黄鳝发生了疾病,病鱼的主要外观病症为体表局部出血、发炎,以腹部和身体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病灶,腐烂的地方严重时可以见到骨骼。患病的黄鳝食欲  相似文献   

13.
<正> 1998年11月,福建省某甲鱼场养殖的5万只台湾鳖(规格为50—200克)大部分患有“疖疮病”“腐皮病”并发症,笔者采取外用、内服、中草药巩固疗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其防治方法简述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症状与病变 该病最初是由气单孢菌点状亚种感染引起,有些产疖疮自溃以来,炎症向四周扩散,病鳖背腹甲、四肢、裙边出现芝麻或黄豆大小的疖疮。随着其疖疮的不断溃烂,皮肤腐烂加剧,以至肌肉与骨骼裸露。四肢脚爪脱落,病鳖拒食,衰竭,最终死亡。该场因治疗不及时,发病高峰期,每天死亡数量为50—130只。该病与穿孔病是有区别的:穿孔病向深层组织发展;而疖  相似文献   

14.
夏季蛇场内由于温度高、湿度大,阴雨连绵及蛇窝内空气混浊,霉菌易大量滋生使蛇受病害。病蛇腹鳞上呈点状或片状的黑色霉斑块,继而向蛇的背部和全身延伸扩大。严重时鳞片脱落,露出污浊、溃烂的皮肤。如不及时治疗,当溃烂波及全身时便中毒死亡。其预防方法是在使用下述药物的同时,用石灰块杀菌吸潮或将木炭、草木灰用纸包好,放入蛇窝的潮湿处,定期更换驱潮,以降低场内或窝内湿度,改善蛇的栖息环境。力求做到清洁、干燥、通风,一般病蛇治疗1周后大都痊愈。治愈后的蛇在放回蛇场前,需要重新进行“药浴”消毒。治疗方法是:(1)发现病蛇后应及时拿…  相似文献   

15.
<正> 乌龟水霉病,又叫霉菌病、真菌性皮炎、肤霉病,俗称白霉病,是乌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真菌侵染乌龟体表大量繁殖所致。 乌龟水霉病初发时,病龟体表、颈部及四肢出现灰白色病斑,继而表皮或盾片出现白色絮状物。严重时病龟表皮出现炎症、肿胀、溃烂、坏死或脱落。初现症状时,病龟食欲减退,严重时  相似文献   

16.
正虎纹蛙、黑斑蛙、美国青蛙、牛蛙等蛙类已开展人工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蛙类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疾病的发生与危害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蛙红腿病、腐皮病、脑膜炎这三种细菌性疾病的流行,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查询资料,对蛙类养殖中三种常见细菌性疾病的病原与流行情况、主要症状、防治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上述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周金利 《农家之友》2014,(11):47-47
<正>问:泥鳅腐皮病的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答:泥鳅腐皮病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泥鳅感染细菌引起的皮肤发炎、水肿、出血、赤皮、烂皮、烂鳍等现象,统称为腐皮,是泥鳅的多发病。常与肠炎病混合发生,造成较多死亡,给泥鳅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主要症状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  相似文献   

18.
<正> 腐皮病是娃娃鱼人工驯养过程中多发疾病之一,该病主要是由于娃娃鱼体表感染细菌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其临床症状表现为:患病鱼体游泳乏力,反应迟钝,不摄食;病鱼体表(从吻端至尾部,包括四肢)有数量不等的点状(绿豆大小)溃疡,病灶部位粘液脱落,表皮溃烂发白、色  相似文献   

19.
<正> 黄鳝抗病力强,一般很少生病。但是,随着人工养鳝的发展,鳝病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因此,养鳝农户应注意防治。1、打印病。症状为:身体表面、背部及两侧出现黄豆大小的梅花状斑,严重时表皮腐烂,无法钻入洞穴。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20.
一、红腿病 病原体为细菌,幼蛙和成蛙都能发病。发病牛蛙瘫软无力,活动迟钝,不吃食物,身体腹部及腿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斑,以致溃烂。该病传染性极强,往往几天之内使整池蛙死亡。防治方法:此病多发生在养殖过密或水质不好的养蛙池,所以放养量要适中;蛙池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星期要用1×10~(-6)漂白粉溶液消毒一次。对发病蛙应及时捕出,并用1%~1.5%的食盐水溶液洗浴30分钟,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