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在现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及应对“入世”挑战迫切需要的条件下提出的,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葫芦岛市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葫芦岛市从1995年提出抓农业产业化,开始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去年开始战略性调整,各级领导逐步理清了思路,广大农民也逐渐增强了结构调整的自觉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现状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和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提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点建议: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二是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三是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无锡完成"八项工程"和力争"两个率先"的主要目标。近年来,无锡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途径,通过开展"三大合作"建设,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走出了一条农业规模发展,农民组织壮大和农村经营转变之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组织已由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合作转变为多元要素联合合作,在农产品专业合作的基  相似文献   

4.
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2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1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良好。主要表现是: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主要农产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农产品贸易继续增长,乡镇企业平稳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水平继续快速提高。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上述成就,是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继续加大,应对农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出台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及农业投入增加和农业技术水平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但是,在中国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并创新高,农村消费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展望2012年,在中央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撑下,中国农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10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良好,主要表现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增产,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回升,农民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农村消费明显升温,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项农村政策落实良好,农村改革继续推进。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棉花等农产品减产、农产品价格趋于上升、农产品贸易下降、乡镇企业效益下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技巧有待提高、农村改革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展望2010年,中国农村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第一年。农工部系统承担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届三中全会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突出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两个重点",加大政策落实和深化改革"两个力度",加强基础业务和基本队伍"两个建设",围绕农村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乡镇企业改革、调整和乡村建设,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基础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锐 《农业经济》1999,(10):1-3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着新的阶段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成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已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优质化,农业的发展正在由受资源约束向受资源、需求的双重约束转变,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不仅粮食供给从总量上和结构上都出现了剩余,并由此导致了粮食库存大幅度增加,其他农产品供求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某些蔬菜和水果也出现了积压或滞销。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严重障…  相似文献   

8.
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国农业经受住了特大旱灾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严重考验,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为实现"九五"计划作出了积极贡献。从"九五"情况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三是农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四是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九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逐年下降,由1996年的9%、1997年的4.6%、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放开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搞活流通、发展"三高农业"和乡镇企业,实现了农产品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全面转变。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已呈加速发展的态势。一、战略措施: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1998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制定《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意见》,提出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即达到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以日本为标准);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广东省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实现"五高、六化"的发展目标。"五高":劳动生产率高、土地生产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六化":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与农村农产品工业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我国农村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在许多方面表现为同步与协调发展关系,但也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与农业不够协调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农产品工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该文以湖北省6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地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受访农户对当前循环农业生产影响因素、设施条件状况、信息传播渠道等的感知和评价,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状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当前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落后,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循环农业产品价格偏低、种养技术欠缺、市场信息闭塞、乡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信贷支持不足,以及循环农业技术、品种的实际应用效果和市场化效益缺乏等几个方面。对此,该文认为,当前应着重从大力培养创新农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政府引导等几个方面去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而农产品价格不断触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稳粮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不仅培育了农业发展的新动力,而且催生了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为我国农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成为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的新引擎。但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也面临着"农村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农民获取"互联网+"信息的能力偏低、"互联网+"服务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阻碍着"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基于此,该文提出了要制定"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农人"、夯实"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物质基础、用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改造等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快"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价值链,促进农业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之路。  相似文献   

13.
独立劳动者”的独立化特性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生产、消费过程 ,在传统农业中处于均衡状态 ,农民社会相对稳定。但农民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与现代化对劳动者的要求有明显的反差 ,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独立劳动者”的非独立化的现实选择应是在提高“独立劳动者”文化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园区”和农村专业经济组织这一平台 ,达到对“独立劳动者”非独立化的改造 ,为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做好“人力资本”准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产业链延伸为视阈,开展乡村旅游营销模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为乡村旅游未来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文章通过调查分析法,针对四川地区影响乡村旅游景点吸引力的出游动机、出游时间、客户群体、交通条件、消费水平和结构、旅游项目、农林资源、综合服务、外部环境、基础设施、当地经济状况、乡村旅游综合性价比、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条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考量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由此解决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实际中出现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实际(如地理区位、农业资源等)的不匹配问题。[结果]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景区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以农林自然资源、综合服务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为主。[结论]四川省产业链延伸视阈下的营销模式重点应从产业角度,构建三产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5.
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区划工作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具体的经验做法。20世纪 5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区划的内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与特点、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思路等核心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并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我国农业区划工作成效初显,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农产品产区进一步集中,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要围绕"三农"问题的解决,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动态方法,进一步发挥农业区划在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中国“三农”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业与农村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农业农村的发展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问题;二是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有效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和生产积极性提高问题;三是增强农业的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加农产品产量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问题。然后围绕这三个重点问题,就问题出现的原因、背景展开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西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的关系,进而对西安休闲农业进行实证分析,探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结果]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西安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形成了观赏型、品尝型、参与型、度假型及会展型休闲发展模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规划发展、管理体制、服务体系及利益分配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论]发展休闲农业,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是前提,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是关键,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最终实现利益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带来日趋严重的“城市病”和“乡村病”,乡村众多青壮年为寻求更高的待遇离开农村往城市发展,而老龄化的进程使老一辈农民没有能力再进行耕作,大量土地废弃的“人地关系”失衡现象,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极大浪费。要破解这种矛盾,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是实现生态宜居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振兴,为使农村资源合理利用,进而推动城乡资源合理流动,激活乡村活力,提出“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探讨通过优化种植养殖用地、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来进行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期为未来各地区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新乡村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e government of Ukraine aims to transform the country into an ‘agricultural superpower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with the hope that the sector will gain high foreign currency earnings and become ‘the engin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rge agribusiness corporations have willingly responded to these calls. However, placing hope solely in the corporate sector is inadequate as the key role of agriculture to create business diversity and achieve rural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will remain unfulfilled. Many other national economies have experienced ‘the offensive’ of capital on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associated negative consequences, thus encouraging them to adopt more balanced agrarian policies which benefit the whole rural population. Utilisation of Ukrainian agricultural potential as an economic growth engine requires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its purpose, which is currently focused on profit‐making export‐oriented commercial activity. The multifunctional nature of the sector needs to be emphasised, the purpose of which is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s, but also the creation of public benefi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means for existence for 14 million Ukrainian rural inhabitants,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 regeneration of soil fertility and preservation of rural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20.
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也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文章基于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农业技术有效供给条件下农户采用农业技术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户耕地面积、农户的文化程度、农业技术的培训及农业技术的盈利性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行为具有积极影响;然而,订单农业的签订,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对农户采用农业技术行为具有消极影响。研究分析表明,现阶段要提高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效率,应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经营,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提升农业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