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以新活旧”,是指注册创立一个规范化的公司制新企业,通过对旧企业先承包或租赁经营,再过渡到购买该企业的资产的途径,达到搞活那些长期连续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早已失去自力更生能力的中、小型企业的资产的目的,这样一种以新企业机制的介入来推动旧企业蜕化重生的改制办法,以新企业流动资产和旧企业固定资产相互激活来聚合生产要素、实现增值积累的资本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招标》2008,(8):6
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今年北京市将结合代征绿地建设、“城中村”整治等再建80公顷公园绿地,其中万米以上规模的公园绿地20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产业》2005,(8):89-89
有关专家日前指出.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长寿的企业最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大”,而是其能够在长期的企业发展中保持较为稳健与高效的成长性。而从国内企业的发展来看.单纯地追求“做大”和“做强”也已经不是企业所追求的目标,不断“成长”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4.
赵雷 《首都经济》2008,(5):40-40
针对日前市场上盛传房地产企业IPO和再融资的审核工作已经停止.在“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房地产发展态势报告会”上,中国证监会发行部三处负责人发表演讲时否认了这一说法,“房地产企业,目前已经不存在暂停上市审核的情况,也应当不会再出现限制房地产企业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忧"与"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企要“脱帽”主持人:在中国每天都有无数新生力量——民营企业正在成长。成长企业百强榜正好体现了这点,过去三年中,中国最具活力、成长最快的企业也都是来自民营企业,在表象背后,我们的民营企业真的成长了吗,成长后的民企会再是“私企”吗?郭凡生(慧聪集团总裁):我们从中国大量民营企业做不大、做不持久的现象中怎样破解当中的问题呢?这应该是我们企业家应该讨论的重要方面。到底中国企业缺什么?缺钱吗?我们看到很多有钱的企业破产了,很多没钱的企业却成长了,说到底还是制度的问题。我认为国有企业的垮掉和今天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不仅是…  相似文献   

6.
市科技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抓手,大力支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技术创新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建设,有力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 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量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三资”企业工业产值高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70%),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6.3%,其工业出口产值占全市工业出口总产值的78.3%,“三资”企业已成为深圳外向型经济的主体。实践证明,没有“三资”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特区今天的外向型经济。认真总结管理“三资”企业的经验,对提高“三资”企业的水平,对特区的进一步发展,对全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当前“三资”企业在管理与发展方面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问题谈一点看法。思考之一:正确认识“三资”企业的作用,是搞好“三资”企业管理与加快其发展的首要前提过去10年,深圳“三资”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同志对此缺乏客观的分析,对问题看得比较多,对积极作用估计不足,有的甚至心存疑虑。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阻碍引进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乃至动摇领导决策的决心。我们认为,引导大家从深层次认识“三资”企业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各级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能否下大精力抓好“三资”企业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深圳  相似文献   

8.
斯剑 《江苏经济》2002,(4):54-55
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企业界出现了一股制定“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风潮,并且迅速流行开来。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纷纷卷入其中,着手为本企业制定3至5年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有的甚至是10年、20年的“战略规划”。一些企业因怕自有人才战略眼光不够,花钱请来咨询公司、管理顾问公司的外脑,一番访问,几次座谈会,随后便造就一份详详细细数万言的宏伟蓝图。一时间,一大批看起来很美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便横空出世闪亮登场。  相似文献   

9.
在年前举行的浦东新区绿化工作会议披露,到本世纪末,新区将再建绿地77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人均达到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做到镇镇拥有一个公园,每个街坊拥有一块绿地,成为上海的“花园城区”。浦东推进的这项“绿色事业”,将构筑层次多样、布局合理、结构完整的绿地框架。陆家嘴沿江地区重点建设“一环两园”,即建成内环线绿带与滨江绿地合围的“一环”,以及中央公园、陆家嘴中央绿地两园;城区带状绿化,重点建成“三横”(五洲大道、龙东大道、迎宾大道)5“三竖”(世纪大道、环东大道、远…  相似文献   

10.
“性格即命运”。对于企业来说 ,也同样适用。在深圳 ,许多小型企业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企业领导人的胆识和魄力 ,而当这些企业处于从贸易型到实业型、从小型公司向中型公司转型的阶段时 ,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个性往往影响这种转型的成功与否。我们也看到不少例子 ,许多企业完成当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后 ,因主要领导人的风格不适应专业化规范管理的要求 ,而导致企业慢慢衰落、退化乃至消失 ,正如一句成语所说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性格即命运”、“认识你自己”已是千年古训。人的命运本质上由其性格所决定 ,而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则…  相似文献   

11.
除了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人才团队的国际化,还要不断探索和优化最适应当地经济环境、市场需求,并且符合企业实际的商业模式绿地的国际化起于何时,历程如何?碰到哪些难题,该如何解决,国际化关键是什么,有没有捷径?日前,《上海国资》书面采访了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出海时机成熟《上海国资》:绿地为什么在近两年加快了国际化步伐?这与绿地"20年后再出发"以及"成为世界200强的梦想"有何关系?张玉良:绿地的海外拓展近两年刚刚起步,但想法酝酿已久。绿地创立以来一直秉持"绿地,让生活更美好"的发展宗旨,努力为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及社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传统家族企业还是现代企业,接班人计划已提上议事日程。为保持基业长青,将企业传承和转型做到稳中求进,企业接班人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谈企业接班人的问题:首先简单阐述对企业文化,企业接班人文化的理解;再从“方太橱具”和“GE”公司的实际案例来谈企业接班人文化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企业接班人文化的几点创新。  相似文献   

13.
对于“投资美国,你们究竟欢迎谁”这个问题,美国驻华大使、前任商务部部长骆家辉独家回应《中国经济周刊》时说:“我们既欢迎兼并也欢迎收购,尤其欢迎绿地投资。”然而,骆大使并没有详解中国赴美投资企业为什么会遭遇“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14.
陈伟 《中国经贸》2006,(4):80-81
企业发展战略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企业战略是抽象的,宏观的,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因此,企业家需要有“庙堂决策,未卜先知”、“运筹帷屋,决胜千里”的眼光和胆识。企业战略又是具体的,微观的,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企业家又必须具有冷静缜密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孙延海 《天津经济》2005,(11):47-49
把握好企业发展战略本质才能研究好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这个本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应该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面向”,突出“一个重点”,发挥“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16.
曾几何时,外资与国内企业合资的条件之一就是收购国内企业原有的品牌,而政府部门及国内企业为了有更高的发展起点,也一直实行着“以市场换技术,以品牌换资本”的策略,甚至放弃原有品牌,因为这些“亲生的孩子”与国外“喝牛奶长大的孩子”相比实在有点乡下,于是不加思索地注册“洋品牌”或“假洋品牌”就蔚为潮流,以为如此-来便能-日千里地重圆“赶英超美”的梦。  相似文献   

17.
余明阳 《特区经济》1996,(11):52-53
<正> 企业是企业领袖个性的外化.因此,企业领袖的素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前景和后劲.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之初,事业稍成的不少企业领袖本身底子并不好,成功之后如果不会自我更新,就很容易被社会更新——淘汰,出现“各领风骚两三年”的状况,以至于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稳居潮头而被誉为“企业不倒翁”,反倒成为了罕事.那么,企业领袖如何进行自我更新呢?  相似文献   

18.
当前,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重要标志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在推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变革,有的企业兴旺发达,愈办愈好,有的企业却昙花一现,好景不长。成功的企业已经完成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文治”的发展过程,进入到了文化管理的新阶段。实践证明,主宰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因创业者的境界、环境、职员素质等产生很大差异。本文通过黄骅市信誉楼商贸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略作诠释。  相似文献   

19.
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亚太经济》2005,(6):76-77
我国利用FDI由“绿地投资”转向“企业并购”是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这对于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石迎春 《中国经贸》2012,(22):46-46
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人性化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企业管理中要注重“人性”与“理性”相结合,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综合运用“人性”与“理性”管理的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