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1、2008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法发[2008]42号)。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一些地方对2002年4月1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的个别条款,特别是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理解不统一。为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  相似文献   

2.
陈思 《金卡工程》2009,13(4):120-121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公布,规定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仍然暴露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过于严厉,举证时限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得不到保障这些立法缺陷。然而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些立法缺陷,就必须通过举证时限制度由法律来直接规定,设立与完善举证时限的配套制度,扩大当事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来改善这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吕辉 《金卡工程》2010,14(10):171-172
证据失权制度规定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自2002年4月1日实施以来,一直面临较大阻力,实践表明由于我国现阶段当事人的诉讼能力较差,逾期提交证据的情况非常普遍,使其在司法实践中没有严格执行,学界也开始出现相反呼声。笔者认为应当改革我国的举证释明制度作为贯彻证据失权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这将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带来深远影响.其中新确立的法官自由裁量制度、举证期限制度、诉讼辅助人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诉讼活动既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也给予了较充分地理解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玮玮 《金卡工程》2010,14(8):80-81
1996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审判制度进行了改革,吸取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合理因素,在"控辩式模式"之下,继续沿用原有的以阅卷权的方式来进行审前证据信息披露,已不能适应刑事诉讼中对实质公正和诉讼效率的追求。2008年新《律师法》的实施更是扩大了公诉机关庭前的证据开示范围,却并没有规定辩护律师的证据开示义务,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于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本文仅就刑事证据开示制度构建中几个存在争议较多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以供参照。  相似文献   

6.
黄彦婷 《金卡工程》2009,13(3):27-2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对我国庭前证据交换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是这只是在司法解释的层面,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尚没有立法来固定,这种制度现状导致了我国庭前证据交换实践既无合法性也无强制性,不利于民事诉讼公正和效率的实现。庭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法律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合理经验构建起我国"本土化"的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相似文献   

7.
朱彦 《金卡工程》2009,13(4):78-78
电子证据作为现代技术运用于诉讼领域的结果,对诉讼过程中的举证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数民事诉讼案件中,电子证据因其特殊性在一般举证规则下会造成责任的不平衡。在电子证据的视角下,如何衡平对立当事人之间的举证责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讨论民事诉讼中如何平衡电子证据所造成举证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月12月6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商业银行作为案件多发单位,认真学习和了解新的证据规定对把握诉讼时机、增加胜诉机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讨论举证责任倒置的产生及其引致的法律风险与审计质量高低(会计诚信维护)的关系,并构建维护会计诚信的规范体系。(一)举证责任倒置简单地说就是被告人在面临诉讼时负有提供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的责任。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及其司法解释开始正式实施,明确将举证责任倒置纳入制度化建设。该司法解释确立了几大具有代表性的证据规则,除强化了当事人举证责任,明确了举证时限要求以及规定证据交换规则等之外,在举证责任配置上更加细化。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基础上,合理分配一些特殊案件的举证责…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和《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促进了法律正义理念的树立,体现了我国开始强调程序公正的立法趋势,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只有综合考量整个诉讼机制,制定出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才能切实解决各种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范红英  蒋曦 《时代金融》2011,(32):40-41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等五院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证据规定),无庸讳言,潜隐于两个规定背后的,是两院三部对于近年来曝光于公众视线后反映出的刑事案件质量问题的担忧和焦虑,这也昭示着两院三部以适应中国国情、回应社会需求以及响应执政党政治倡导为主旨的司法取向。本文旨在对公诉部门执行两个证据规定中遇到的制约及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期翼能对检察实务及诉讼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4月1日实施了新的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对医疗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举证的义务由病人转到医院,这使患者的胜诉率大大提高.从而引起了医疗责任保险升温.  相似文献   

13.
门盈 《金卡工程》2009,13(12):30-31
电子证据在现代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电子证据的多媒体性、易修改性等特点,使其可以多种形式在法庭上出示,这就为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对电子证据的出示必须遵循法定诉讼程序。基于此,分析电子证据的独有特征,比较其与一般证据的差别成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并完善证据开示制度的必要,从而达到节约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保证网络时代诉讼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闫艳  顾俊怡 《金卡工程》2010,14(6):97-97
必须严格审查刑事电子证据的收集过程中主体是否适格,严格审查电子证据的来源。对刑事电子证据的法庭举证,应当立足我国现有的诉讼规则,充分重视刑事电子证据的特性,在现有的或可预期达到的设备条件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靖波 《金卡工程》2010,14(2):87-88
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都对诉讼中的证据制度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例如证据的分类、证据的取得与排除、举证责任的分配方式、证据的证明力等。在一系列的证据制度中,证人制度长期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审判。司法实践中,无论是民事诉讼还是形式诉讼,证人作证难、证人出庭难、证人出庭如实作证更是难上加难,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制度设计的缺失、证人观念的淡薄、传统文化的影响等。在很多案件的审理中,当事人能够提供的证据只有证人证言,那么如何在审理的过程中去判断与运用证人证言,如何在实践中采信证人证言以及达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从而实现法律的公平公正理念,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证人出庭制度中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研究,以求能够为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长栋  陈冬 《金卡工程》2009,13(3):74-74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转向当事人主义已经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使得我国的证据收集制度亟需改革。在没有相应制度保障的情况下,以当事人主义为由将证据收集的任务完全交给当事人是不科学的。我国应建立以强化当事人证据收集能力为主,以法院必要支持为辅的证据收集制度。  相似文献   

17.
张纯 《金卡工程》2010,14(7):51-52
在刑事诉讼法中,随着刑事诉讼模式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移,庭审对抗性不断增强,宜采用配套的刑事诉讼庭前证据开示制度,而目前我国证据开示的立法、司法现状不尽如人意。本文拟通过对成熟的英美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实行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获得能够帮助完善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经验,并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简单设想。  相似文献   

18.
羊城医疗责任险"升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月1日起实施的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定中.医疗诉讼的举证义务由病人转到医院.这意味着患者告赢医院的几率大大提高而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而此前一直被冷落的医疗责任险近来在广州迅速引起了多家医院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由于缺乏《刑事诉讼法》之上的依据,我国司法实践当中的证据开示协议很难约束辩护方;辩护律师和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不是证据而是关于证据形成的主观意见,原则上不能作为证据开示的对象;在没有辩护律师的案件当中,属于法定开示范围内的控方证据材料,应当由检察机关制作证据目录、并附主要证据的复印件或者内容及证明目的说明,于起诉时一并移送法院;由法院向被告人送达起诉书时一并送达被告人。证据开示制度和阅卷制度能够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20.
刘希 《金卡工程》2009,13(11):25-26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新《公司法》从国外移植过来的一个新的制度。因此立足于我国《公司法》的相关规定,同时与世界其他国家所建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就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