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决征地过程中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应该把保障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作为最低目标,在征地补偿制定过程中,尽量多考虑失地农民利益,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用必须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征用实践中存在着征地范围宽、失地农民多、补偿标准低、安置办法单一、征地行为不规范等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土地管理制度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密切相关。必须加快征地改革,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土地征收工作愈来愈多,与之相关的土地征收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当前的土地补偿工作是土地征收的后续,是保障失地农民能够拥有基本生存发展之路的必然之举。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我国土地征收补偿范围与标准存在重大缺陷。应以市场价格为标准,提高补偿标准;扩大征地补偿范围,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农民所占分配比例,从而切实地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现主要从土地补偿制度入手,分析了在土地补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相应的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地在土地征地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信访事件时有发生,是由于我国征地补偿依据缺乏科学性,补偿标准差距过大所造成的。建议用安置过渡费代替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安置过渡费标准应为城镇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金额的5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征地制度的落后和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在征用农村土地的过程中,存在着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征地补偿政策不合理、政府执政理念不正确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的切身权利得不到保证,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健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征地补偿标准和城乡一体化等防护性措施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无论在征地权行使和征用范围方面,还是在征地补偿方面都存在缺陷,征地权的滥用、征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征地补偿的不足不可避免地导致土地黑市的形成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损失;与此同时,大量失地农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对于征地补偿标准的重新确立有着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征地缺席的弊端日趋显现:征地范围不明确、补偿标准有失公平、补偿费用偏低、失地农民安置欠妥、征地程序不合理等等。究其原因:在生产要素以市场配置为主体制下,土地征用却仍然保留计划经济时代不合时宜的政策,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蜀都房地产》2004,(8):5-5
日前,四川省政府转发了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规范和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有关问题的意见》,规定按人均耕地多少确定补偿安置倍数。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外,全省所有征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一律按以下标准执行:人均耕地在1亩及1亩以上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不低于征用耕地前3年种植业的平均年产值的10倍;  相似文献   

9.
祝良才  江鹏 《民营科技》2011,(10):137-137
从土地征用的概念和性质出发,讨论了我国征地补偿和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征地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完善征地有关的法律规定,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才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征用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提高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伴随着城乡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比较特殊又值得我们关注的边缘群体,成为眼下越来越庞大的队伍。本文从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的问题出发,以社会保障功能的视角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征地补偿的方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完善土地征用程序,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最大限度的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为解决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制度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一、目前失地农民补偿安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补偿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采用的征地补偿标准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的规定执行的.征用耕地补偿费用包括以下三项: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补偿费按征用前三年土地平均产值的6-10倍计算,安置补助费按土地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4-6倍计算,地上附着物和青苗按成本或市场价格补偿.同时规定,每公顷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征用前三年土地平均产值的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产值的30倍.简言之,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之和,低限是10倍,高限是16倍,最高不得超过30倍.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补偿政策,从实践来看,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政府与失地农民、被拆迁人之间存问题的根源是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征地与失地、土地增值与征地补偿、城市扩张与失业、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五个方面.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为更好地提示和认识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冲突提供前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角色定位;规范公权力;制度创新;征地制度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失地农民、被拆迁人参与及权利保障机制;项目社会评价制度;失地农民、被逝迁人安置方式创新;利益驱动机制;改善失地农民进城预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俭 《企业导报》2012,(13):29+40
我国征地地补偿中,存在土地补偿标准过低、补偿方式单一以及补偿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管理和征收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对农民权益的忽视。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土地补偿制度,必须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实行多样化补偿方式以及确保征地补偿款透明、及时足额支付。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征地补偿思路是将农村土地看作农民的生产资料,农地的作用是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征地补偿的标准是使得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代替农地的影子价格,以此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准,因而造成了长期以来征地补偿偏低的状态。有必要借鉴台湾的市地重划模式中将农地看作农民个人财产的价值补偿思路,改进留用地安置制度,创新征地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发布的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见中明确,要完善征地程序,规范征地行为,探索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和裁决机制,稳步推进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笔者通过对上海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现状的调研,拟就本市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机制的建立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农地征收补偿标准严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发展权价值补偿的缺失,可见补偿标准制定中将农地发展权价值纳入考虑范围对实现公平补偿有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农地发展权价值应为由用途变更而产生的自然增值,其价值量化可以城镇综合用途末级土地基准地价减去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和农地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其价值分配应兼顾国家、集体和失地农民,具体分配情况因农业内部安置和脱农安置两种不同的假设前提而异。郑州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与现行征地平均区片地价标准相比,脱农安置前提下的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依然偏低。  相似文献   

17.
梁国营 《企业导报》2012,(19):19-20
本文从失地农民的福利入手,分析了征地补偿的现实边界和理论边界。结果表明,政府垄断土地非农化市场严重低估了征地补偿标准,合理的征地补偿应该明晰失地农民的产权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一、被征地农民没有参与地价补偿因素及其权重确定的工作 1、关于地价补偿因素的确定.一般的确定土地区位因素及其权重是使用特尔菲法,由专家打分而成.但是,这种确定征地补偿费用标准的重大问题是否应该仅仅由专家主持是值得商榷的.征地问题是关系到广大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的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发言权的应该包括被征地农民,但是现在大多数地方并没有让被征地农民参与到这一过程当中,而仅仅是由土地、交通、财政、水利、民政等方面的权威人士确定的,这就难免有"纸上谈兵"之嫌.  相似文献   

19.
段坤君  段建南 《新远见》2008,(12):105-111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从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征地制度实施情况以及安置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征地补偿产生争议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有关土地征收补偿的法律规定,分别就土地征收补偿范围,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的多样化,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土地征地补偿收益的合理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征地已成为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征地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土地使用形式的改变,即由原来的农村集体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由此直接引发的土地征用补偿、失地农民安置和耕地安全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也关系到城市化的健康推进。实践证明,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而解决我国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中分配问题的核心不在于增加权势团体的份额,而应重点放在通过补偿拟议的产权界定中潜在的受害者,保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而使具有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