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对高碳排放强度地区而言也面临较大压力。基于翔实的数据,以甘肃省为例分析了高碳排放强度地区的碳排放现状、减排压力,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低碳技术、行业能源效率、能源结构、公众参与、制度与市场机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具体建议,为甘肃省和其他高碳排放强度地区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孙毅  孙慧  张志强 《特区经济》2013,(9):147-148
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采用新疆1990~2010年统计数据,对新疆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当新疆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人口规模每提高1%时,碳排放总量增长率将分别增长1.938%、1.233%、0.346%、0.329%。当新疆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每提高1%时,人均碳排放量增长率将分别增长2.742%、1.713%、0.477%。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新疆能源利用与碳排放状况进行分析,发现能源结构高碳化及高消耗特征加剧了碳的排放,并提出了新疆走能源低碳化发展之路的必要性;然后进一步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到了影响新疆碳排放的主导因素;最后揭示出新疆能源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依赖,并提出低碳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碳排放演进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山东省1998—2009年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山东省碳排放的演进特征,基于Kaya公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SPSS13.0对山东省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三次产业与碳排放量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山东省作为全国的经济大省和能耗大省,近十二年碳排放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线性高度相关关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与碳强度均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山东省应建立低碳工业化战略,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宣传低碳消费观念,促进产业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应用LMDI分解方法,文章定量分析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5个因素对湖南省1995-201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是正向影响因素,其对湖南省16年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41.15%、37.84%、12.86%和9.46%;能源结构效应是负向影响因素,其贡献率仅为-1.3%.湖南省减少碳排放的重点是加快推广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2010—2019年全国尺度、区域尺度的碳排放强度时间演变特点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天然气、煤油、汽油、原油4种能源的碳排放量逐年增长;柴油的碳排放量先增长后保持平稳;燃料油的碳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焦炭、煤炭的碳排放量呈现“N形”趋势。②全国碳排放量不断上升,总体呈现急速增长、相对平缓、快速增长的三个阶段。但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全国碳排放强度呈现下降趋势。③七大区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具有“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8.
区域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测算中国各地区2001-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结合脱钩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实证分析了这期间我国区域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弱脱钩的关系。在递进进行的脱钩关系的恒等式因果链分解后,可知中国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能源消费过程中电气化水平的稳步推进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期间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严重依赖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碳排放问题也日趋突出。本文以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为基础,对北京市1980-2016年的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考虑了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水平三个控制变量对碳排放的影响,建立了扩展的库兹涅茨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北京市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且目前处于递增阶段;第二,北京市碳排放量还受到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城镇化率的影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有正向的拉高作用,城镇化率对碳排放有拉低的作用。最后本文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巴西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采用多变量分析框架,检验巴西在1977—2006年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此同时,能源消费是事关环境保护的大问题。能源消费,特别是传统能源的消费会产生较大的碳排放量,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本文同时分析了巴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通过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分析,文章最后为巴西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的同时分析了巴西经验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的提出,人们越来越关注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我国传统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量的多数比例.文章通过发达国家与中国在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比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研究了我国传统制造业低碳化的驱动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的动态变化和地区差异,利用时间序列数据(1952-2009年)和省际面板数据(1995-2009年),分别以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碳强度等三类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时间序列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弹性在0.10%-0.12左右。(2)静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与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而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表明,城市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地负的影响,弹性为0.19%,而城市化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强度尽管存在负的影响,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3)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经验估计均表明,城市化并非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因素,而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等对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地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We study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world's five highest carbon emitters under three different criteria. In particular, we explore the shared responsibility (SR) criterion, under which bot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s. Employing the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model to calculate the SR based on the value-added method, we can investigate carbon emissions at both national and sectoral levels. Between 2002–2014,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and India grew dramatically. SR increased by 157% in China and 116% in India.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was the rapid growth of its exports, and the main driver of India's carbon emissions was its high carbon-intensiv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lthough carbon emissions had a declining trend in the USA and Japan, it could have resulted from cross-border carbon leakage. More than 40% of the five countries’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under SR were attributed to “electricity, gas, steam and air conditioning supply”. This overwhelming share was attributable to their large amounts of production and high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相似文献   

14.
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非常重视。运用卡亚公式能找出影响CO2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各因素对我国CO2排放量变化的具体影响,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CO2排放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在1990—2006年,对我国CO2排放量增大起正作用的依次是人均GDP、人口数量、密度,起副作用的是能源强度;要减少我国的CO2排放量,必须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曾鸿  耿源 《科技和产业》2022,22(11):280-283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为了对四川省三类产业碳排放规模进行分析,选取四川省三类产业2005—2019年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四川省三类产业的就业结构与GDP增速对碳排放规模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三类产业的就业结构、GDP增速对碳排放规模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三类产业的自发碳排放规模也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根据结论提出促进绿色就业和鼓励新型能源发展来减少碳排放规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As in any modern economy, trade is central to the progress of the economy i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SEAN) region, bu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occurs with globalization. Using panel data from the period 1970–2006,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the group of ASEAN countri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2 emissions display an inverted-S shape in the region. In general, exports as a percentage of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re main contributors to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developed, developing and late-developing ASEAN countries. The study found no evidence for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FDI) deteriorating impact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reover, Japan’s imports from the region do not cause pollution while China’s imports stimulate the pollution per capita.  相似文献   

17.
王怡 《科学决策》2022,(1):95-105
中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系统性深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测算了中国各省2005-2019年脱钩系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在测算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对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部分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状态为扩张性负脱钩,其余地区处于强脱钩或弱脱钩状态。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碳达峰年份有差异。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实际状况,最可能情形为混合式增长模式下大部分省份于2026年左右实现碳达峰。最后,从碳交易市场体系、能源体系、技术创新、生活流通、法律法规等方面给出了碳达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Ecological balance and carbon sink economies have gained increased attention for tackling global warming. Based on an improved 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 model,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region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and analyzed regional carbon overdraft situa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5–2015. Regional carbon allowances were allocated according to carrying capacity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 goals in “13th Five-year pla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echnology with panel data was further employed to estimate potential benefits resulting from carbon trading and a carbon sink economy. Regional NPP de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coast to inland, while regions with severe carbon overdrafts were gathered in North and East China. In order to maintain a regional carbon balance with lower abatement costs,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emission reduction within either North or East China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jority of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Eastern China and some provinces in the west would be the major purchasers of carbon credits under a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ET) market.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emissions offset mechanisms, Yunnan, Sichuan, and Heilongjiang would be the major providers of carbon sink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