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50多年来,除50年代和1997年后中国是粮食连续净出口的年份外,在大多数年份里一直是粮食的净进口国。1997年是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后中国维持了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净出口局面。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的逆转1.粮食进出口的结构特点和总量态势粮食进出口贸易,不仅在于总量平衡,而且在于粮食品种间的调剂。在粮食进口方面,1997年前,品种结构单一,小麦是最主要进口品种。中国小麦进口占世界小麦进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时的1989年为13%,较低年份也在4%以上。1978年~1997年,小麦进口20013万吨,占…  相似文献   

2.
中国散粮流通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现状中国的散粮流通早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分别进行过2次尝试性工作,由于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和观念问题,未能持续开展和推广下去。到90年代初期,为加入WTO和与国际先进粮食流通技术接轨,中国政府开始了粮食流通主要方式向散粮流通方式转变的实质性工作,展开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善中国粮食流通”的散粮流通骨干体系建设的项目。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各项目已经进入全面试运营阶段。在东北地区以大连北良港口为龙头,共建设60个现代化粮食中转库,形成了该地区的散粮流通网络;在长江中下游,从张家港到城陵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呈现出净出口逆转的态势和南进北出的新特点。加入WTO后则出现了粮食进出口总量上双双增长和进出口方向转变的新局面。这是发挥中国粮食生产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在总量和结构上都呈现出净出口逆转的态势和南进北出的新特点。加入WTO后则出现了粮食进出口总量上双双增长和进出口方向转变的新局面。这是发挥中国粮食生产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粮食市场前景李岳云朱晶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正在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其中又以中国的粮食问题倍受瞩目。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有着庞大的农业经济。近二十年来,中国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进出口都增长很快,与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如美国的粮食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又是粮食...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逐渐明朗。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资源、淡水资源匮乏,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资源和粮食市场。通过进出口交换,实现国内粮食的总量和结构平衡是我国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措施。一、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征我国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成员。从建国至上世纪60年代,我国是粮食(包括大豆,下同)净出口国。6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基本是粮食净进口国,平均每  相似文献   

7.
朝阳区粮食系统扭亏为盈李东东北京市自1993年5月放开粮价以后,国有粮食企业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朝阳区粮食企业在当年下半年生产经营出现大幅度滑坡,粮油销售量和销售额比1992年同期分别下降48.5%和60%;食品产量和产值分别下降43%和49.3%...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协面临的改革难题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综合农协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是在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其原因之一是农协是政府粮食管理制度的实施者,即农协的经营业务有了保障;原因之二是农协将有利润的金融、生命财产保险、生产资料购销等业务全部集中于一体。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领域竞争的加剧、粮食管理制度的取消等,综合农协有效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日本农协改革对中国的启示是,综合农协的模式不符合目前中国的国情,中国需要扶持经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9.
当今的中国农民问题郭书田中国农民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是在战争年代,依靠农民建立了农村根据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依靠农民提供的巨大积累,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三是“十年动乱”期间,依靠农民的稳...  相似文献   

10.
刘佩贞撰文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粮食市场体制,首先必须搞好计划调节,把握好几声、:(1)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总量;(2)掌握充足的粮源,确保“两个平衡”的物质基础;(3)加强计划调拨,明确责任,合理确定调拨价格.理顺钱粮关系,协调产销区关系;(4)搞好进出口粮食调节。其次搞好市场调节,做到“四管四放”:一是粮食收购期间管住,完成定购任务后放开;二是大品种管住,小品种极开;三是管住批发放活零售:四是管住军供民食,放活粮食销售。再次促进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实现粮食总量和地区平衡,具体做到…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的发展及特征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粮食类产品是中国传统贸易商品,进出口规模巨大、波动显著。在对中国粮食贸易入世前后几年的发展趋势、进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国别特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重点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发展趋势及贸易特征,最后还提出了优化中国粮食贸易格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四大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均进入贸易逆差状态,引起了学者们对中国粮食进口规模及结构的高度关注。本文结合中国农业部及联合国所公布的数据,分析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及结构,认为中国粮食进出口所面临粮食出口比较优势下降、粮食进口需求大、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由于天气寒冷、十年九旱、土地贫瘠、耕作粗放,多少年来农业生产一直不稳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制约。近几年来,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了该地区粮食作物的增产。一、粮食生产现状锡盟粮食作物历来以种植小麦、莜麦、马铃薯为主,尤其是小麦,占有很大比重。近几年小麦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0%以上。因此,小麦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全盟粮食总产的多少。1949年到1980年,小麦平均亩产仅49.3公斤,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9…  相似文献   

14.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储备体系郭国荣,李冀建立粮食储备体系的目标和规模实践证明,建立一个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社会生活安定;有利于搞活粮食流通,加强宏观调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粮食储备的建设目标,是要逐...  相似文献   

15.
建立新的粮食价格运行机制孙素兰,韦木去年全国放开粮食价格以后,标志着我国粮食购销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在这种条件下,一定幅度的粮价上浮或下跌,都是正常和允许的。一方面,它有利于粮食经营随行就市;另一方面,有利于粮食生产正常、健康地发...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冀名峰一、我国粮食进出口政策分析我国的粮食进出口政策体现在粮食进出口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粮食进口的操作过程是:国家计委先制定粮食进口的数量品种计划,然后将其交由外贸部门谈判落实,外贸部门从国际市场上采购粮食,并按规定的价格拨交给...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中长期粮食进口趋势浅析李思恒中国人多地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将是偏紧的。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发展粮食生产,节约粮食消费。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作为调剂国内粮食余缺的补充措施,也是必要的。有的同志由于不...  相似文献   

18.
《齐鲁粮食》2002,(2):1-1
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省局确定了今年全省粮食工作的主要目标:粮食收购150亿斤,销售160亿斤,当年不增新库存;地方储备30亿斤以上;新建粮食收纳库5亿斤,更新改造基层库容10亿斤;招商引资力争达到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0%;粮食企业销售收入增长8%;粮办工业总产值增长8%;购销企业不发生亏损,  相似文献   

19.
入世不仅使中国粮食的市场化进程必须加快,也使中国的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粮食流通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构建符合WTO规则的新流通机制就成为燃眉之急。笔认为人世后中国粮食宏观调控的新机制是:以粮食银行为平台,以粮食利率为主要工具辅之于适时的进出口和储备粮吞吐的事前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0.
粮食工作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粮食部门也正;处在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任务光荣而繁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的运行机制,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粮食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1.从世界粮食形势看,粮食生产是个徘徊的局面。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在19-20亿吨之间,其中中国4.6-4.8亿吨,占25%左右。70年代世界出现过粮食危机,80年代恢复发展,90年代粮食产量又出现徘徊。全世界有S亿人口缺粮。粮食总产1995年只相当于1985年的产量,而人口增加5-6亿,人均占有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