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刚刚过去的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名或者多一点,而且年度之间、季度之间波动都比较小,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态势。但是喜中有忧,主要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比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表观消费量(注:钢材的全国产量与净进口量之和)为3.88亿吨,占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54%。即使考虑到汇率因素,中国的资源产出效率也是比较低的。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先,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按名义汇率计算,2000--2006年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从3.8%上升到5.5%,对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8%,仅次于美国20.5%的贡献率。同期,中国进出口占全球货物贸易的比重从3.6%上升到7.2%,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对全球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2%,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美国经济由于次贷危机而放缓,中国有可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3.
《海外经济评论》2006,(44):34-34
摩根大通与德意志银行上调中国2006年和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大通将中国2006年和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山10%和9.0%上调至10.6%和9.5%;德意志银行将中国2006年和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分别山10.4%和8.9%上调至10.6%和9.5%。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国民间投资总额34979亿元,增长幅度同比增长了42.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的比重是39.5%.比2004年上升4.6%。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当中民营经济日益活跃,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系列报告称,五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持续时间长、稳定性好。2003年之后的几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快、持续时间长的时期之一,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4%,不仅比同期世界年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而且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增长9.7%高出0.7个百分点。经济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经济增速不仅快,年度之间波幅也比较小。2003~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仅相差1.1个百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海外经济评论》2006,(49):33-3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8日抬高了欧元区2006和2007年经济增长预期,预计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达到2.5%,明年经济增长将在2—2.25%之间。  相似文献   

7.
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已经明显见效,但出口下滑的趋势仍未见好转,按照乐观的估计,今年全年出口降幅约在15%-20%的区间内。一般而言,净出口占一国GDP的比重在.5%~5%之间波动为正常状态,而上半年我国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估计在4.5%左右,“中国经济增长过份依赖外需”的说法不符合现实情况。正相反,出口下滑已成为拖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入世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中美经贸关系一直令人瞩目。这是因为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其在全球产出中约占27%,在世界贸易中约占18%;而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一大外资直接吸收国,其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5%,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2003年GDP1.3万亿美元,年增长率达9.1%。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之和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达到了23%。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对双方国家的经济增长、而且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都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9.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电得到很快的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大大提高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06年辽宁省GDP比1978年增长40.36倍,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了104.58倍,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5%提高到38%,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比重42%。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06年的38.6%.超过其他两个产业的就业比例。笔者拟对辽宁省第三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辽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郝义国 《特区经济》2005,(8):326-328
现阶段,中国是一个高额度投资的国家。中国2004年投资占整个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增长速度达到28.6%。同时,中国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原材料消耗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虽然近年来中国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相对低GDP产出来支撑增长的,不论是国家宏观经济效率,还是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率都不高。比如:2003年,中国的GDP仅占世界GDP的3.8%,但是我们消耗钢材、煤炭、  相似文献   

11.
在投资需求的强劲拉动下,2006年中国经济处在增长周期的高位段,结构性失衡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考虑到虽然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仍然存在,但世界经济增长的乏力,外需拉动贡献的减弱、结构性失衡的长期影响等,初步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9.5%。  相似文献   

12.
1、合肥GDP总量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比重逐年提高,增长趋势线位于全省上方。 合肥是安徽省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1992—2006年16年的统计数据观察,合肥市GDP增长趋势线一直位于全省上方;GDP占全省的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由1992年的的8.8%,上升到2006年的17.5%,增加了近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我省完成生产总值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03.94亿元,增长2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根据我们调研,实现省委提出的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解决以下五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经济增长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5%,却消耗了全球54%的水泥、30%的钢铁和15%的能源。在我国,虽然资源税是个小税种(以2000年为例,资源税收入63.6亿元,  相似文献   

15.
2006年GDP增长10.7%,这是在前三年连续增长10%基础上(其中,2003年经济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的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总体态势良好,但在面临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房地产与股票)上涨的情况下,应警惕经济的进一步趋热。  相似文献   

16.
《产权导刊》2009,(12):47-47
2000--2007年,中国和美国被称之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中国对世界经济成长贡献率每年在15%-30%之间,尽管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当时只有5%~6%,现在是达到7%,但是贡献率仍然超出了我们的份额。金融危机以后,主要发达国家和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陷入了非常严重的衰退,  相似文献   

17.
《西部论丛》2007,(5):28-30
2006年的经济高增长出人意料 2006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年,增速之高出乎绝大多数分析师的意料。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25日公布的数据初步核算,2006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09407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5年增长10.7%,增幅加快了0.3个百分点。尽管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两次调高了2005年GDP的基数,起到了降低2006年GDP增速的作用,但去年10.7%的增速仍然达到了11年来的最高速度。  相似文献   

18.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为4.3%,低于2004年的5.1%。这一预测与该组织2005年4月份做出的预测一致。尽管世界经济发展而临一些问题,但从整体来看。世界主要经济机构仍乐观看待今球经济前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4.3%,和2005年持平。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近4年来保持了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上个世纪末,达到初级阶段的小康水平。2006年,按汇率计算,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中国可以说是创造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的奇迹,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一、2006年广西对外贸易增长有利形势分析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合作推动下,广西对外贸易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06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13.88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出口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5%,进口6.57亿美元,同比增长47.5%。1~4月份,进出口总额18.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93%,其中出口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5%,进口8.71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出口一路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趋势。对世界各国各地区贸易中,与越南、东盟贸易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2006年1~4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