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文利用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动态面板数据检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存在“资源祝福”而非“资源诅咒”,且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关系。丰裕的自然资源会降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了进一步研究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本文建立包括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和资源相关产业的DSGE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资源祝福”部分来源于丰裕的自然资源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且自然资源存在产业结构红利,但仅有短期效应。  相似文献   

2.
2011年12月,月度CPI回落至4.1%,关于通胀是否就此退潮的话题在学界又引起争论。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是“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经济实现战略性转型必然伴随着资源价格市场化。从中长期趋势看,绿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外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及物价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熵权法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增加值比值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数字经济和制造业比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该比值之间呈现非线性的正“U”型关系,在一定区间内数字经济发展对制造业比重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超出该区间之外时,数字经济会降低制造业比重,且降低速度边际递增。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促进产业融合这条路径影响制造业比重。在数字经济发展前期,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而稳定制造业比重,当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越高,制造业越倾向于服务化而降低制造业比重。本文的结论意味着,数字经济在短期内对制造业比重稳定是有利的,但长期而言,数字经济依然无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演变所遵循“库兹涅茨”规律。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一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特点:区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区域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内的分工更加完善合理;苏浙两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快于上海,上海在长三角的经济比重会进一步弱化;世博会对长三角的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等。  相似文献   

5.
2006年,广东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原来1/9上升至1/8,税收约占全国的1/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每新增亿元GDP所新增建设用地出现了“四个下降”。广东经济逐步转入质量型、效益型增长轨道,成为全国发展较“经济”的经济大省。  相似文献   

6.
于刃刚 《经济与管理》2007,21(10):95-96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融合程度逐渐加深,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国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国家间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获取“双赢”或“多赢”的经济合作利益。  相似文献   

7.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轻工业生产的影响 1.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进入了高质量和多样化阶段,人们对家电、住宅、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增加,导致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原有工业结构发生变化。在世界经济中,从1950-2000年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由42%下降到31%,相应地,重工业的比重由58%上升到69%。预计本世纪初,轻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面对入世的新形势,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以为应着重把握好五个关系。第一,正确把握主题和主线的关系。从我们衡水市的实际看,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消费层次的提升和比较规范市场的形成,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较少,畅销产品比重降低,经济增速趋缓。为此,我们确立了“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工作思路,就是以促进发展为目的,通过抓好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向高层次发展;同时通过不断发展,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提供物质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通信物流技术的影响下,物质生产的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深化,这种变化也伴随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金砖国家”以市场汇率计算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已从2008年的15%上升为2014年的22%左右。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的预测.2015年该比重将上升至23%。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中涉及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增长点”与“经济启动线”作为区域非平衡发展战略的两种思路,彼此密切相关,有点无线则成“孤子”,有线无点则缺少依托,因而点线结合、结线成网,应是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理想选择;据此,我国经济布局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点”或“经济启动线”的选择问题,而是“经济增长点”与“经济启动线”的相互联结;进一步讲,我国经济布局的基本态势应当是“田字型”,并逐步向“围字型”过渡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发展文化经济、文化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因为它本身就是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比越来越高;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因为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既要通过宣传教育、知识普及等渠道进行,也应该通过市场的渠道来进行。关于“文化经济”,一  相似文献   

12.
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实现加快发展的主题任务,全力打好“三个硬仗”,积极破解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国民经济呈现出近年来少有的发展势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4.1亿元,同比增长7.0%,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时期。其中,非国有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4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4%,占市区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4%,已经成为立市经济和主体经济。上半年经济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围绕把嘉兴建设成为浙江自主创新区域副中心的目标,新的一年里要从重视高新技术投入和人才培养着手,使经济增长切实转到依靠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新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企业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为什么强调公有经济的“资产比重”,而不是继续侧重原有的“产值比重”指标?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和人们经营观念转变的必然结果。(一)由“企业边界法”到“资产边界法”是所有制微观结构改革的要求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计量,《中国统计年鉴》通常采用七种计算方法,即就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财政收入比重、农业纯收入比重、工业产值比重、货运量比重、商品零售额比重。…  相似文献   

15.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广东经济》2008,(12):38-41
在服务业经济占经济比重不断上升的国际趋势背景下,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连年下降。这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障碍和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应该抓住当前进一步扩大开放、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6.
王蓉  吕垚 《时代经贸》2010,(3):66-67
随着中国经济开放性发展的不断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市场经济带来显著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吸引外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其中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返程投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周光友 《生产力研究》2005,18(5):102-104,124
本文以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度量指标考察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程度,通过实证发现,在整个90年代中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存在着两个“替代效应”:一是“外资替代效应”,二是“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两个“替代效应”的存在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其特殊性,它对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了几点启示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1953年至1978年期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市场化程度很低,自由购销的商品不足5%。自1979年以来,中周政府一直奉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一方面不断地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实行“特别优惠政策”(即免税、减税、让利)以吸引外商、外资进入中国境内从事经济与贸易活动;另一方面对国民经济计划体制进行改革,逐步缩小计划管理、计划调节的范嗣,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王辅捷 《经济论坛》1999,(15):32-32
最近,廊坊市非公有制经济考察团一行20余人赴广东的顺德、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泉州、石狮,海南的海口,浙江的绍兴、温州、台州等地进行考察。这些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0%以上,已经成为推进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不断的发展壮大,集聚了雄厚的民间资本,这些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投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成为多元投资主体中的一支主力军,出现“政府一…  相似文献   

20.
林金腾 《新经济》2009,(7):70-71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次债危机和信用违约依次传导形成了金融危机(俗称:“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主体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遏制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其中,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令人震撼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简称‘国十条’)”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