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汤碧 《经济问题探索》2012,(7):13-16,32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和东盟十国政府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其不仅是一个经贸促进和多领域合作的平台,而且承载着中国东盟友好交流、进一步深化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使命.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共赢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在自贸区的建设中以及对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和自贸区建设的逐步深化,中国-东盟博览会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进一步有效发挥其交流、合作、对话的平台功能.  相似文献   

2.
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正式启动,为推进中非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中非经贸往来加速增长、发展诉求高度契合、规则基础建立将为推进中非自贸区建设提供动力.但受非洲国家间贸易自由化意愿不一致、非洲大陆自贸区谈判进展缓慢及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中非自贸区建设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应在总体策略、对非合作、双边自贸区建设及谈判推进方式等方面,充分借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合理平衡取予关系,积极参与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并行推进与非洲国家多边、双边自贸区建设,以先易后难的方式推进中非自贸区谈判.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随着自贸区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东盟经贸关系步入了黄金发展期。广东更是凭借其地缘、人缘优势,以及外贸大省的优势,加快了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步伐。本文从广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中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广东与东盟的贸易、直接投资、旅游业、农业和制造业的合作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进程中的特点、优势、地位与作用进行了论证,进而深入分析了今后广东加强与东盟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以此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深化广东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入境口岸由中国海关代征,明显属于非关税贸易壁垒,违反了自贸区零关税协议的自由贸易精神,对中国-自贸区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双方是不公平的.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大高于自贸区进口货物的利润率和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的进口贸易积极性,破坏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贸易量的平衡和自贸区建设的健康发展.进口商品除进口关税之外,企业还要在报关同时缴征17%进口环节增值税即不符合增值税的税种设置意义,由海关代征也违反了税法关于缴纳增值税的申报缴纳程序,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明显脱离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自由贸易精神和国际贸易惯例,应与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东盟十国的领导人聚集于菲律宾第二大城市宿务,出席一系列会议,包括第10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第10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以及第二届东亚峰会。这次盛会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服务贸易协议》。这是中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服务贸易的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跨过了一个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袁波 《经济》2011,(12):68-69
自2002年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设自贸区以来,中国与东盟积极推进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2010年1月1日,是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全部一轨正常产品实现零关税的时间,也是中国与东盟在《全而经济合作框  相似文献   

7.
袁波 《经济月刊》2011,(12):68-69
白2002年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设自贸区以来,中国与东盟积极推进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开放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发展。2010年1月1日,是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全部一轨正常产品实现零关税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与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年的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回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实施“早期收获”计划、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投资协议》和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形成等五个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主要源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衰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东盟+3”合作进展缓慢等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趋势已经到来,如何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资源有效配置,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高整体竞争力,成为各国学界和政界共同关心的课题。美国近年极力实施了一系列新的外贸战略,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等致力于逐渐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进而弱化WTO。目前参与TPP国家和地区的GDP已达全球总量的50%,而其在金融、电信、互联网、物联网等众多领域设定的各种"准入门槛"使得正处改革与转型时期的中国进入成本激增,面对被边缘化的严峻外贸形势,中国一方面需要与韩国、东盟等邻邦国家及联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加快促成自贸区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境内多个自贸区,作为与国际社会沟通的窗口,再者,无论建立境外自贸区还是境内自贸区,都应加强相互间联系和制度借鉴,只有这样才能对自贸区进行有效布局,形成自贸区间的合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当前外部经济失衡的现状。本文以已正式成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背景,在梳理中国—东盟自贸区当前发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机遇的基础上,研究上海自贸区如何金融创新,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为中国—东盟自贸区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金融合作服务,探索境内境外自贸区间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李振海 《时代经贸》2012,(6):101-101
“进口环节增值税”在入境口岸由中国海关代征,明显属于非关税贸易壁垒,违反了自贸区零关税协议的自由贸易精神,对中国-自贸区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双方是不公平的。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大大高于自贸区进口货物的利润率和国内企业的承受能力, 严重影响了国内企业的进口贸易积极性, 破坏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贸易量的平衡和自贸区建设的健康发展。进口商品除进口关税之外,企业还要在报关同时缴征17%进口环节增值税即不符合增值税的税种设置意义,由海关代征也违反了税法关于缴纳增值税的申报缴纳程序,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明显脱离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自由贸易精神和国际贸易惯例,应与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11.
《广东经济》2010,(1):60-60
2010年伊始,“自贸区”在我国成为热点话题。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7日,由中国商务部和东盟国家商务部门等主办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中国和东盟的众多官员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展示各方合作共赢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贸     
1、中国——东盟自贸区助力双边贸易额将创历史新高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强劲增长。根据上半年发展势头预测,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将创历史新高,东盟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3.
国际经贸     
《时代经贸》2010,(15):9-9
1、中国——东盟自贸区助力双边贸易额将创历史新高 受益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今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强劲增长。根据上半年发展势头预测,今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将创历史新高,东盟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确定了在2010年全面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此后在该框架下双方进一步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为全面建成自贸区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按照2004年双方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全部贸易产品分为四大类,即一轨产品、二轨产品、一般敏感产品和高度敏感产品,不同类别的产品有不同的降税时间表。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六个老成员的一轨产品进口关税要全部降为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和东盟合作历程中的历史性的一步.它主要充分地反映了双方领导人加强睦邻友好的良好愿望,也体现了中国和东盟之间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中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与东盟成员国间目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需要协调的主要税种的情况,以及中国与东盟税收协调的进展情况,接着分析了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前后一段时间内可能影响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问题,同时对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如何更好的适应自贸区贸易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中国与东盟的货币合作也提上了日程.作为人民币国际化步骤中的重要一步,实现人民币区域化并非易事.本文以最优货币区理论为角度,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认为应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积极开发人民币计价投资品种,推动香港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并在货币合作进程中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尽快构建人民币流出与回流机制,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断走向深入,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贸区进入“零关税”时代。2012年8月,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经过长期磨合和磋商,得到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即“10+6”)国家政府的批准,并达成了组建RCEP的协议。据2010年数据预测,RCEP建成后将成为覆盖16个国家、约30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总额达到20万亿美元幽占世界经济总量1/3)、占全球国际贸易量50%的世界最大的自贸区。  相似文献   

19.
叶檀 《商周刊》2013,(17):19-19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主动开放的强烈信号。上海自贸区顶着压力出台,背景有二。 首先,在WTO框架下,各国在小范围内寻求更开放、更自由、更特殊的贸易渠道,如中国与东盟、瑞士,韩国与欧盟、美国等11个经济体,美加墨三国的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小范围内的贸易在低税、便捷的通道下进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由于签署协议国享受特殊待遇,贸易金融商业自由度更高。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成。自贸区建成后,如何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自贸区建设内涵,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是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跨境经济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当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点和支撑,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加强中越(广西)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