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玉祥将军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向十分关注。促使他重视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受中国传统重农以及孙中山重农思想的影响,更直接的还在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的限制以及军事生存的需要。他的重农思想比较系统,主要包括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生活、防治自然灾害、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等等。冯玉祥的重农实践内容丰富,包括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屯田垦荒、保护牲畜、军队支农等。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农业一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民占了全部人口的80%。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且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并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等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些重要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5.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当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的思想,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据史料记载,现今兰坪县的普米族是元朝从四川木里和盐源两县迁徙到永宁、丽江,又从丽江逐渐迁徙到兰坪的。从分布上来看,主要以氏族村落为主,居住地集中。主要居住在兰坪县金顶的高坪,通甸的德胜、河边、龙塘、水俸、箐头、努弓、下甸,河西的玉狮、箐花、大洋、三界、联合,啦井的挂登、桃村,营盘的黄柏等地。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对农业科技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农业科技的进步有赖于农业文化的繁荣,同时农业科技给农耕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既共荣共存、互为表里,又相互制约、相互融通。我国现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和农耕文化协同融合、互通共荣的核心环节和必然之举。 相似文献
8.
杨佩群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9):226-230
[目的]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旅游的迅猛发展,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对于保护、传承中国文化以及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全面了解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潮州市乡村自然资源、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基本乡村旅游资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游客对潮州市体验式乡村旅游的满意度,农耕文化的参与性及选择体验式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的目的等。[结果]潮州市乡村旅游农耕文化类型主要包括农家乐、民俗村、古村落及梯田等类型,且绝大部分游客对目前潮州体验式乡村旅游持满意态度,34.1%的游客选择体验农耕文化乡村旅游是为了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27.7%的游客选择农耕文化旅游是为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但目前潮州特有的茶文化和畲族文化等地方特色农耕文化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结论]利用农耕文化所蕴藏的内涵,形成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有品位的身心体验,增强乡村旅游地的独特吸引力,同时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保证体验式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进而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10.
11.
韩国农业在世界农业史上的意义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年前,由于大众趋于照搬西方农业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传统和环境方面的因素,韩国的农业因而陷入了困境。随着2004年稻米市场的开放,这个国家的农业危机将更加严重。韩国农业拥有长达七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仅影响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且也影响着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韩国传统农业为人们提供了食物、健康和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全球化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不容忽视,韩国传统的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农业发展道路理应得到充分的尊重、保留和延续;否则,人民的健康和国家的繁荣将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12.
13.
对地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琪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4,(1):61-64
狭义的地勘文化即是国有地勘单位的文化。广义的地勘文化则是以国有地勘单位的发展历史、地质勘查的客观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及红色文化、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为理论背景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地勘文化建设的形式选择有价值理念、文化标识、活动形式、文化积淀。建设地勘文化对促进地勘行业的发展与改革意义重大,其保障举措有:建立统一的地勘文化发展规划;以特色化为抓手培育地勘文化;以建立学习型团队为基本形式;以培养和使用人才为重要导向,以工作和生活交流为基本载体;以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重点;政工干部要成为文化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4.
依托“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201254)项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土资源文化类型的关注程度,国土资源文化描述认同程度,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需求、获取途径、限制因素,国土资源文化发展存在不足,以及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思路:提炼国土资源行业精神,塑造国土资源行业形象;提高国土资源队伍的文化素质;加强国土资源文化阵地建设和精品创作;积极开展国土资源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保障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建议: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机制;丰富队伍结构,培养专门人才;保证专项投入,吸纳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之一,林农之间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之间矛盾重重,林农交错地带表现的尤为明显,成为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了搞好社会主义新林区、新农村建设,呼玛县和韩家园林业局、十八站林业局以林农合作为切入点,制定惠农政策,让林农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进行森林资源的管护经营,推进林农共建工作,实现“管住资源、管好防火、管活产业”的发展目标,合力构建“加强协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林农一体、利益共享”的和谐林农关系。 相似文献
16.
温知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2):61-62
"十四五"时期是庆阳红色文旅产业比较优势的重塑期、新旧动能转换的爬坡期、加快发展的攻坚期.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庆阳红色文旅产业如何乘势而上,进一步实现红色文旅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播的合作共赢,是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庆阳市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分析与探讨制约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创新优化...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苗族议榔、侗族款约、苗侗民族谚语、村规民约在林业保护中的作用,以及苗侗传统民族法文化在现代林业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黔东南地区杉木被明清统治阶级发现后拉开了采伐的序幕,但过度采伐导致了林业资源的枯竭,也使苗侗地区的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在反思林木的采伐、管护方式中,苗侗民族的林业保护习俗也逐渐形成。从最初的苗族议榔、侗族款约来保护林木,到后来条款化、体系化的林业习惯法;再加上精炼的民族谚语和改革开放后的村规民约,都集中反映了苗侗民族对林业的重视,这些优秀的民族法文化至今在林业保护、发展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康纪田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9)
探矿权人优先取得采矿权的制度,在法律修改时是进一步完善还是废止,处于立法的十字路口。优先取得的对象,是静态的矿产物权还是动态的开采行为权,存在不确定性。若优先取得或直接取得矿产物权,则否定了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公权力寻租腐败等;若优先取得或直接取得开采行为权,则绕过市场的政府管制,形成市场的矿业垄断,将给社会公众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国外各类矿业优先权属于“程序性”优先权,并没有优先取得采矿权制度,因此,应当废止探矿权人的优先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生态文化的形成过程与生态文化的时代特色分析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构建生态文化,才能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出弘扬生态文化要注意推动生态文化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提高生态文化传播水平,建设生态文化基地和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