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王燕 《中国市场》2011,(31):188-189,192
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网络上就校内外某些热点、焦点问题参与讨论,形成高校网络舆情。提高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是维护校园稳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邓洪燕 《中国报业》2023,(22):174-175
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网络信息呈现群体性传播,容易引发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本文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展开分析,阐述了当前学校实施舆情管理的现状及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建立预警机制和舆情监管制度,保障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性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傅琳 《中国报业》2014,(2):68-69
通过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络反腐课题组针对广东基层政府官员《官员对网络反腐现状的观点与态度》的问卷调查发现:广东基层官员对目前网络反腐的优势及发展障碍、官方举报网站建设等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网络反腐对政府和基层官员的行为以及应对能力方面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在网络反腐机制建设与完善的措施中,要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平台建设、网络舆情收集制度建设、网络预警制度建设、网络实名举报制度建设、网络信息监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8,(1)
网络是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标志和特征,同时网络还是新媒体的载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互联网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也不断涌现,为人们日常使用互联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媒体中还充斥着大量的社交平台,供人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娱乐、社交或者发表言论。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网络数据收集法等对网络舆情引导展开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概念及传播特征,接着分析了网络舆情引导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接着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完善网路舆情引导的对策[1]。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普及与发展,微博等新型媒体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舆论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舆论传播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阵地。大学生作为微博的主力军,在这新兴媒体的使用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高校利用官方微博来控制和管理网络舆情已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探讨高校官方微博对舆情传播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高校官方微博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为高校建设与管理微博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日益成为公共信息集散地。从早期的网络论坛、即时传讯、电子邮件到新时期的播客、播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衍生的各种新媒体,为公众传播信息发表言论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媒介渠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舆情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对高校应急管理产生了影响。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事件,危及校园安全,甚至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重视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是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个人言论和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分析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管理躲不开的话题,已经成为科学管理必须的内容,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成因,以及当前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新兴媒体环境下地方政府舆情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9.
《商》2015,(17)
伴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了公众表达诉求的主要平台,网络舆情态势持续高涨,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影响。通过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过程,深入剖析其对政府公共服务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化解网络舆情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路径优化。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沟通交流、表达信念、态度和情绪的重要平台。此次从作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一线执行者的辅导员角度出发,综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研究进展,分析引起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朱海 《现代商贸工业》2014,(11):169-170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逐步爆发,社会弱势群体针对公检法等司法部门的不满情绪日趋强烈。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这些情绪在网络中快速传播,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部门却缺少必要的、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引导机制。当面对网络业已爆发的网络舆情时,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掌控并化解舆情,就可能滋生新的突发事件,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破坏。因此,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考虑,提高政府部门的舆情引导能力,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维护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是广大民众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下,越来越多网民依靠网络获取此类事件信息,网络舆情在推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文章分析我国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存在问题,从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法律法规和组织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分类监测制度、预警分级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四个角度提出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以期为避免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保证社会的相对稳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的日益增大,跟踪监控并引导网络舆情的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跟踪,监测城市舆情以便于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管理的决策,也成为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BBS、QQ等为代表的“微媒介”正逐步成为社会思想文化聚集和扩散的重要平台。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社群的重要参与力量和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如何正确地把握和认识“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新内涵、新特征,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史慧 《商》2016,(5):56+28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都处在巨大的转型时期,并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危机的处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新媒体不断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这就使得网络已经成为群众意愿最常态的表达方式,成为做出社会监督的一种形式,社会舆情最主要的表现阵地就是网络。但是在网络上发生的舆情极易成为虚假的新闻和失真的信息,对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加强自身建设,采取有效的社会舆情危机处理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和分析社会舆情,促进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保证社会建设进程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7):218-219
社交网站、微博、在线社区的社会网络的快熟发展,一个新媒体的大数据时代在诞生,每个网民都能创造自己的内容,大量网络数据的产生,给网络舆情监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根据云计算中的Hadoop大数据处理模式研究出能够大规模采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模式,实现对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的社会网络分析,并且将分析结果可视化,为执政党发现敏感话题,掌握网络舆情热点,把握舆情趋势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化,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当下社会的信息和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日趋多元,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论、交流以及传播。微信因它本身的传播特征,使得高校舆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微信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理,提出了高校舆情的相关管理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管理方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玉霞 《中国市场》2012,(5):110-112
我们已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各级政府应积极构建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引导新环境,为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奠定健康的舆论引导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普及化,以微信为主要平台所产生的网络舆情事件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关注焦点。当下社会的信息和事件的舆论传播途径日趋多元,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并进行评论、交流以及传播。微信因它本身的传播特征,使得高校舆情环境变得更为复杂。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微信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影响机理,提出了高校舆情的相关管理对策,以便为高校制定管理方针,实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络媒体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受众逐渐超过传统媒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舆论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土壤,也给烟草专卖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对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展开讨论,分析目前网络舆情监测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以及在专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基于笔者观点提出烟草专卖管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一些手段和对舆情处置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