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针对性地指导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业节水,选取2004-2013年新疆14个地州市际面板数据,采用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测度思路,在CRS条件下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对新疆地州市以及分区域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测度,依托α收敛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对其开展动态演进分析,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新疆农业用水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区域层面上,北疆与全疆农业节水技术、意识、管理水平等差异虽然呈缩小态势,但在区域内仍面临着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南疆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恶化,用水形势堪忧,但各地州市农业用水效率差距较小,发展趋于均衡协调;东疆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内各地区用水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年均日照时间、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布局和灌溉费用对于提升新疆农业用水效率具有双向影响,经济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年均降水量、水资源禀赋水平和产业结构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研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过程,对干旱和半干旱区开展农业节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定性的角度探讨产业转移的类型、动因、模式、效应等,而对产业转移的定量测算却少有研究。本文在严格界定产业转移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定量测算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方法,并结合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1997—2007年区域间产业转移。结果发现,中国产业转移具有明显北上特征,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受消费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消费带动下的产业转移表现为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而在出口带动下,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能源资源需求增加,导致了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资源型产业转移,但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还在进一步向东部地区集中。因此,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仍是中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电子工业引进外资状况与要素密集特征1.外资企业在电子行业呈扩张趋势从外商投资总量增长与行业内部外资进入小行业的数量扩张趋势来看 ,电子工业外资投资的扩张趋势明显。 1985年 ,在电子工业 2 1个小行业中 ,有外资企业进入的行业共有 12个 ;1995年 ,外资进入了电子工业所有的小行业。另外 ,从行业结构差异来看 ,1995年电子工业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行业结构差异与 1985年比较加大。根据行业结构相似系数 1计算 ,1995年电子行业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行业结构系数为 0 .68,1985年电子行业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行业结构系数为 0 .88。这说…  相似文献   

4.
伴随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进程, 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 其中, 东部地区的建筑业、工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持续转出并由中西部地区承接, 由此引致能源强度在空间分布和收敛性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选取2004~2017年间中国30个省(区、市) 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面板模型, 实证研究了产业转移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能源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 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的集聚特征; 能源强度存在条件β 收敛, 人均GDP的增长以及产业转移的推进促进了能源强度的收敛, 即省域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阜新市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阜新地区农业用水效率进行合理测算。结果表明:阜新地区农业用水效率低于60%,应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合理优化,提高农业产出和投入比,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用综合区位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进行初步识别.对初步识别中发现的具有转移倾向的产业,进一步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筛选,找出符合区际产业转移特征的产业及具有承接趋势的省份.最后利用计量经济中因果关系检验,对存在区际产业转移关系的省份进行综合区位商变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泛珠三角地区内传统的外向型制造产业已呈现明显的转移趋势和动向;新兴制造业的转移趋势初显,但转移动向尚不明确;同时部分技术型制造业具有跨区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综合快讯     
鉴于我国毛纺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丝绸业产品结构问题突出,国家决定于今年开始对这两个行业进行压锭调整。目前我国毛纺工业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生产能力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1998年,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广东、辽宁6个省市毛纺生产能力占全国的63%,比1985年增长13个百分点,内蒙古、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及边远地区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19%降低到1998年的13%;二是非国有毛纺企业发展迅速。1998非国有毛纺企业产值占全国毛纺工业总产值的87%,毛纺锭约占2/3。在1985年至1998年全国增加的248万锭中,非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显著突变检验方法对大凌河下游近55年的水沙演变进行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61—2016年大凌河下游径流量和输沙量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M-K统计值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80年代大凌河下游的水沙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除春季外,其他季节大凌河下游水沙相关系数在0.6253~0.797之间,属于高度相关;大凌河下游径流突变年份出现在1985年,而输沙量的突变年份出现在1994年;人类活动对汛期水沙累积关系影响较为明显,非汛期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
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GML指数模型和空间探索性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9省区1999—2020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时空演化特征。考虑因变量为截断数据的特性,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规模、环境规制5个驱动因素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其对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较低,上、中、下游依次递增,地区差异明显。技术效率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从空间角度看,上游地区主要以低低集聚为主,下游地区则以高高集聚为主,四川和内蒙古存在由高低集聚向低低集聚演化的趋势。从驱动因素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向影响黄河流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恰恰相反。并且各因素对上、中、下游地区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1985~2013年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先逐渐扩大2006年后开始缩小。分解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对全国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很大但2005年之后开始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200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全国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但2002年后轻微下降。除了发展战略、要素投入等各种传统因素外,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导致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方巍 《化工管理》2013,(9):28-28
精细化工的发达地区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转移,目前精细化工的发展重心已经转向我国和印度。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精细化工生产规模的第三大国。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美国斯坦福研究院的报告显示,全世界化工产品年总产值为2.2万亿美元,其中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为1万亿美元,精细化率为45%。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世界化工产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则是衡量地区发展状态的代表性指标, 良好的区域发展状态应表现为二者在空间上的重合, 而重心的时空演变过程也反映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过程。 为探究我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经济与人口发展的协同程度, 本文从重心法出发, 计算并分析了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随后,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测算了三次产业重心与经济和人口重心的关联度, 以分析三次产业对我国经济和人口重心迁移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 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人口重心的东北方向,2013 年以来, 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均快速向西南方向迁移, 经济重心的迁移速度大于人口重心; 二者的距离由 1993 年的 179.2千米缩小至2016 年的173.6 千米,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状态渐趋协调。 三次产业中, 第一产业重心与经济和人口重心的经度关联度均最高, 而二三产业则是造成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第三产业成为造成我国南北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产业结构差异化视角下考察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结构对地方 GDP 增长的不同影响, 试图找到产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 从全样本视角来看, 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GDP 增长的效用不显著, 而税收返还可以有效促进地方GDP 的增长; 当利用产业结构的差异将样本进行分类后, 回归结果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 在第二产业占主体的地区, 一般转移支付和 专项转移支付具有促进地方GDP 增长的作用; 第三产业占主体的地区, 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对地方GDP 的增长形成了抑制作用; 税收返还在不同产业结构下对GDP 均具有促进效应, 但效应大小仍受产业结构的影响。 上述研究发现为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的现有研究引入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视角, 结合各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来制定适合的转移支付结构模式将更加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重心模型为基础模型,以2009—2018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煤炭消耗的动态变化情况。结论显示:2009—2018年,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重心在西南方向小范围波动,而煤炭消耗重心在东方、东北方向大范围波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重心和煤炭消耗重心所处位置不同、变化范围不同,表明了煤炭消耗并不是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集合经验模态法分析湟水流域近20年以来地表水资源量及用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20年湟水流域地表水资源量呈增加趋势,用水总量呈减少趋势;Mann-Kendall检验结果表明:各个趋势项(RES)变化显著。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人口、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粮食产量和工业增加值是用水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投资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我国各省区经济贡献差异明显。本文利用重心模型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1978~2017年我国30个省区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相关性进行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 支出法核算下, 目前我国经济成长整体尚处于向成熟推进阶段, 经济重心经历了“西南——东南———东北” 的离移; (2) 投资对各省区经济贡献呈现出了“东高——中高——西高” 演变过程, 空间上表现出了“高散——随机——低低” 的集聚; (3) 消费对各省区经济贡献经历了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消费圈、发展滞后地区高消费和西部地区高消费的演变过程, 空间上呈现出了“ 高散——随机——集聚” 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入改进的信息熵模型对辽宁西部两个试验区域水文站网进行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信息熵模型可弥补传统模型在模型计算熵值接近1时各变量熵值信息传递不一致的缺陷,相比于传统模型,改进的信息熵模型在优化效率和精度上都有明显改善,改进的信息熵模型下水文站点优化组合信息熵最小寻优值减少0.21,同一站点样本空间下区域最优化组合水文站点数可减少10%;当试验区域水文站点数目相同时,随着尺度参数的增加,区域水文站空间信息传递等值线密度逐渐变疏,区域站点优化布设数目应沿区域中心点向外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我国整车与零部件产业2002~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整车和零部件产业协同共聚的空间布局及其空间演化趋势,以期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研究发现:我国整车产业布局与零部件产业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2002年我国省域样本中,山东、安徽、北京与天津的整车与零部件产业空间共聚趋势明显;而在2012年的样本中,辽宁、北京、天津、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共聚趋势明显,这些省份逐步形成了2个整车与零部件空间上协同共聚的群落,一个是以北京为中心,天津、河北、辽宁环绕的共聚群;另外一个则是以安徽为中心,湖北、江苏环绕的共聚群。  相似文献   

19.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成长的密码,也是构建新时期经济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基于产业协调、产业融合和产业绿色发展3个维度构建了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了2011~2021年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间演进特征、空间差异及其来源和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表现为东、中、西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增速则显示与排序相反的分布状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有明显的改善趋势,全国及东、西地区的基尼系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基尼系数出现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演进态势;从东、中、西三大区域核密度曲线分布特征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上升,存在一定的极化趋势,但绝对差异逐步缩小;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上升,绝对差异有缩小态势,无极化现象;同时不同等级的地区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降级和跃迁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结合M-K方法对辽宁中部某典型城市1962~2016年短历时(30min、1h、3h、6h)强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5年内,各时段短历时强降水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较为不显著,随着短历时强降水时长的增加,各站点降水相关性增强,空间变异性减弱;各时段强降水突变点大都发生在2000年以后,受气候变化影响,城市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