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莉 《特区经济》2011,(11):244-245
2011年3月,《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明确了粤东地区属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其实不用探讨"融入"发展的问题,但是由于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概念的差异,以及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的不同,粤东地区必须预见融入海西发展的障碍,针对现状,发挥优势,采取积极主动、错位发展等策略,实现广东省提出的粤东地区"五年大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经济体、经济组织及广大企业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福建省人民政府于9月7日在厦门举办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本届论坛以“合作发展、建设海西”为主题,突出“拓展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建立面向世界的海西合作平台,推进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建设,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和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本届论坛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交流:一是扩大闽台交流与合作;二是深化闽港、闽澳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的经济区,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启动和推进,无疑将加速福建的繁荣与发展,推进福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协作,并产生和发挥重大的经济社会效应.然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尤其是作为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面临众多的困难和挑战.加快对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必须加强海西现代化经济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海西发展战略”已从地区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协会和海基会关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顺利谈判,也为海峡两岸经济的进一步合作打下了扎实的制度基础。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为海西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天津经济》2009,(5):75-76
5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意见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6.
管莉 《魅力中国》2010,(31):6-7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赣东南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框架,借助海西现行之力、先试之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最终实现赣东南的大变化、大发展。  相似文献   

7.
充分发挥粤东的区位优势,将汕头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中。根据不同定位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吸引台商及其他外商的投资、经营和生活环境。推动汕头经济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明森  林红 《开放潮》2005,(8):7-10
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加快福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经过一年多的实施,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成绩彰显。但在贯彻实施省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和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中,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深化和突破。福建省经济学会与本刊联手编辑《深层次考量“海西”建设》,组织发表全省经济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关于“海西”建设有关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引起人们对开创“海西”建设新局面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二战后快速实现了农业的产业化,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农协制度,它是新兴国家和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典范.而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制约,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却没有发挥出本应有的作用.文章借鉴日本农协成功的经验,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力求创新与发展,以加速海西新农村的建设和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0.
李想  林峰 《港口经济》2007,(6):48-50
"十一五"期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时期,也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在产业分工重组趋势加剧的宏观背景下,每个地区都根据自身的资本、劳力、资源等要素结构来选择发展战略.1984年以来,海西经济区企业紧紧抓住了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大陆转移的历史机遇,服装、鞋业、纺织、加工制造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与东亚经济的依存关系,以及东亚一体化发展对福建外贸增长的作用及长短期影响,研究福建融入东亚经济体系的现状,为进一步研究福建加强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实证数据和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何福平 《南方经济》2005,(10):46-49
通过区域人力资源整合实现其优化高效配置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核心问题与关键问题。要着力解决海峡西岸区域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不高、布局不合理、配置效率低的问题。要以体制创新、统筹规划、区域整合、城乡协调、能力提高、闽台合作为重点,实现区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峡西岸经济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并通过对海峡西岸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作用,旅游业应当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柱性产业。世界地质公园是海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独具优势。打造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品牌对提升海西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扩大海西世界地质公园品牌影响力的对策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倬 《科技和产业》2009,9(11):47-51,96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立,为海西经济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在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两大战略的驱动下,海西经济增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特别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制约海西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海西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的科技合作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交叉研究课题,也是一个特殊的课题.一方面,海峡两岸的科技合作在性质上属于一个国家内两个区域的科技合作,是主权尚未统一、治权长期分离背景下的特殊合作,在运行方式下还需要比照国际惯例进行,并受到两岸产业政策的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处于战略建设期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产业发展梯度低而多种要素充裕,但面临大陆其他区域经济板块的挤压和"边缘化"的压力;而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的台湾地区,其科技产业发展梯度高但多种要素缺乏,同时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逼近和产业"空洞化"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17.
袁玲  吴郭泉 《特区经济》2008,(6):193-194
随着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广西提出了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战略合作构想。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构建为背景,以桂林市为对象,探讨了实施泛北部湾经济区合作战略为与泛北部湾山水相连的桂林旅游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分析了桂林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旅游联动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了桂林旅游应加快融入泛北部湾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泉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和中心城市之一,承担着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为背景,从区域协调、产业升级、消费生产衔接,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耦合关系等多维协调性角度提出了建设和发展泉州循环经济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加快东部率先发展,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在更大范围审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极化发展,本文对同处沿海东部经济板块的海峡  相似文献   

20.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从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分析海西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