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1月我国再次进入通胀周期,居民存款利率实现连续11个月的"负利率"状态.长期维持低利率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能够缓和通胀,但是可能导致另一种价格上涨,同时加息的时机和条件都已经成熟,所以在2010年末央行宣布加息.加息对于抑制通胀意义重大,但是加息对外贸企业却有一些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外贸企业应对加息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加息迫近     
2.2%的CPI同比增幅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浇灭了市场对于中国央行加息的预期。而市场较为普遍的判断是,鉴于去年天量的信贷投放,未来通胀几乎不可避免。但是加息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将更加令人困扰。加还是不加?何时加?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3.
王天龙  张永军 《中国物价》2011,(6):51-52,74
欧洲央行4月7日将基准利率由1%提高至1.25%,是其成立以来首次先于美联储加息。美欧加息步调不协调.凸显出全球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加大了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难度。从后果上看,欧洲央行小幅加息有利于稳定欧元区通胀预期和强化欧元形象,支持了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反通胀努力,也有利于我国继续灵活实施抑制通胀的政策。预计欧洲央行未来将继续谨慎实施小幅加息政策。  相似文献   

4.
张琳 《光彩》2011,(8):10-11
7月6日,在2011年6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央行突然宣布,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以来第3次加息,也是自去年10月加息周期启动后的第5次加启。分析人士指出,在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央行宣布再次加息,凸显出政府坚决抑制通胀的决心。  相似文献   

5.
李斌 《现代商业》2011,(9):100+99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这是央行在今年的第二次加息,与上次加息时隔不到两个月,或许也从侧面上反映出3月份CPI数据不容乐观,其政策意图也十分明显,抑制通胀,促进经济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物价水平也在逐步走高,在此压力下,央行对货币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加息就是其对策之一。今年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三次加息,本文以这几次加息为背景,详细阐述了央行加息对我国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7年以来,我国出现股市热、房地产热,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为应对通胀压力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贷款利率,以稳定通胀的压力。本文重点就加息对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房贷、股市、居民储蓄、通胀预期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央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2006年4月28日,央行宣布再一次加息。本文就是以这次加息为背景,分析此次加息的背景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胀压力渐强,负利率或重现,加息预期升温,这一观点最近在市场上越来越盛。但是,在判断货币当局的政策取向时,我们必须量化压力程度并考虑央行对通胀的容忍  相似文献   

10.
高善文 《新财富》2010,(11):28-29
实体经济持续表现强劲,通胀高企,在2010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夕,加息如约而至。从大行对9月宏观经济数据和货币政策的解读看,央行近三年以来酋次加息这一收紧货币政策信号,似乎并未改变大行对中国经济的谨慎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1.
马骏  文杰 《新财富》2006,(9):14-15
央行最近宣布从8月19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7个基点,这种“对称”加息的方式以及选择在本季度加息都符合我们的预期。除了经常提到的加息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和贷款增长外,我们还从这次加息行动中发现了其他几个有趣的暗示。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下半年我国有明显的通胀加剧特征,CPI出现了涨幅进一步扩大的态势。想要抑制通货膨胀,适当加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2010年10月20日,央行宣布第一次加息,两个多月后的2010年12月26日又第二次加息。紧接着,2011年2月9日再一次加息,2011年7月7日又加息。可以说现在已经进入预期加息的强烈期。对于这种频频出现的加息利好,直接受益者当然应该是那些铁杆储民。可最近笔者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得到的答案却是:国家加息了是好事,但该怎样去打理自己的定期储蓄存款,才会更好地获利却让他们很头疼。其实,这里有一些诀窍——  相似文献   

13.
一个月内第二次加息 此轮利率调整是今年8月22日第四次加息以来一个月内第二次加息,期间只隔25天,创央行历次利率调整间隔最短记录。央行表示,此番加息旨在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8月份国内CPI延续前6个月不断攀升趋势,同比上涨幅度高达6.5%,为今年月度最高涨幅,央行加息也成为市场普遍预期。  相似文献   

14.
在不断波动下行的世界经济环境影响下,中国正面临持续存在的通胀压力和经济增长放缓的隐忧,如何选择正确的反通胀工具在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已成为决策层所面对的棘手难题。本文希望对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以及政府可能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15.
这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是优化投资结构,是一种“点刹车”,而加息则是全面收缩的做法,这使得央行对加息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6.
加息疲劳     
8月22日晨,公交车上,一人说:知道吗?又加息了。另一人平静地回答:这很正常。曾经,我们看到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动用利率调控手段,一年加息、减息10余次,这种一度被认为远离我们的利率调控模式,今天,似乎正合情合理地走入我们的生活。从2004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央行已经加息7次,其中4次发生在今年。2007年,已成为16年来加息最频繁的一年。而眼下,加息的预期仍然存在。当下,流动性过剩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却已自顾自地逼近"趋热"区域,财政收入增幅已连续3个月亮起过热"红灯",CPI也倔强地持续上涨,有迹象表示,8月份CPI有可能超过6.0%!果真如此,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当持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和通胀压力,已成影响中国经济的大敌,加息,似乎已成必然和常态。但我们忧虑的是,央行的持续加息却屡屡失灵。是因为央行小幅加息的政策太温和?还是西方的宏观调控理论并不适合于中国?或者往前的问题不在经济过热,而在产能过剩?除了加息,我们还能做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年第4次加息,频率骤然加快,也成了人们揣度央行背后意图的焦点之一。其实,回头审视,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已经在进步。遥想2004年经济过热时,中国经济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宏调大战。3年过去,似曾相识的增长,但是不一样的调控。而建国以来,中国4次经济低谷的教训,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参照。我们相信,水终能灭火。只是,灭火的过程总有悬念。本刊记者赵桂芹  相似文献   

17.
黄顺祥 《新财富》2005,(1):33-33
真实利率维持低位以及企业资产负债的改善使得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依然强劲。我们预计2005年宏观调控的力度将不会太大,利率、汇率等市场化手段将增强。当前利率政策似乎更加关注存款负利率问题,2005年持续加息的可能性仍较大,由于通胀趋缓,初步估计可能的加息幅度在50.75个基点。  相似文献   

18.
央行决定,今天起,一年期存贷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利率也相应调整。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五次加息。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从3月18日起上调,其中,一年期以上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加息缘由:把握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预调 2月份的经济金融数据刚一披露,央行就亮出了加息之剑。加息,是为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20.
不要为通胀加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反对为通胀加息,不是认为通胀不需要治理,而是因为加息会损害还不稳固的经济复苏,并且也解决不了通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